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广顺 林紫怡
摘要:“教师、教材、教法”三项改革是落实“职教20条”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三教”改革的根本;教材是教学实施的载体,是改革的重要内容;教法是知识传递的路径方法,是改革的着力点。本文从影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主体、动力载体、动力引擎三个维度,探析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三教”改革;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4C-0070-04
“三教”是“教师、教材、教法”的统称,“三教改革”是指在新理念指导下解决好“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三个方面的核心问题。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其内涵提升、质量提优,必须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整合课程教材内容、创新过程教学方法,走改革创新和产教融合的新路子。《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1]。这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明确要求。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机遇,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做好“教师、教材、教法”三个方面改革,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教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主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责任的重要概括,传道授业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得道有业,解惑的关键是要知道惑从何来,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在新时代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力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主体,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对于职业学校而言,由于教学对象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对教师的选用和培养进行改革,为教师赋能。
(一)分层制定教师专业标准
遵循“师德为先、学识为重、能力为核、技能为要”的理念,分层设置教师专业标准。在教学理念和师德维度上,重点关注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对教育对象的态度以及个人自身修养,真正让学生“信其师、亲其道”;在专业知识维度上,侧重考察教育通识知识掌握情况,对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关联度的认知情况,课程教学知识的整合驾驭能力;在专业能力维度上,重点关注教学实施与方法、班级管理及艺术、评价手段及测量、沟通合作与协调、教学研究与专业成长等。如,文化基础课教师,要从基本素养、教学能力两大方面制定相应标准;专业课教师除具备一般基本素养外,要侧重在实践能力上按照“教学做”一体化制订相应评价标准。例如,在“双师型”教师认定上,应根据教师职称和对应技能水平,设置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不同层级对通用技能水平,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创新开发能力,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能力,就业引导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四新”即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规范渗透专业教学能力等设定层级量化标准。
(二)改进教师进出及培养机制
职业学校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强调职业性和专业性,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直接影响职业教育发展方向,这从另一个角度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必须与时代发展、产业调整相适应。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与引进是当下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职业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到学校自身,要根据区域职业教育的现状,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调整,科学合理制订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引进规划。
在教师引进上,建立“政府出编制、学校出标准、第三方考核”机制,即政府在用人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保障,学校根据工作需要制订选人标准,人事主管部门第三方组织选拔考核,既注重品德,又突出技能,更注重实践,选出适合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同时实行特殊高技能人才直接聘任制,产业教授、行业技师兼职兼薪制,打通人才进入通道。在教师培养上,建立校本培训与到企业同岗培训、专题研修与集中研讨动态长效培训机制,通过“岗位能力提升培训,定期下企业实践锻炼,从企业、行业聘请能工巧匠兼职”等路径,拓宽教师成长通道,培养教师创新团队,提升职业教育的造血功能。
(三)完善教师评价考核机制
相当长时间内,职业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侧重于显性的教学业绩、任课数量、教学态度等,往往忽视了教师未来发展的潜力,评价的尺度也以工作的总量为主,评价的方法比较单一,总体上不能全面反映问题。进入新时代,要充分挖掘教师潜在能力,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必须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现象,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改进评价方式,探索建立“双师型”教师初、中、高三级认定聘用考核制度,实行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式多样,定量与定性并重的全方位評价机制。在主体角度方面,实行同行、学生、家长、社会多元主体评价,并引入推广第三方评价;在评价内容方面,注重师德师风首位,实行师德失范行为退出机制,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将实践技能水平、专业教学能力、教学研究成果作为评价重要内容。同时强化学生工作业绩考核,从班集体建设、学生社团的引领、兴趣小组的成果、社会实践产生的效应等方面去测量。在考核评价方面,要注重整体与部分、个体与全局的结合,从学生知识的掌握度、教学方法的多维度、教学模式的创新度、教学资源的整合度等方面去考察,观测教师在显性教育教学大赛中的成绩,学生学业考核成绩,还要考察教师个体发展潜力,形成立体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激励。
二、教材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载体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的价值和使命是通过育人载体而实现的。教材是教学媒介,为教师教和学提供了介质条件,教学内容则事关培养出什么样人的问题,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长期以来,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缺乏学习的目的性,缺少学习的动力,其学习的价值取向比较模糊,对未来发展缺少规划,一定程度上影响质量提升。与此同时,职业教育教材品种繁多,有些教学内容教学标准与时代发展尚有差距,教学内容与学生接受能力不能匹配。因此,新时代教材改革要围绕“铸魂强技”德、知、技三个方面进行,管理与建设并重,规划与开发同行。
