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
摘 要: 红色基因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在伟大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步形成并持续完善的先进思想因子,是中华民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标识。红色基因具有思想政治引领、文化涵养、道德教化、人生指引的育人功能。高校要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就要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互联网和校园文化等渠道,充分发挥红色基因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红色基因 立德树人 育人功能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成果,是我党治国理政的政治优势,是广大党员的信仰密码和精神纽带。高校肩负育人重任,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把传承红色基因融入育人全环节,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新时代要深刻认识红色基因的重要性,深刻把握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
一、红色基因的育人功能
红色基因在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党和中华民族的核心优势,是我们推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一)红色基因具有思想政治引领功能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做好育人工作,必须切实肩负起育人的政治责任,守住意识形态底线,消除政治安全风险点。高校是青年人密集、思维活跃的场所,是各种思想、观点交汇的地方。习近平同志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1]红色基因作为我们党传承理想信念的“火炬”,蕴含和闪耀着科学性的理论、先进性的思想、人民性的价值追求,对广大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可以引导大学生增强科学理性、弘扬科学精神及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利于大学生了解我们党的政治信仰、政治纲领、政治主张,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保持认同,自觉投身党和国家事业。
(二)红色基因具有文化涵养功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政党最独特的标志和最深厚的特征,是一种集体意识,是生生不息的血脉和根基,是一切思想理论的创造源泉。红色基因内含的先进文化因子,体现的是在历史长河中凝练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斗争过程中诞生成长的革命文化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是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传承红色基因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革命文化的艰苦卓绝和社会主義先进文化的科学理性,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并以文化自信为基础,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三)红色基因具有道德教化功能
大学要培养有道德、有才干的青年一代,首先要抓住“德”这个关键,正所谓“人才”,先论人再谈才,论人,第一重要的就是论德,所以高校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道德教化。当前,我国大多数大学生都是“00后”,生逢治世,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生活,对来之不易的生活不够珍惜。红色基因是先辈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追求一致,凝结了我们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思想起点,迎难而上、不畏牺牲的创业精神,艰苦朴素、两袖清风的生活作风,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至高境界,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道德自觉和人生追求。其所展现出的道德之光、道德之美,兼具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可以对青年学生起到良好的道德教化作用,对提升大学生品行、倡导良好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红色基因具有人生指引功能
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有一群伟大的英雄,一个文明的国家必然有一批优秀的榜样。人民需要榜样、时代需要英雄,榜样和英雄具有独一无二的示范引领作用,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向上力量。红色基因就是榜样的基因、英雄的基因。红色基因汇集在一起就是一面光荣的旗帜,旗帜上有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等一大批革命伟人,瞿秋白、邱少云等一大批革命烈士,焦裕禄、孔繁森等一大批道德楷模,钱学森、邓稼先等一大批优秀科学家,以及钟南山、李兰娟等一大批抗疫英雄的光荣事迹。他们作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发挥着重要的榜样作用和激励作用,鲜活的故事以强烈的时代感、地域感和直观性,引起青年学子强烈的心灵共鸣,激励大学生自觉以榜样为目标,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以榜样为坐标,时刻自我激励、自我鞭策,将榜样精神转化为前进动力。结合时代发展和大学生思想实际,充分发挥红色基因蕴含的榜样能量,使红色基因传承与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相得益彰。
二、红色基因育人功能的实现效路径
高校要做好育人工作,必须发挥好红色基因的育人功能,要不断创新新思路、新渠道、新方法,通过发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互联网和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扎实做好红色基因的传承工作。
(一)课堂教学是红色基因育人功能实现的主要渠道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要方式,是高校的主要工作。发挥红色基因的育人功能,要从人才培养整体着手,做好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实施。要突出思政课堂传承红色基因的关键作用,旗帜鲜明地用红色基因育人。要积极开展红色基因教材建设工作,大力开展红色基因教材的编写、申报和使用,把红色经典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现在思想政治课教材中。要加强思政课堂改革创新,在“到课率”“抬头率”上下功夫,注重采取案例研讨、交流互动等教学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将红色基因拉近变实,增强学习实效。要充分发挥其他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和运用各类课程中蕴涵的红色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将德育、才育有效融入每门课程中,打造传承红色基因的课程思政金课,全面发挥课堂传承红色基因主渠道和所有教师传承红色基因的主体作用,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
