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编辑的话:5月25日,学校举办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精神的座谈会。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陈晓风主持。
校长屈广清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精神,充分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作出的贡献,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既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和社科学术期刊的殷切期望,也为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高质量学术期刊发展提出了新方向和新要求。屈广清要求,作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平台,《学报》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精神,依托我校哲社研究优势学科,坚守初心、引领创新,积极策划选题,全面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凝心聚力打造优质学术活动平台,积极探索一条高校期刊的特色建设与发展之路,助力我校“三步走”发展战略,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多学科的地方大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校党委副书记陈晓风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并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陈晓风要求,《学报》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精神,深入研究中国问题、中国道路、中华文明,积极策划选题,设置特色栏目,凝心聚力打造优质学术活动平台,展示中国经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为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作出应有的贡献。
会上,相关部门和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分别结合自身工作岗位与研究方向,从学科建设、研究主题、办刊思路等方面积极发言。现摘录部分与会者的发言,以飨读者。
学报主编林华东教授发言的主题围绕“解读中国文化,培育社科人才,聚焦文化创新”展开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2021年5月9日,总书记亲自为《文史哲》编辑部回信,这是继2019年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看望社科界和文艺界政协委员并发表重要讲话之后,再一次对哲学社会科学界发出新的指示。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地重视对中华文明的阐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对中国精神的弘扬。
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进步必须是双轮驱动而不是畸形发展,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同等重要!人类对客体和主体的理解,包括思维、语言、逻辑、历史、文化、自然、科技,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思想的高度解疑释惑。人类对未来的想象和追寻,更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导向。不同地区、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之间彼此的互相理解、互相借鉴、互相欣赏和互相促进,更是需要通过文化的沟通和感悟。人类作为有思想的高级动物,无时不与精神文化生活关联,绝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需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解答这个问题,乃为使命之所在。
泉州师范学院历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在文科人才的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一直有着出色的成绩。几十年来,哲社工作者始终默默耕耘,扣紧地方和特色,创造了一系列出色的成果。例如,在闽南文化研究方面,我们曾经集中各学科力量探索海峡西岸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在闽南文化的核心精神和历史现实与未来、两岸文缘的历史联系、古代海上丝路文化和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等课题上给予了一系列关键的解答,率先把闽南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向国家层面。2009年至2015年,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权威报刊发表系列研究文章十七篇,在《东南学术》《语言研究与应用》《中国语文》等学术期刊发表闽南文化研究论文数十篇,出版“闽南文化研究丛书”和“闽台与海丝文化研究丛书”“李光地研究”专著十七部。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基地和台盟中央闽南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因之落户泉州师院。与此同时,我们还把人才培养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任务,开设书法学和音乐学(南音方向)专业培养文化传承的应用型人才。又如,泉州保留着秦汉以来悠久的历史遗迹,刺桐港曾经是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现代的泉州形成全国闻名的“晋江经验”。泉州学作为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已经成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的焦点,发表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学术成果。再如,泉州民营经济发展形成的新泉州模式也一直是我们哲社学者聚焦的亮点,体育文化的研究和应用在福建省也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教育管理和面向21世纪海丝之路的海事立法文化研究也取得丰硕的成果。继“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获得福建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之后,“涉外海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立法研究——兼及海事冲突法哲学与海事立法文化的探赜”再次获得省社科成果一等奖。学校始终保持师范教育本色,把培育优秀教育工作者视为弘扬中华文化的有生力量,积极拓展人才培养的专业覆盖面。学校的特殊教育引起国家的重视,为此还获得国家发改委重大项目资金的支持。
总之,哲学社会科学的探索和人才培养都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习近平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我们一定要遵照总书记的指示,继续弘扬闽南文化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的回信还寄托了对学术期刊弘扬中华文化的深切厚望。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是科研工作者创新的领地,是知识产生的平台,是文明建设的阵地。展示中国经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是学术期刊的使命与担当。《泉州师范学院学报》办刊宗旨始终如一:服务学科专业建设,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服务青年才俊脱颖,服务知识传承创新。自办刊以来,主动策划议题和专栏,优选话语体系成果,先后开设了“泉州学研究”“闽南文化研究”“李光地研究”“新泉州模式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专题专栏,积极推动中国当代学术话语的建构,主动回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社会文化的现实关切,较好地发挥了期刊“虚拟智库”作用,扎扎实实地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融合、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学术创新的引领。学报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全国地方高校特色科技期刊”“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学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十佳学报”。
