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策略

2021-08-06 03:09汤家昌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17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价值策略

汤家昌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的物质文化与精神财富的结晶,其体现出中华民族在历史各个阶段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华传统文化纳容了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促进了多民族的团结互助、和谐统一。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先贤智慧与人文精神,对学生文化素养、道德品格的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并与语文学科内涵十分契合。如今,随着文化自信的回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已经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热点课题。本文旨在分析将传统文化引入小学语文课堂的价值,厘清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价值  策略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沉淀积累的精神文化,是我国古人先贤的智慧结晶,是为后人提供的宝贵精神食粮。在教育领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语文学科特性决定了其与传统文化密切关联,传统文化引领下的语文教育目标更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指向了以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的人文精神教育,重点在于发展学生的深厚文化素养与健全人格品质。

一、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传统文化的价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新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旨在使学生成为有文化底蕴、有道德修养、有发展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小学语文学科中不仅包含多样化的语文基础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思想情感。在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传统文化,

首先,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接纳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发展包含对物理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认知,二者构成认知发展的全部内容。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性文化传播载体,既能够增长学生关于传统美德、节日风俗、古典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又能够促进学生对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认知,从而使他们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发展精神领域。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最具标识性的中国文化软实力,不仅蕴含了自古以来的思想道德、行为美德,还包括了治国理政思想,这对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指导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精神的沉淀,其中包含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与家国情怀都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传统文化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法不够创新

在教育理念革新的背景下,教师不应该抱有陈旧的思想观念,以致教育方法停滞不前;而是要积极接受新思想,提高自身文化学识,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师”和掌握多样教学方法的“智者”。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部分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仍是照本宣科的讲解式授课,考什么教什么,忽略了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与引领,从而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探究力和传承力都有欠缺。

部分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对语文学科的提升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渗透方法不恰当,导致学生既无法提起学习兴趣,又难以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纵观教学实践,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教师只关注古诗词、古文的内容解析,而忽略了与之相关传统文化的开发与拓展,这使得传统文化的引用只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渗透到教学中。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意蕴和极高的价值,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恰当的途径进行有意义的渗透。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

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容易出现学生参与度高但实际教学效果较差的问题。这是因为教学思路狭隘化,没有明确教学目标,导致整节课空有热烈的氛围却没有实质内容。纵观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目前大部分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以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情感方面的培养,但在传统文化引领下的语文课程目标更应突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道德品質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培养。这便需要教师注重讲解传统文化内容的方式,不仅要具体呈现出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关联,更要讲解其在现代化传承中发生的转变,由此来落实教学目标,体现出传统文化内涵的全面性。

(三)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够深刻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饱含着华夏儿女五千多年来积累传承的文明认知,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支撑着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地焕发出强大生机。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在社会各领域根植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在“一主多元”的现代化文化格局中促进传统优秀文化持续、稳定的发展。可见,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艺术、信仰、法律、道德、风俗等多种精神产物,具有很高的育人价值。然而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够深刻,在教学实践中仅围绕表层的文化性内容展开教学,而忽略了挖掘其蕴藏的精神品质、思想情感、价值观念。

三、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

(一)明确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再占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程目标是否完整以及课程是否有效完全取决于学生,而不是老师。老师仅在教室里为学生服务,并确保学生学得更好。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必须在语文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继续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解释自己所了解的相关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传统文化研究更加注重群体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可以在课堂探索新识,可以通过群体合作中的合理分工来培养提高学生的群体意识。这是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对练习和整合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

(二)创新教学理念

在将传统文化引入小学阶段语文课堂的背景下,传统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当前学生的发展。随着传统文化的引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可以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并将学生所学的传统文化和语言知识融入其中。

例1 在教授《清明》这首古诗时,我就安排学生课前去收集了解有关清明的相关知识及文化:清明的来历、清明习俗等。在课堂上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播,课下倡导学生用文明、环保又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在清明节去祭奠自己心目中的革命先烈及自家的先贤。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更加融洽和生动有趣,也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了解传统节日习俗,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好地实现了立德育人的教育目标。

例2 在教学《梅兰芳蓄须》一文时,我除了让学生课下了解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的生平外,还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四大戏剧:京剧、黄梅戏、越剧、豫剧。用一节课观看了梅兰芳的京剧表演视频。学生观后特别兴奋,同时也对中国戏剧有了一些了解。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从日常语文教学中结合语文教材寻求契机,根据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进行教育教学,与时俱进,而不是追求形式主义,要让学生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

(三)创设有趣、新颖的教学情境

有教育专家认为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产生质疑精神,并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这种具有浓郁感情色彩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助力。

基于情境题材更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特性,小学语文教师可借助于情境化教学法使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更易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增强课堂教学的参与性、体验性与即兴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存储变成提取,进而获得并积累更多传统文化知识。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网络大环境下,教育行业积极运用网络技术优化现有教学方式、创新新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时代化、先进化的教学环境及教学体验。小学语文教育也应从学生需求、教学指导等方面出发,借助于网络技术及先进教学思维,以现有教学方式为基础,创新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方式,以此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发散性,促進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语文创新型思维的全面提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具有资源丰富、功能多样的优势,并能够将语言表述的平面文字转化为直观可视的具象画面,这对学生认识、理解与传承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把握精髓,学以致用

文明以止,人文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等美德。这既是人文精神,也是道德规范,一个人若能把这些人文美德演绎出来,那必定是一个道德高尚、广受爱戴的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我认为,树“德才兼备”之人,首先须立“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之德。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尤为注重对孩子孝心、感恩心、仁爱心、恭敬心的启发与培育,强调学以致用,贵在知行合一。在授课的过程中,结合一个个名人事迹和精彩故事,将孝道感恩、爱国立志等思想观念与人文美德精神,播种在学生的心田。

实践结果证明,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德是德育工作的智慧源泉,而扎实的德育工作一定能促进智育工作和学业成绩的良性发展。学校真正落实立德树人,将会使师德师风、校风、学风焕然一新,彻底改观。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传统文化知识焕然一新,并为学生发展铺平道路。在学生的成长中,语文教师必须确保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使他们真正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受益者、继承者、传播者。

参考文献:

[1]石蓉.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J].甘肃教育,2019(15):144.

[2]王莉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的传承和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19(12):5354.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价值策略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Passage Four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