赵益民
(泉州师范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新冠疫情后,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需求更迫切,更关注与健康相关的产业发展。文化和旅游规划(以下简称为“文旅规划”)与这些产业密切相关,科学编制“十四五”文旅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十四五”文旅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一百年”完成后的第一个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规划,是启动全面实现现代化的第一个规划。“十四五”文旅规划编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能否有效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文化和旅游规划要满足文化、旅游、交通、规划、城建等多部门、多方面的诉求,是多目标的规划[1]。按照以往单一的资源导向性模式[2-3]、市场导向性模式[4-5]、产品导向性模式[6]、形象导向模式[7]和体验导向性与产业融合性模式[1]进行的文旅规划是不能完全实现这一目标的。在新时期,“十四五”文旅规划如何编制比较科学合理,又能够满足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成为亟需研究的问题。本研究对收集到的泉州市12个县市区的政府部门、相关企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等的访谈材料进行分析,通过扎根的方法归纳出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参与的途径,进而提出“十四五”文旅规划的科学路径。
规划是为达到某一目标而进行的“构想、提案、实践”的过程,具有连续性、增值性与可变性等特征[8]。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规划类型。如,按规划内容性质,可以分为总体规划和专业规划;按管辖范围,可以分为全国发展规划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部门专项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规划属于行政单位专项发展规划。
旅游规划是指在旅游系统要素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系统的属性、特色和发展规律,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以综合协调旅游系统的总体布局、系统内部要素功能结构以及旅游系统与外部系统发展为目的的战略性策划和具体措施[9]。根据时空二维分类法,可以分为区域旅游规划和社区旅游规划[10]。
文旅规划是文化和旅游结合的综合性规划,具有涉及面广、多产业结合和内容丰富的特点。规划、旅游规划、文化旅游规划三者间的关系是一个以资源为中心的同心圆关系,三者间相互交融,相互作用。
1.文旅规划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使旅游的品质得到提升,旅游使文化得以广泛传播,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化更加富有活力,旅游也更加富有魅力。在先前的旅游专项规划和文化的专项规划研究中都能看到文旅结合的影子,研究者采用系统分析法,把文化生态系统和旅游规划系统耦合,达到旅游规划中的工具要素之形和文化生态的要素之神有机统一,建构起旅游规划的文化生态理论[11]。当前,关于文旅的规划研究由后台走到了前台。涂欣以山东省济宁主城区的文化旅游规划项目为例,通过前期准备、现状调研、性质和目标、发展战略、初步方案、布局综合方案、成果编制和成果报批的流程形成非法定文化旅游规划的工作思路和实施路径[1]。关于文旅规划中的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话题,有学者提出文化身份认同与集体记忆、文化的可参观性和文旅产品的商业化与产业链延伸的三层次融合路径[12]。这些研究都从理论上探讨了文旅规划、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的话题,尽管涂欣提出了文旅规划的具体路径[1],但该研究是从产业的角度,并非从文旅规划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研究“十四五”文旅规划的具体路径。
2.利益相关者 费里曼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13],包括投资方、员工、供应商、分销商、消费者、竞争者、各级政府、非营利机构、媒体等。Frederick根据其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股东、员工、债权人、渠道商、消费者和竞争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各级政府、非营利机构、媒体、一般公众)[14]。所以,在旅游开发和管理中,应着重体现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程度[15]29-37。吕宛青认为,在民族地区发展家庭旅馆,需注重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群体利益结构变化,进而引发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通过非直接利益相关者的介入,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其利益均衡发展,促进民族地区住宿业的有序发展[16]。李华强、邹安琼等认为,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政府强化监管,健全监管机制和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保障机制,构建“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当地居民”各主体间的博弈模型,推进乡村旅游开发效益长远发展[17]。旅游企业和旅游地开发与管理需要间接利益者和直接利益者协同,才能做到区域内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旅游规划的实施过程,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的平衡协调,属于过程管理的事后管理。旅游目的地的开发、旅游产品的上市皆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事后协调管理,更需要在前期旅游规划中,导入利益相关者参与渠道,倾听各方利益诉求,在规划中尽量体现其诉求,为后续优化管理提供便利。规划前利益相关者利益有哪些,规划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途径是什么,在现有研究中都没有很好地回答。
泉州市是福建省东南沿海地级市,辖4个区,3个县级市,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土地面积11 015平方千米(含金门),2019年末常住人口874万人(不含金门)。2019年,泉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 946.66亿元,经济总量连续21年保持全省第一[18]。泉州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国家级文保单位44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全球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既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也是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201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 801.16万人次,全年旅游收入1 312.68亿元[19]。
“十四五”文旅规划编制过程到底会涉及哪些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对前面的规划持有何种态度?对“十四五”文旅规划的诉求是什么?参与“十四五”文旅规划的途径有哪些?最终规划还需经过哪些程序?最终规划路径能够归纳出何种理论?对于这种探索性、归纳性研究,运用扎根理论是行得通的。扎根理论适用于系统地生成经验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理论的策略[20]。这一研究方法,一般由资料收集和分析、资料编码(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生成三个步骤构成[21]。