总书记的回信告诉我们,学术期刊必须满足国家和民族的重大需求。这为我们如何办刊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我们学习习近平回信的精神,就是要站在新时代全球的方位,深入研究中国问题、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华文明;立足地方特点,把握“海丝名城”“海上泉州”“文化宝库”“新泉州模式”等特色,继续高品质的办好学术期刊,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努力展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继续支持优秀学术人才的成长,继续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为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做出应有的贡献。
吕振奎教授的发言希望《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要“担负起繁荣泉州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我就繁荣泉州哲学社会科学和高质量办好《学报》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开启泉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必须繁荣泉州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泉州在“十三五”时期,经济总量迈入万亿GDP城市行列,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形成9大实体经济千亿产业集群,全市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古城新城齐头并进、文脉传承深入人心、民生福祉持续改善,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十四五”时期,泉州站在经济总量万亿级、再出发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总量1.5万亿元,建设海丝重要门户城市、全球新制造重要基地、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山水田园善治之城,仍然面临一系列风险挑战。新时代,泉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繁荣泉州哲学社会科学。
(二)加快构建泉州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必须坚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强调:“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7.79亿元,增长到2020年10158.66亿元,经济总量连续22年保持全省第一。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324元和75元增长到2020年50968元和23459元,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泉州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有责任通过构建泉州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坚持原创性和时代性,从理论和实证上阐释泉州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变化,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泉州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三)建设高品质的《泉州师范学院学报》,必须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强调:“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办好高品质《学报》的创新动力源。泉州民营经济发达,创新出“以市场化为制度基础、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互相促进为最大特色、县域经济发达为突出亮点、品牌化为突出优势”的“泉州模式”之路。泉州文化积淀深厚,是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南音、梨园戏、提线木偶蜚声海内外。这是办好高品质《学报》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必须坚守办刊初心,重点加强泉州民营经济和泉州文化学术研究特色专栏建设,以优秀研究成果引领《学报》创新发展,回应泉州人民的殷切期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让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教导,为泉州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建设高品质的《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而努力奋斗。
校宣传部部长陈晏辉研究员在座谈会上发言,强调要“强化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肯定《文史哲》创刊70年来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对于如何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泉州师范学院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基层一员,我们深受鼓舞和鞭策,更加坚定了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一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强化使命担当。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和在福建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在深入阐释和回答如何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大时代课题上,交出泉州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的高分答卷。
二要沿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赓续中华文明,推动立德树人。要坚定文化自信,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力争产出一批有闽南文化特色和泉州师院风格的传统文化研究成果,同时,立足于产出丰硕的育人成果,将包括闽南文化、海丝文化等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于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融入课程、课堂、实践、网络,构建“三全四维五并举十育人”的“三全育人体系”。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推动新发展阶段铸魂育人走深走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三要坚定信心,弘扬办刊特色和优良传统办好新时期我校学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了殷切期望。学报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要更加坚定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信心决心,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立足泉州与我校优秀传统文化和学术资源,突出闽南文化和泉州学等方面研究,把特色栏目特色研究坚持做下去,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和层次水平,坚守初心、引领创新,为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做出更大贡献。
王伟教授围绕“全球视野·海丝主题·闽南文化——新发展格局中的《学报》”提出四点意见
