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生 张志敏
摘要: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的背景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教育界中的热点话题,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占非常重要的比重。国务院颁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文件之后,相关的研究也较多。本文就乡村初中教师专业素养发展中面临的困境进行探讨,为乡村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献计献策。
关键词:乡村初中 教师专业素养发展 困境
教育的均衡和教育的公平是当前国家亟须解决的两大问题,在教育资源里,师资又是教育事业的首要资源,而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那么,何谓‘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呢?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在他的专业生涯中,通过相关的专业组织,有专门的管理制度做保障,还有专门的培养制度来持续不断地对教师进行专业教育,让他们习得专业的教育教学技能,进而最终形成自己的专业理想和专业道德。但结合现状,通过相关研究得知,城市和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发展不是很均衡,乡村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水平偏低。目前,乡村教师专业素养发展面临哪些困境呢?
一、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目前中小学管理模式的核心是校长负责制,由黨组织负责保障与监督,而广大教职工可以民主参与学校的管理体制的建设。一个学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一个学校各项工作都能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但在广大乡村的中学中却存在学校管理模式权责不明确,办学理念不清晰等一系列问题。
通过相关调研结果发现,乡村中学对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办学的自身特色定位不清,这些直接导致学校无法制定出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管理制度。没有一个有效的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方向就会模糊,内在动力就很难激活,学校组织的最大效能也将难以发挥。另外,高升学率也是乡村家庭对一所学校评价的重要标准,教师为了升学率,会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学生的成绩上,而对自身专业素养发展方面的关注会显得力不从心。这种无形的压力很容易就让一所乡村学校单纯为了追求升学名誉,对学校的管理趋于功利化。
学校的管理制度能否结合本校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育的潜能,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学校能够健康和谐地全面发展,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二、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
目前,不断变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断地接受各类培训,但在乡村,培训活动只在骨干教师、种子教师等层面开展。经费不足等一系列原因使得广大的乡村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并不多。同时,乡村教师对于一些培训的效能也是低下的。
目前的教师培训机制主要有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但这些培训主要是面向一些骨干教师的,而乡村普通教师参与的机会较少。且这些培训内容往往都偏重于城市教育,针对乡村教育内容很少,对于乡村教师的吸引力也不是很大。因此,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在乡村中学无法推广,而一些新的教学技术,还有一些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都无法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诸如校本课程、信息课程和活动课程等一些至关重要的课程在乡村中学形同虚设。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颁布实施后,乡村骨干教师参加国培和省培计划的机会越来越多,参加人数也有所增加。但是,培训活动没有考虑到城乡之间的差异性,一些专家报告、培训模式、内容的针对性不是很强。
通过对一些乡村教师的访谈,许多老师认为这样的培训研修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因为他们觉得可操作性不是很强,虽然在城市学校参加跟岗学习,能学到新颖的教育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但都不太符合乡村学校的实际情况,返岗时又缺乏相关专业的指导,不能解决乡村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教师培训机制在宽度和深度上都还有不足之处。
三、教师职业认同感较低
通过对周边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访谈收集数据得知,现代社会城镇化发展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教师过的是一种“走教”式的生活。有人形象地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悬浮性”或“候鸟型”的生活状态。工作日在乡村教书,休息时生活在城镇,他们处于城市乡村之间的游移式的生活,这种两难的生活状况导致乡村教师对其本身的职业认同感低。