(二)社会实践是红色基因育人功能实现的有效方式
社会实践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是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方式。相较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能让学生在认识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政治理论的认识,有助于红色基因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现实的升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红色实践”和“实践红色”,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身临其境地感受、设身处地地思考,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和提高情感认同,近年来,一些高校组织学生深入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取得了不错的育人效果。要积极开展红色课题申报立项,鼓励广大学生围绕红色基因进行研究、阐释,通过自觉、自发的红色文化研究,促使青年学生系统、全面、深入地学习红色文化,产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为红色基因传播贡献智慧。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通过服务加深认识,通过公益学会奉献,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责任感和强化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响应祖国号召,以革命先辈之精神为感召,积极支援祖国西部建设,投身脱贫攻坚一线,扎根基层就业创业,在基层锻炼才干,踊跃参军入伍,为国防事业奉献青春,走向党的事业最需要、祖国事业最需要、人民事业最需要的地方,磨炼意志,不断激发自身红色基因,争做红色基因的传播人。
(三)互联网是红色基因育人功能实现的重要阵地
“互联网+”时代让信息传播实现了实时传播和信息互动,人们不但可以及时接收到自己关注的信息,还能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评价和转载,实现信息筛选和再造,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参与感,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红色基因育人功能的实现,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抓住信息化的机遇,将互联网的变量转化为红色基因育人功能实现的增量。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综合运用各类信息平台,开辟虚拟空间的育人主阵地,牢牢抓住网络话语权,理直气壮讲政治,态度坚决维护党,积极传播红色文化和正能量。立场坚定地反对错误言论、抵制暧昧政治态度,涤浊扬清,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创新红色基因传承方式,构建红色基因的网络话语体系,充分利用网络流行语言,同时借助图片、表情包、漫画、音乐、动画、影视等形式,对丰富的红色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翻译”,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贴近大学生的方式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全过程,通过内容的生动性、情感的共通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校园文化是红色基因育人功能实现的良好载体
“我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历史,是一部生动的红色发展史”[2](43-45)。我国很多知名学府都是在红色革命中成立、在红色旗帜指引下发展起来的,红色校园文化为红色基因育人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新时代,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整体环境建设为抓手、以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以大学精神建设为目标,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档次和魅力,实现红色基因对大学生的浸润式教育。一是要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它是最明显的校园文化,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要把红色基因通过艺术的手法形象化表达、物质化呈现,通过建筑、景观、塑像、标语等设施,将红色基因融入校园物质文化中,让学生感受红色之美、红色之伟。二是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既是校园文化发展的牵头引领,又是兜底保障,在制度建设中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形成实现红色基因育人功能的保障机制和工作合力。三是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处于支配地位,要把红色基因融入校史、校风、校训、校歌和各类校园活动中,深入挖掘学校红色历史、身边红色故事。在国庆节、建党节、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日子,举办相关主题纪念活动,通过升旗活动、征集纪念文稿、签名墙签名等活动,吸引广大青年学生参与。积极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活动,通过编排红色歌舞剧、开展红色主题艺术展、唱红歌等,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发挥红色基因的强大育人功能。
三、结语
弘扬红色基因有利于增进爱国情怀,培养高尚情操,塑造时代精神。面对目前青年学生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应秉承红色基因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在顺应教育发展规律的情况下,加强教育内容与实践体验的相互融合,有利于青年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有助于青年学生认同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助于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黄恩华.高校应成为红色基因传承的主阵地[J].中国高等教育,2019(Z1).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编号:2722020SQY0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