本研究通过文旅局组织利益相关者召开座谈会的形式收集资料,时间为2020年7月21—31日,共调研12个县市区及1家国有企业。参加的政府官员,包括副处级及以上领导6人,科级11人、副科级12人;职能部门19个;乡镇村25个;旅行社10家、酒店9家、景区36家、文旅公司24家;高校及非营利机构4家(表1)。
表1 参加调研的政府官员、职能部门、乡镇村和相关单位(人员)
对收集到的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分析。在研究的分析阶段,使用NVivo 12软件对数据进行编码。开放编码是对资料分解、比较和概念化的范畴过程[22]。按句子对数据进行分段和编码,分别生成35概念和9个范畴(表2)。
表2 开放性编码范畴化
该编码选择了最重要(根据研究主题和研究对象确定)以及出现频率最高的开放编码来对数据进行分类,使数据更具有分析意义。反复对照原始材料,并进行严格的比较,所检验提取的范畴更具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将各个范畴放在一起,分析发现范畴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最终归纳出相关职能部门职责、企业及乡镇村职责、消费者期待,以及高校与非营利机构责任四个主范畴。各主范畴代表的意义及其对应的开放式编码范畴见表3。
表3 主轴编码形成的主范畴及其对应范畴和内涵
选择性编码旨在确定这些范畴间可能的关系,并构建起“故事线”,即主范畴间的逻辑关系。本研究主范畴间的典型结构关系,一种是利益相关者面临文旅发展的困境形成的推力,一种是利益相关者对文旅发展怀有信心形成的拉力(表4)。
表4 主范畴的典型结构关系
本研究梳理出“十四五”文旅规划的核心范畴是“利益相关者参与”,再围绕这一范畴把主范畴系统地联系起来,构建起基于扎根理论的“十四五”文旅规划核心路径。这样做,把相关职能部门、有关企业、乡镇村、高校及非营利机构、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推拉理论”指导下的“十四五”文旅规划核心路径,并以此为基础,再经过其他流程化路径,共同形成了“十四五”文旅规划编制的路径图(图1)。
图1 “十四五”文旅规划路径
“十四五”文旅规划应着眼于“利益相关者参与”这一核心范畴,通过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反复交换意见,直至利益相关者达成共识,编制成具有战略性、实用性、全面性的规划。整体路径由专业人员掌控的技术因素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因素交织在一起,并共生于整个“十四五”文旅规划的编制中,而不是依附于过程中的形式,更不是事后的告知与执行。
职能部门、有关企业、乡镇村、高校及非营利机构在前期文旅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构成“十四五”文旅规划的推力。这些推力既有政府政策、运营管理粗放等宏观层面的原因,也有基础设施落后、发展资金短缺、土地利用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微观层面的原因。在“十四五”文旅规划中,围绕这些推力,有针对性地编制科学合理、适合各级政府和基层实际情况的规划方案,进而进行文旅供给侧改革,给高质量的文旅发展提供指引。
推力是“十四五”文旅规划的动因和基础,拉力是“十四五”文旅规划的动力和方向。消费者的消费升级、标杆企业的引领、政府绘制的蓝图等都构成“十四五”文旅规划的拉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决定了“十四五”文旅规划是对利益相关者未来需求全方位预判基础上编制的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性规划。
“十四五”文旅规划应该是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对访谈、座谈会、问卷等收集到的一手资料采用扎根方法提炼,围绕推力、拉力因素编制形成核心路径,进而以此为基础,经过流程化路径,最终形成的一个具有前瞻性、得到利益相关者认可的综合性规划。该规划既是一个根据利益相关者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可以逐步修正的动态性规划,更是一个规划者与利益相关者不断互动、跟踪指导的,可以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参与的规划。
“十四五”文旅规划是由专业人员根据编制进程和执行部门根据规划执行情况制定,各利益相关者参与的,至少包含5个阶段参与路径的规划。不同级别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与动机不同(政府层面更注重与更高一级政府规划相衔接,侧重补短板;企业诉求在于市场层面的产品适应性和丰厚利润;一般消费者关注公共设施和产品的便捷性、体验性和质高价廉;高校和非营利机构侧重于监督、指导相关政策的落地,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等),在不同阶段应体现利益相关者各自扮演的角色和所处地位。如图2所示,图片大小表示该利益相关者在该阶段所处的地位,图片顺序表示该利益相关者在该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在早期参与期,应该以文旅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为主导,做好顶层设计和组织工作;在初步参与期,文旅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仍是组织者,但应以企业和乡镇村及消费者为主体,主要从市场和经营管理两个层面寻求“十四五”文旅规划的拉力和推力;在规划阶段参与期,企业和乡镇村及消费者在规划过程中起带头引领作用,文旅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主要是整合资源,进行公共基础设施投入规划。上述三个阶段,高校和非营利机构都扮演辅助和协调作用。规划执行期,高校和非营利机构居于主导地位,落实监督、数据收集、规划执行情况分析等工作,文旅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居后进行“补胎”,企业和乡镇村及消费者落实消费体验,感知规划的科学性;后续参与期,文旅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作为整个规划的组织者,倾听高校和非营利机构对规划的科学分析,对后一阶段的新规划作出布置。在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每一阶段,他们之间会出现观点或利益冲突,文旅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作为规划的组织方应制定相应的协调机制和预案,以保证规划的有序推进。
图2 “十四五”文旅规划利益相关者参与路径
本研究通过扎根的方法对“十四五”文旅规划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反映的问题和对“十四五”的诉求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以“十四五”文旅规划的推拉模型为基础形成的,由“核心路径+流程性路径”组成的规划路径。推拉理论是由美国学者E.S.Lee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国内外研究者主要应用于劳动力转移、教师轮岗交流、产业集群与城市发展、生态链形成[23-26]等领域。本研究首次将这一理论应用到文旅规划中,丰富了推拉理论的应用领域。另外,本研究通过扎根的方法系统梳理“十四五”文旅规划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并指出在规划的不同阶段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介入程度和所扮演的角色,这对“十四五”文旅规划的具体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但囿于泉州乃非主要旅游目的地和典型性旅游发展城市,本研究以泉州为案例地进行研究,提出的“十四五”文旅规划路径不一定适合以旅游为支柱产业发展的城市,日后可以选择更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以优化规划编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