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净
摘 要: 一些高校在长期实践中注重显性教育,忽略隐性教育。导致这种局面的因素,包括理论研究不足、教育思想和理念滞后、隐性教育资源缺乏深度开发等。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加强隐性教育模式的应用。要进一步整合校园文化,特别要实现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融合。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形成更加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本文对高校隐性教育模式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专业人士参考。
关键词: 中高本衔接教育模式 高校 隐性 思想政治教育
在教育实践当中,不少高校都注重显性教育模式的应用。显性教育模式具有易检测、效率高、好组织及直接性等诸多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逐渐加深,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果依然仅采取显性教育模式,就存在一些缺陷,难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和质量。所以,需要高校管理者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隐性教育模式具有持久性、多样性、融透性、隐蔽性等特点,可以有效弥补显性教育在实践当中的不足,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当中,使用隐性教育模式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和效用,具备较大的价值和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已经初步使用了隐性教育模式,但是整体发展相对较缓慢,尚未形成良好的局面,还需要管理者对于隐性教育进行重新构建和认知。
一、中高本衔接及其模式
“衔接”是指事物之间互相连接及互相贯通或者相互承接。其中,“中高本衔接”是职业教育、专科教育及本科教育衔接,使学习者的学习能更顺畅、无重复地从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过渡。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要求顺畅而且衔接地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提高勞动质量,提高整个经济活动领域的劳动生产率,在这个基础上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切实保障实现职业教育的效益性。另外,分析发现终身教育理念,衔接促使教育活动对象、环境、内容及形式多样,多样性是终身教育理念下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能够使人适应经济及职业方面等各种各样的变化,不但可以切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可以实现教育现代化。除此之外,教育“生长性”,促使学生素养及能力继续发展和完善,为学习者提供更多选择,促使学生不断生长及不断完善。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教育方式的隐蔽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取决于隐性课程教育模式的特点,也是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最显著的区别。要使用隐性教育模式就应当采用隐性素材实现教育过程。隐性教育素材的载体既可以是物质上的载体,又可以是一种亲身实践,是无形的文化熏陶,但是在教育过程当中,目的是隐性的,是难以被受教育者发现和察觉的[1](35-36)。
(二)教育效果的延迟性
在教育效果方面的差异比较明显,显性教育效果往往立竿见影,立刻可以测评。隐性教育则不然,隐性教育在效果上存在延迟性,主要是由于隐性教育是通过使用感悟、融及影响实现教育的一种方式。受教育者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和吸收,但是相比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的效果更具稳定性及持久性[2](47-48)。
(三)教育过程的不确定性
隐性教育的组织方式和显性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隐性教育不像显性教育一样容易掌握,通常是通过一些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受教育者,由于在这个过程当中受教育者的自主性相对较强,因此会受到受教育者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开展隐性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因素,可能造成教育效果既可能是积极正向的,又可能是负面消极的[3](50-51)。
三、中高本衔接模式下一些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滞后
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隐性教育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在校园内部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依然停留在知识研究的层面,在实践方面还依然存在较大的阻碍,没有取得较大的突破和成就,主要是由于全社会隐性教育还没有深入人心,显性教育模式不断固化,同时隐性教育模式无法发挥功能和效用。
(二)隐性资源缺乏有效提炼及整合
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及制度文化等三个方面,一直以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通常以相对分散的形式存在,物质层面部分停留在实用性,因素的育人功能没有能够引起高度的重视。在精神层面,我国大多数校园文化虽然能够对受教育者起到一定的教育感染和熏陶的作用,但是效果相对较有限,其中部分高校没有将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资源深入利用和开发。另外,校园制度文化主要呈现刚性的管理及约束,忽略教育的引导和感化等。
(三)缺乏足够的重视及发掘
互联网时代,“90后”一代深受互联网的影响。移动互联网在全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每时每刻都处于网络环境当中,直接影响了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另外,教育者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制约,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方法还较传统,无法面对新的形势,直接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和水平[4](18-19,30)。
四、中高本衔接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建构探索
中高本衔接不但是学校衔接及学历衔接,而且要关注培养目标衔接和教学过程衔接,此外,还有课程衔接、学生管理衔接等内涵衔接。为了良好构建高校隐性思想教育模式,高校应当采取下列对策。
(一)深度挖掘校园文化隐性教育资源
在隐性教育的范畴当中,校园文化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5](88-92),这些文化都可以起到教育人的作用,但是,在应用过程当中,还需要相关人士对校园文化进行深入整合和挖掘。首先,对于校园来讲,物质上需要合理地规划布局及设计,不仅应当充分展现出人性关怀,还应当展现出校园文化的感染力和魅力,比如,在校园主题开展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要保障教学区严谨、运动区奔放、生活区活跃及休闲区静谧等,通过采用合理科学的布局,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帮助学生身心良好发展。
学校需要结合学科背景,高度重视物质布局工作,充分彰显人文性特点。比如对于医学院校而言,永恒的主题应当是尊重生命和关怀生命,学校需要采用一些富有人文性的医学类雕塑、名言警句、壁画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启迪及陶冶,充分彰显和体现医学专业的人文性。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次体现,能够对学生起到深刻影响和感染的作用,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考风、学风、校风、班风、校风等,需要学校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挖掘。与此同时,校园风气具有负面性及正面性的区分,会对学生个体造成影响。在对校园精神文化进行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高度重视实效性和导向性。要构建良好的精神文化,不仅需要学校管理者发挥作用,还需要全体授课教师及辅导员发挥作用,要求学校全员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构建起良好的教育资源平台[6](123)。
(二)深度融合传统显性教育及隐性教育
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隐性模式和显性模式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应当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关系,若是缺乏显性的理论教育,则隐性思想教育往往会迷失方向[7](239-240),另外,隐性思想教育可以弥补显性教育之不足,避免显性教育过于单一的问题,可以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互融合。在课堂显性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或无意地融入一些隐性教育因素,发挥个人魅力,注重授课方式的灵活性,采取合理有效方式,贴近学生生活,保障课堂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一方面,有助于课堂教育更灵动鲜活,另一方面,可以帮助隐性教育更好地实施和应用,实现隐性和显性两种教育模式的相互整合。
(三)打造思想政治教育隐性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当构建互联网隐性平台,首先,可以选择学生相对熟悉的社交网络作为着力点,构建校园论坛平台、微信平台、微博平台及校园贴吧等平台等。另外,还可以开设网络课程,通过网络课程实现线下线上互动。其次,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改良和创新,特别是要将线下资源和空间延伸到线上实现拓展,充分发挥网络平台资源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实现网络角色虚拟化,保障师生关系的对等性,要求学生和教师之间拉近心理距离,需要教师始终如一地关心学生,还要在平台上加强热点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网络沟通和交流当中。构建互联网隐性平台,不仅有利于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还可以促使隐性思想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增强教育效果。
五、结语
高校需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对于显性教育来讲,隐性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及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其运用到思政教育工作中可以有效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教育质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价值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朱柳萍.宿舍文化视角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有效性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1).
[2]张廷,陈愚.论高校体育社团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12).
[3]雷婧.新媒体视阈下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1).
[4]王云丽.新媒体视阈下民办高校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0).
[5]陈冲,汪海涵.我国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着力点研究——兼论美国高校隐性政治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9(09).
[6]朱文娟,张炳生.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实践分析[J].国际公关,2019(09).
[7]石梅梅,王夢雪.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J].大众文艺,2019(15).
课题基金: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9ZCY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