认真学习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如何进一步办好《泉州师范学院学报》,不断提升“闽派期刊”的思想海拔,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与时代需求,一直是我反复思考的问题。下面结合我个人作为作者也曾为编辑的多重经历,谈谈自己的四点体会。
一是要准确定位,做好时代答卷。《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要想做出影响、办出特色,必须勇立潮头、乘势而上,与我们伟大的时代同频共振,回应时代提出的最新命题。在过去的数年中,学报同仁审时度势,设立动态专栏,持续刊发了一系列有分量、有深度的“海丝文化”研究论文,对泉州申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是要发挥优势,参与公共讨论。根据目前的评价体系,引用率与转载率对于刊物至关重要,而要从根本上提高“两率”则要求我们不能自我设限,固守“一亩三分地”,而是要充分运用期刊设置议程的功能,积极主动参与前沿话题、热点议题的讨论,为“三大话语体系”提供“闽南经验”与“闽南样板”。
三是要注重推广,打造品牌形象。在新媒体的语境下,注意力是稀缺资源,传统学报要拓展阵地,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就要超越纸质媒体的原有办刊模式,果断拥抱“两微一抖”,打造新媒体矩阵。除了布局云端之外,出面牵头或者参与举办线下论坛也是一种很好的模式。经由数十年的发展,学报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聚拢一批志同道合的专家学人,而这些宝贵的资源需要激活调用。是以,建议学报不定期围绕某一热点举办峰会论坛,如“新泉州模式30人论坛”等,在密切学界内外联系的同时拓展稿源与读者群。
四是放眼未来,培育学术新人。初出茅庐的青年学者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学术生产力高,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发表的困难。缘此,无论是从培养学术后备军的角度而言,还是做长远趋势投资而论,学报都应为这些青年才俊提供发表机会,鼓励其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好“闽南故事”,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之基!
詹木生副教授的发言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使命与担当”展开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要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新时代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指明了正确方向。“教学”与“科研”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双重职业身份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学”是基本任务,“科研”是发展之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明确自身的双重职业身份,自觉做到“教学”与“科研”两不误,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科研上,要扎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的历史演进,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只有深入研究中国历史上各种思想流派的基本观点、演进脉络、表现形式和历史影响,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给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客观公允的评价。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观,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中国梦生动实践,结合时代精神和发展要求,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等现实问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行现代性阐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符合时代精神、利于当下发展的积极因素挖掘出来,对“中国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话语追问和学术提升,提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的自主性、独创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以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构建起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生成中国特色的语话权,进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教学上,要讲清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意义。教学中立足于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讲清楚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中。今天,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最重要是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述好中国特色,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才能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陈彬强副研究馆员在座谈会上以“挖掘域外汉文献、加大中国图书海外传播”为题谈了两点看法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性。在当下国际环境波诡云谲、瞬息万变的复杂形势下,在西方意识形态掌控国际主要舆论宣传阵地的不利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一名在图书资料领域工作的科研人员,我谈两点感受。
(一)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开发挖掘域外汉文献资源。众所周知,汉文献的形成源远流长,数量浩如烟海,历史上因为各种原因流传到海外,现已流布遍及五大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然也应包含将流落在外的大量珍贵古籍以某种形式回归。为此,我们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推进海外汉文献的摸底工作,完成珍稀古籍的复制和全文电子化,编制全球汉文献联合目录,以丰富和完善中华古文献馆藏体系,推动汉学和“中国学”在海外的传承发展。此外,在传统经典的外译、传播过程中,要注意讲好中国故事,以对方熟悉的语言和叙事方式来表达,让外国人听懂并喜欢上。在学术体系的建构上,要充分借鉴、吸收国外的理论成果、学术视野和研究方法,进行在地转化和创新发展,强化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学术影响力和认可度,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加强中国学者的学术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开展中国书架建设,面向海外读者培养“知华派”。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输出需要坚定执行“走出去”战略,加强中国图书的海外出版传播,细水长流地熏陶一批喜欢中华文化的海外读者,把他们培养成“知华派”,对于破解西方意识形态封锁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外国出版社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策划、出版适合当地读者阅读的中国图书内容进入当地市场,输出图书版权,构建稳健的海外发行、营销体系,扩大中国图书在海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应大力拓展海外图书的展出、交流渠道,通过组织国内出版单位参加国际书展,与当地知名出版机构或高校合作建设独立书店,在当地主要城市街区和高校书店设立专门的“中国书架”,积极开展相关文化讲座和交流活动等方式,逐步形成口碑和品牌影响力,使之成为推广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专业化优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