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
摘 要: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学校对他们的培养更偏于职业化和专业化,承担着社会建设的大部分基础工作。教师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行为习惯教育的培养,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高素质的行为习惯;优化学校的办学条件,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发挥教师的榜样力量,激励和学生主动规范自己;完善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本文重点阐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路径,对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与产生进行分析,为提升养成教育水平提供帮助。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实践能力 行为习惯
新冠肺炎疫情的防疫工作不仅使全社会对自身的行为习惯进行反思,而且暴露出教育部门存在的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从此次防疫工作中吸取教训,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基于此,本文要处理的核心问题是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将着重分析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职院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是提高学生素质,改变学生习惯的重要方法,也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与职业无缝对接的最有效的手段。直接影响高职学生的学习及毕业后的就业发展,面对就业为导向的新形势,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显得尤为突出,抓好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最重要的途径。
一、一些高职院校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1.缺乏交往能力。高职院校的生活与学习具有极强的群体性,能否融入该群体是检验学生基本能力强弱的重要基础,会对其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程度的影响。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因为自身原因或者环境因素,既不喜欢与同学进行交流,又不愿意与教师沟通,更喜欢独处,对院校、专业、班级举办的各种集体活动漠不关心,秉承不参与、不谈论等态度旁观,沉浸于个人世界,造成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与社会职业要求不相适应。
2.学习动力不足。学生的素质能力水平,决定了社会进步的速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多数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学习动力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没有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对完成学习任务不积极等,由于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足,学习兴趣较低,出现了迟到、逃课、早退等不良行为,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对未来没有明确规划,学生价值不能真正实现。
二、高职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主要原因
1.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原因大都是没有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高职院校一般指高等职业院校,没有考上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在高考中失利,学习成绩不足以支持其进入高校,进入高职院校之后,这些学生逐渐放松自己,加上学习压力较小等因素影响,出现作息不规律、学习立场不坚定等问题。
2.学生价值观不正确。一些高职学生受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缺乏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受这种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学生行为习惯会偏离正确轨道。具体表现为:一是重视精神享受,沉迷网络游戏、盲目崇拜追星,不关注未来职业发展。二是攀比心理严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贪图安逸。
三、立足實践,完善高职实训基地建设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教育方面的诸多问题逐渐浮出水面,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重新思考。优质的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要立足实践,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的行为习惯。首先要建设好高职院校的学生实训基地。事实上,高职学生不同于普通初级中学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是他们将来得以安身立命的基础,实训基地是学生动手实践巩固上课所学理论知识的主要场所。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和管理制度体系都应尽力贴近企业一线和工作现场,才能真正为学生营造出生产氛围,学生们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经受历练,才能防止毕业后不能直接工作和不能满足企业就业要求。此外,高校还应以“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为主要目标,有计划地引进产品和技术,让学生获得学习和培训的操作技能。另外,高校应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在理论教学过程当中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验证理论知识和问题,最终实现学习与实践工作的无缝衔接。
企业是经济类机构,高职院校属于教育类机构,两者无论在制度和文化还是管理方法上都存在很大差异。高职院校如果要寻找和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应该增加理解和互信,充分发挥各自在训练方面的优势。比如,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校方可以尝试在校内企业建设校内企业车间或校内实验室。企业也可以通过此提前找到适合的学生,学生可以在校内企业车间实践,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为企业招聘和培养新员工节省了成本。对高职学校而言,校企合作不仅培养了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和“双师型”教师,还为高职院校赢得了社会声誉。
四、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制度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是知识的外化和体现,还是具体课程与训练相结合的教育效果。因此,除了高校设置的课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在学习的同时开展培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并在提高素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针对高校课程中“待人待物”的具体细节不足,学校和教师可以大力开展礼仪专项活动,使学生从实用性的角度运用和加强所学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和就业市场,学校要学会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学校的课程体系,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发展方向、社会发展方向同步。学校要不断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课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在原有专业选修课的基础上,开设跨学科、跨年级、跨专业的选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多见识、多了解,增强毕业生就业时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学校还可以增加实验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必要时还可以单独开设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此外,高职院校应根据目前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适时调整课程体系,根据岗位内涵的变化和社会优胜劣汰的特点调整课程内容,注重新兴产业课程体系的发展。高职院校应打破传统专业界限,加强跨学科的学科建设,加强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掌握。无论是对毕业生还是对企业来说,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企业与毕业生双向选择,拓宽就业范围。
五、发挥教师和榜样人物的示范影响作用
根据现代教育学的观点,学生一个显著的“共同特征”是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风格、言语观、思维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高职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在其行为习惯养成中起着榜样激励和主导作用。教师每天都在向高职学生传授知识和方法,与高职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是学科教师。此外,教师在高职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极为伟大的。因此,教师不仅应该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和方法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应该以良好的服饰品质和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高职学生,利用教师在行为习惯方面的示范效应,使高职学生受到无形的教育和影响。例如,信息时代,一些高职学生有在课堂上玩手机和游戏的坏习惯。每堂课之前,教师会在学生面前关掉电话,然后开始讲课。当高职学生看到教师带头做这件事时,会逐渐降低在课堂上玩手机的频率,这是教师榜样的激励作用。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工作中,更是涌现出了无数榜样人物:医护人员在前线,不顾危险、默默无闻地救治病人,有的被感染,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火神山医院在十天内建成,数千名建设者日夜不停、夜以继日地修建,都是这个时代的楷模。把这些典型人物作为榜样激励学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一般认为先进人物的言行的榜样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榜样人物的教育作用。由于高职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历较少,道德观念相对淡薄,此时若以先进者为榜样激励学生,则是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二是感染作用。医生和军人的舍己为人、救死扶伤、不屈不挠的意志和行为都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感染,学生们在受到感染之后会不自觉地模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和认知,会把这种内在的认知外化为具体的行为。三是矫正作用。学生们在了解、学习先进人物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言行与先进人物做比较,检查自己的缺点,引起他们自卑和内疚的情绪,自觉抵制外界的不良激励,克服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六、结语
高职院校应大力开展养成教育并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和学生的能力素质水平,明确行为习惯对其产生的影响,立足于行为习惯,以此改善目前高职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达到促进学生进步、推动院校发展的目的,行为习惯和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素质和知识的外在表现。在推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制度政策。然而,无论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是行为习惯的教育都不是短期内能做成的事情,需要学校、家庭、教师和学生长期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不断监督、教育和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輕重的作用,只有准确把握行为习惯现状,认清不良行为习惯和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理清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思路,才能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两个命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松建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J].中国民族教育,2018(9).
[2]吴薇.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思考[J].新西部,2018(17).
[3]张文博.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的影响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7(2).
[4]吴薇.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思考[J].新西部,2018(17):109-110.
[5]张文博.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的影响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7(2):253-254.
[6]徐孟林.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以马鞍山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05).
[7]陈高锋,朱亮亮.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8(11):33-35.
[8]潘灵,李桂娟.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8(26):157.
[9]刘永记,杨守国,李惠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与“双创”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218-219.
[10]童德茂.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文存阅刊,2018(01):184.
[11]费水蓉.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经贸实践,2017(09):262.
[12]邱娟.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7(03):172-173.
[13]皮郁郁.基于人才培养的高职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J].成才之路,2020(20):4-5.
[14]冯东.高职院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20(02):87-88.
[15]郭玉敏,代广辉.高职院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路径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0):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