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介词“以”字构成的固定结构

2021-08-06 09:06刘燕陈诚
文教资料 2021年11期
关键词:介词论语

刘燕 陈诚

摘   要: 在《论语》中,介词“以”出现的句式结构特征多样,语法功能丰富。本文主要讨论由介词“以”字构成的固定结构。通过对《论语》中介词“以”构成的固定结构进行考察,发现《论语》中由介词“以”和其他词构成的固定结构共有六个:可以、足以、无以、以为、是以、所以。

关键词: 《论语》   固定结构   介词“以”字构成

“以”在《论语》中共出现211次,有介词、连词、动词和语助词四种用法。其中介词用法出现130次,连词用法出现36次,动词用法出现23次,语助词出现22次。由介词“以”和其他词构成的固定结构共有六个,即“可以”“足以”“无以”“以为”“是以”“所以”,共出现41次,占全部介词“以”用法的32%。在《论语》中,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四种: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方式和依据;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句式中,由介词“以”构成的六个固定结构都具有特定的语法意义;固定结构中的介词“以”与上述介詞“以”的四种用法有相同之处,但有些固定结构中的介词“以”表达的意义比较特殊,我们把这六个固定结构分别讨论。

一、“可以”“足以”

在《论语》中,“可以”连用共出现33次(包括“可以为8”),“足以”共出现4次(包括“足以为1”);并且它们都有两种用法,一种为“助动词+介词”的凝固结构,另一种为双音节的助动词,“以”依附于助动词“可”和形容词“足”,相当于语助词。

郭锡良(1998)指出“以”字在甲骨文中为动词,西周以后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虚词,并且在先秦时期,“以”已成为构词语素[1]。姚振武(2015)指出,虽不确定助动词“可以”是具体哪个时间由凝固结构凝结成词的,但是在先秦时期,已有助动词的用法,并对其演变脉络进行举例说明。如: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尚书·金縢》其中的“可以”有“以”后宾语省略的可能;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诗经·陈风·衡门》)中,介词“以”已经非常虚了,“可以”非常接近助动词;但在“五十已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中,“以”已完全虚化,“可以”为助动词。同时,姚振武还认为“足以”在先秦时期就有助动词的用法,相当于“足”,有“值得”义和“能够”义这两种常用语义[2](89-90,95)。在《论语》中,区分“可以”“足以”是凝固结构还是助动词,其中一个重要标准是“以”后面隐含的内容能否补出[3](279)。在33例“可以”句中,有14例“可以”为凝固结构,其余例均为助动词;在4例“足以”句中,有1例为凝固结构,其余3例均为助动词。

(一)凝固结构“可以”“足以”

在《论语》中,凝固结构“可以”有14例,介词“以”后隐含的宾语都可补充,其中“可/以为”有8例,“可”为助动词,“以为”可以理解为“把……称作/当作”“把……作为”,介词“以”后的动词分别由“为8、托、寄、兴、观、群、怨”。凝固结构“足以”只含1例,即“足/以为”,“足”为形容词,“以为”可以理解为“把……称作”。如: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11)

(2)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8·6)

(3)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17·9)

(4)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14·2)

在例(4)中,姚振武把“足以”看成助动词,义为“值得”,但在《论语》中,由“足/可”与“以为”连用的所有句式中,“以”后的宾语基本都能补充,从结构和语义来说,“足/可+以+为”式应是“足/以为、可/以为”式,而不是“足以/为、可以/为”式。在此类结构中,介词“以”后的宾语可以用代词“之”补充,用法主要是引进动作行为工具、方式或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二)助动词“可以”“足以”

在《论语》中,助动词“可以”出现19次,“足以”出现3次。在“可以”句中,助动词“可以”后的动词分别由单音节动词“处、语、畔、几、从、无、弘、折、兴、作、即、行、去”充当,还有1例为并列的动宾词组“胜残去杀”;在“足以”句中,助动词“足以”后的动词分别由单音节动词“发、臧、使”充当。助动词前可出现状语。如:

(5)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2·9)

(6)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4·2)

(7)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7·17)

(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8·7)

(9)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2·15)

(10)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13·15)

(11)人曰:“子未可以去乎?”(18·2)

在《论语》助动词“可以”句中,助动词“可以”前可以有否定副词“不”“未”修饰,“可以”后的动词也可以有否定副词“不”“弗”修饰。从句式来说,在“NP+可以+VP”句式中,NP可以不出现,但可根据语境进行补充,NP往往为施事/当事主语,或在“VP,可以+VP”句式中,VP与VP的主语相同,主语为施事/当事,如例(6)。

二、“无以”