(一)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夯实“铸魂工程”
职业教育承担培养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课程建设上要打破传统观念,适应新时代发展,围绕创新驱动战略,建立中高职衔接动态调整机制。中职学校的课程要遵循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从知识与技能方面看,重在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基本技能,落点在动手操作层次。从终身发展看,教材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个人终身发展。高职学校侧重在技术创新、技术开发上,高校侧重在学术研究上。把“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贯穿于教材建设与使用管理全程,既突出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引领,又重视课程改革的时代化需要,还要贴近学生可接受程度,形成中高等梯次培养、上下贯通、衔接一致的建设机制。
(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突出“能力导向”
教材内容改革是“三教改革”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突出“能力导向”,对课程教材内容进行重构和组合,按照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编写课程内容,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学生实际、生产实际和行业最新需求,体现新思想、新技术、新工艺。不同学科教材内容改革也各有侧重,如文化基础课教材,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线,体现思想性、时代性,并将中华传统文化纳入课程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专业理论课要根据传承与创新结合主旨,注重传统工艺的传承,反映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体现现代化、信息化,重点培养学生适应能力。专业实践课教材要根据专业岗位特点,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突出能力导向,按照“重基础、强技能”的要求,校企联合开发工学结合配套教学内容,编写1+X试点教材,真正体现专业与产业、岗位与课程对接,体现“教、学、做”统一,实现“书证融通”,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新型人才,重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三、教法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
教学方法是将深奥的课程知识转化为自主知识的重要手段。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强调学生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学法决定教法。而现实中,由于职业学校学生层次的差异性,学生对待学习需求愿望参差不齐,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其效果差异很大。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力抓手。作为职业学校而言,教学方法改革要針对三类课程区别对待。
(一)文化基础课侧重“探究导学”
文化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调查发现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中考成绩较低,对文化课学习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如果在教学中仍然采取填鸭式、满堂灌、题海战术的办法,这不仅不能更好地传授知识;相反,学生的抵触情绪、逆反心理更严重。因此,教师要根据现实情况,创新“能力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重构教学生态。[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目标引领、问题引导、探究入深”“课前自学、课中导学、课后助学”等多种方式,将教材内容划分成多个部分,编成导学提纲、探究项目,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带着目标来、跟着问题走、质疑向深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中找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二)专业理论课侧重“模块化教学”
专业课对于中职学生来讲有一定的新颖性,每个学生都在零起点上学习,对新事物、新知识有较大的兴趣,并渴望学好、学以致用。但专业理论课内容与文化基础课内容从体系与结构上看差异较大,兼理论与实践一体,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动手的实践训练。由于学校条件、教师水平各不相同,以往的教学,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观看,往往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教学效果不佳。实践证明,实施“项目模块化教学”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乐学的良好氛围,这要求教育者根据教学具体情况,将教学内容分成“初、中、高”三个层级项目,设置“应知、应会、应用”三个层次要求,应知部分突出教师主导,应会部分突出学生主体,应用部分突出学生适应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把好三个环节,在授课之初,结合专业特点、产业需要、社会发展、行业形势分析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对专业技能人才成长的作用,设置悬念,激发乐学兴趣;在具体知识讲授中,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传统做法,通过场景教学、模块化教学、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从生活中的案例出发,在工作中进行问题剖析,项目任务独自成块,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把理论讲透,把道理说明,把环节抓牢,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专业成长,推进课堂质量提升。
(三)实践环节侧重“分层训练”
实践教学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是将理论转化为行动的桥梁纽带,也是培养合作意识、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的重要过程。根据新修订的职业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实践训练在职业学校教学中约占三分之一比重,但以往实践大多在校内基地完成,校企结合不够密切。在新形势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任务驱动、分层训练,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制订实践教学总体要求,科学安排实践教学进度表,将一个个大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小项目,根据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动手的实际能力,将同一层次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不同层次规定不同任务要求,并要求完成好、速度快、质量高的小组做好对应帮扶工作,做到“学生与师傅结合、作品与产品结合、小组与小组联结”,实践前计划周全、实践中助学到位,实践后反思比较,通过师傅示范、导师指导、合作帮助,助推技能提升,培养有奉献意识、有钻研精神、有创新品质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云峰.中职学校“三教”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路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9).
责任编辑:陈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