在针对淮南市寿县炎刘学区中小学教师基本情况的调查中,表示愿意长期在乡村工作的,数据显示,仅占总人数的31.2%,这部分教师大多是一些45周岁以上的老师;还有62%的乡村教师表示想去经济更为发达的城镇学校工作,这些教师大多在45周岁以下;还有6.8%的农村教师感到迷茫,他们既向往城镇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提升,又恐惧城镇快速发展带来的压力。在家庭和周边环境的影响方面,家人比较支持自己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仅占33.5%;工作受到家人理解的教师占41.3%。因此,许多乡村教师陷入了职业身份认同的危机,他们的工作热情在不断消退。在当下,随着社会变革,越来越多的农村儿童处于留守的境地,许多家庭的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的都是一些老年人。再加上学生向城镇学校流动,许多农村中小学学生人数不断减少,农村中小学教师多年来没有新鲜血液的加入,农村中小学教师作为乡村公共知识分子的影响也力在日渐缩小,再加上经济上的拮据,在当地,相当一部分教师是得不到家长应有的尊重和支持的。
升学压力是影响乡村教师在教育体制内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有些乡村教师只注意学生学业成绩而无暇旁顾,平时对于乡村的生产或生活活动这方面了解的越来越少,有的甚至完全脱节。这样的情况让乡村教师在对当地乡村的发展方面也渐渐丧失话语权,从而导致乡村中小学校与当地乡村的发展之间的关联不断减弱。基于上述原因,现在的乡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发展是一种被动与迟缓的发展,更别说在专业上能建立自信。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不断发展,乡村学校的发展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学生向城镇学校的集中带来的生源流失;另一方面是生源流失带来的新进教师的减少,这主要是因为城乡之间二元结构的不断强化所带来的影响。乡村教师是农村中小学课堂一线教学改革的推动者,乡村教师个人职业认同感的降低,势必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升,继而引发家长的不满,加剧乡村教师社会地位边缘化的速度。
四、教师教研能力发展薄弱
乡村教师的职后教育意识普遍较为淡薄,缺乏对自己教育职业生涯的规划。再加上乡村生活环境较为封闭,特别是有些教师取得了中级职称后,要想进一步获得高级职称的机会很渺茫,因此他们会出现不愿意参加进修、培训及科研活动的现象,对上级组织的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培训也是敷衍了事。这就导致他们的科研能力提升缓慢,教科研能力不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高低体现着教师的专业水平。在许多乡村学校,由于本身机会就较少,再加上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有些农村中小学把教学科研当作點缀,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教师只顾着给学生上课,不能够正常开展各教研组的相关研讨。即便为了应对上级检查而参与的教科研活动也基本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实效。再加上许多农村中小学校监督缺失,将专家型或学者型教师的培养工作没有落到实处,进而缺乏教育教学科研团队的建设能力,导致本来就处于薄弱环节的乡村教科研探索因为缺乏专家指导而陷入窘境。
五、教师专业情感发展不足
什么叫“专业情感”呢?它不是一种专业技能,它指的是教师的一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种对教育事业的情感态度。由于教育对象具有其特殊性,从而使得教师这份工作充满了创造性和灵活性。教师不光要教课本上的知识,还有育人这一功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是充满人文气息的。教师对教学事业的热爱、融洽的师生关系都是我们说的教师专业情感,在平时点点滴滴的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习到的不光是课本上的知识。比如,在校园里,教师和学生共同举办一个晚会,不管是学生的激情欢歌,还是老师的华丽表演,在这样一个氛围里有助于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和了解,这就是一种专业情感。在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同时,教育教学任务也相对繁重。而且留守儿童较多、缺少家人支持、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等一系列问题存在,这就使得很少能有像样的平台和机会让师生间进行相互交流,教师专业情感发展的动力不足。
综上所述,怎样才能帮助乡村教师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并让他们走出现在的专业素养发展的困境,进而建立起对自己专业的认同呢?我们在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同时,需要重新审视乡村教师的成长历程。如何真正促进乡村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又如何为乡村打造一批真正造福乡村学生的专业化师资队伍,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参考文献:
[1]戴斌荣.乡村卓越教师的培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22.
[2]凌云志,邬志辉.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教师的身份挣扎及其融合———对4省9位乡村教师的访谈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7):3337.
[3]姚晓迅,亓昕.边缘化的打工者: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师工作和生活状况调查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79文献出版社,2014:32.
[4]刘艳玲.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