“无以”连用在《论语》中共出现6次(未包括“无以为”),其中有5次属于“动词‘无+介词‘以”的结构,还有1例不属于此结构,是为否定副词“无”与动词“以”的连用,即“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20·1)该例句中的“无以”可理解为“不要牵连”。洪成玉(1981)认为“无以”是一个可以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一般含有“否定可能性”的意义,可对译为现代汉语中的“不能”或“没有办法”,其中“无”不是动词谓语,“以”不是“无”的宾语[4]。杨逢彬(2016)指出“无以”为惯用词组,由动词“无”和介词“以”构成,“以”的宾语一般不出现,“无以”一般用在动词谓语前,偶尔可用在形容词谓语前,直译为“没有用来……的……”,意译为“不能……”。对《论语》“无以”的论述,我们采用杨逢彬的观点。“无以”后的动词分别由单音节动词“立、尚、言、知”充当。如:

(12)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4·6)

(13)不学礼,无以立。(16·13)

(14)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20·3)

三、“以为”

“以为”的连用在《论语》中出现19次(包括“是以为”“无以为”,未包括“可以为、足以为、奚以为”)。其中有1例出现在兼语句中,有3例“以、为”均为动词,这在上一章兼语句中已有论述。在《论语》中,介词“以”与动词“为”连接的结构出现15次。在“以为”的凝固结构中,介词“以”引进的宾语可前置,也可隐含,可释义为“把……当作/称作……”“把……作为……”。在这15例中,“以”的宾语以前置为主。如:

(15)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

(16)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

(17)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17·24)

(18)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17·23)

(19)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19·25)

在这类“以为”凝固结构中,动词“为”后的宾语主要由名词、形容词或定中短语等充当。

四、“是以”“所以”

“是以”的连用在《论语》中共出现4次。其中1次为指示代词“是”和凝固结构“以为”的连用,如上述例(15)。另有3次“是以”为凝固结构,即指示代词“是”作介词“以”的宾语,表示两个事件前后间的因果联系,可以理解为“因此”。介词“以”可理解为“由于”。在《论语》中,凝固结构的“是以”均位于句首的主语之前。如: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5·15)

(21)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19·4)

(22)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19·20)

在例(20)-(22)中,指示代词“是”所指代的内容为前面句子所表达的内容,介词“以”后的内容是对前面句子所说内容的概括和总结。如例(20)中的“是”指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谓之文”是根据前面句式的内容总结出的评价。

“所以”的连用在《论语》中共出现4次。其中1次是特殊性的辅助代词“所”和动词“以”的连用,如“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2·10)在此例句中,“所以”可理解为“行事的方法/途径”,另有3次“所以”为凝固结构,即特殊性的辅助代词“所”作介词“以”的宾语,主要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或据以进行的工具。介词“以”可理解为“凭借/依靠”。如:

(23)不患无位,患所以立。(4·14)

(24)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5·22)

(25)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15·25)

需要说明的是,在《论语》中,这类介宾结构的“是以”和“所以”与连词的“是以”“所以”存在显著的差异。赵大明指出:“最初‘是以在句中的位置跟一般介词词组一样,大多用在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也可以用在隐含主语的谓语动词之前;后来又可以用在位于句首的主语之前,这时,它的功能就跟连接分句与分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故大体相当了。因此,‘是以开始向双音词转化,跟现代汉语里的“因此”大体相当。”[3](273)凝固结构的“所以”与连词“所以”不仅在句法位置上存在差异,而且在句法功能方面也不相同。“所以”作为连词表因果,这一含义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5]。“所以”在先秦当中以凝固结构居多,其中“以”为介词。

综上所述,《论语》中固定结构“可以、足以”等的使用情况如下表:

表1   《论语》中固定结构“可以、足以”等固定结构的使用情况

五、结语

通过对《论语》介词“以”字固定结构的考察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可以、足以、无以、以为、是以、所以”等固定结构的使用情况和语义表达。在《论语》中,固定结构“可以”和“以为”出现次数最多,从侧面反映出,固定结构的“可以”“以为”是先秦时期比较常用的固定结构之一。在《论语》中,“无以、以为、是以、所以”为固定结构,“可以、足以”既可以是固定结构,又可以是双音詞。在现代汉语中,“可以、足以、无以、以为、是以、所以”均为双音词,是一个可以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参考文献:

[1]郭锡良.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J].古汉语研究,1998(1).

[2]姚振武.上古汉语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赵大明.《左传》介词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洪成玉.关于“有以”“无以”的用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3).

[5]洪诚.王力《汉语史稿》语法部分商榷[J].中国语文,1964(3).

[6]左梁.《论语》论文虚词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7]杨伯峻.论语译注(典藏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5.

[8]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介词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介词和介词短语(二)
介词和介词短语
如何读懂《论语》?
介词不能这样用
半部《论语》治天下
介词填空专练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