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厚林
摘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劳动价值观教育。劳动教育对于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推剂、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强心剂、是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黏合剂。要教育学生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要提高学生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劳动精神、提升学生劳动素养。要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明确责任、拓宽渠道,形成完善的课程教育体系、协同教育制度、考核评价机制。
关键词:职业学校;劳动教育;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4C-0009-05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在新时代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伟大意义,从顶层设计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深入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意蕴,准确领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全面探究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有利于职业学校做好劳动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新时代职业学校劳动教育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指向和教育理念,即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劳动幸福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增加劳动知识,提高劳动技能,提升劳动素养,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养成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劳动品德。
(一)劳动教育的本质:培育学生劳动价值观
劳动价值观是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能够指引学生认真学习、努力工作,提高劳动技能,将来造福社会。新时代,职业学校加强学生劳动教育,最根本的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认识到劳动光荣是劳动价值观的初级阶段。劳动光荣是一种外向的评价,是外部对劳动的赞扬和肯定。在劳动光荣价值观的指引下,职业学校学生愿意参加劳动,并以此为荣,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在荣辱观方面形成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价值取向。劳动价值观的高级阶段是树立劳动幸福观念。劳动幸福是一种内向的评价,是劳动者本人对自身劳动成果的一种肯定,是由劳动获得幸福的一种内心愉悦感。劳动创造幸福,幸福是人通过劳动实现自身价值的主观感受。在劳动幸福价值观指引下,职业学校学生通过自己劳动,收获劳动成果,获得社会认可,受到他人尊重,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
(二)劳动教育的核心:提高学生劳动技能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就业,劳动素养是社会人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职业学校进行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增强劳动知识、提高劳动技能、培育劳动素养。职业学校应该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切实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职业学校要结合学生专业,加强专业教学特别是专业实践教学,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丰富学生职业体验,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训练,让学生领悟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劳动技能竞赛,在技能竞赛中,提高专业水平,增强成功体验。要培育学生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培养学生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劳动情怀,使学生成长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三)劳动教育的精髓: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新时代背景下,职业学校劳动教育的精髓是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劳动素养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与之相匹配的劳动心态和劳动技能的综合概括,是衡量劳动者能否完成某项对应性工作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工作能力指标。与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不同,劳动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既包括作为观念层面的劳动意识、劳动态度,也包括现实层面的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是一个复杂的架构。劳动素养的提出反映了新时代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教育视角的转换,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解读和具体化。
增强学生劳动素养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态度是在一定劳动价值观支配下、在长期靠劳动情感体验上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对待劳动的心理倾向”[1]。要重视劳动情感和劳动态度的培养,改变过去重知识技能教育,轻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育偏失。要结合时代特点和学校实际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通过劳动素养教育,让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让学生深刻感悟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养成劳动不分高低贵贱的择业态度,重塑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
二、新时代职业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唯一源泉,体现了人的本质特征。“马克思认为劳动形成了人的本质,劳动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2]。劳动对于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劳动教育对于新时代职业学生具有重要价值。
(一)国家层面: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推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以恢弘的理论勇气和卓越的政治智慧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是镜中花、水中月,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奋斗目标。伟大梦想不是等来、喊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必须经过全国人民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才能得以实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人才,职业学校要培养的就是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又有职业道德的综合型专业人才。职业学校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加强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精神,提高劳动素养,才能培养出中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产业劳动者。实现中国制造大国向中国制造强国转变,从国家层面讲,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推剂。
(二)学校层面:劳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强心剂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转型时期,利益分配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思想侵蚀,出现了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不劳而获等错误的价值观念。错误的劳动价值观认为劳动是低等活动,体力劳动是低于脑力劳动的下层活动,劳动导致肉体很累,精神很痛苦,滋生享乐主义思想,追求肉体的舒适感,妄图不通过劳动占有劳动产品,产生不劳而获的错误心态。如果任由此类错误劳动价值观误导学生,将会对中国社会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职业学校要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就必须加强劳动教育,教导学生摒弃错误的劳动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形成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价值取向。通过劳动实践,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和不易,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增强情感体验,增进对劳动人民的情感。通过劳动,提高劳动素养,增加劳动知识、提高劳动技能,成长为专业人才。通过劳动教育,形成规范意识、守时观念,遵守法律法规和劳动工作制度,成为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用劳动教育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三)个人层面:劳动教育是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黏合剂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志,职业学校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五育培养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一个综合、全面、系统的整体,其中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的基础,劳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商、情商,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以劳树德,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劳增智,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劳强体,通过劳动增强学生体魄;以劳育美,提高學生审美能力。从个人层面来说,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五育全面发展的黏合剂。
劳动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个体实现社会化,成长为“社会人”,参与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多重能力。劳动是人的本质性活动,在劳动中,学生学会自立自强,能够独立自主地生活,逐步摆脱父母的帮助实现个体的独立。劳动使人掌握一技之长,拥有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技能。在劳动中,学会与人交往,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劳动中,锻炼学生心理意志,增强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实现心理健康发展。在劳动中,提高学生精神境界、拓展个体才能,实现个体全面发展。
三、职业学校加强劳动教育的路径
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劳动教育要协同社会、学校、家庭多元主体共同努力,要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发挥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明确责任、拓宽渠道,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协同体系、评价机制。多方面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劳动教育。
(一)实施课程思政,完善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
加强劳动教育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阵地作用,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劳动教育为教学切入点,以马克思主义有关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从思想政治课作为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性质出发,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一方面挖掘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劳动教育相关内容,并通过职业体验、课外实践等多种活动方法,结合历史与现实,在课程内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另一方面加强学科融合,将思想政治课与劳技课、主题班会相结合。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坚持思想引领、实践体验、有机融入和适当适度等原则,对学生进行包含劳动知识教育、劳动意识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和劳动情感教育等方面的劳动教育。
在提高思想政治课程有效性的基础上,实施课程思政策略,发挥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职业学校中,劳动教育应该结合专业学习,“劳动教育如果脱离了专业学习,就会失掉坚实的基础,因此劳动教育需要深入融合到专业课程学习中去,在专业课程中,把劳动教育作为重要的一个目标。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增加劳动观念、劳动制度等方面的思考以及劳动精神的培养”[3]。
(二)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劳动教育的协同体系
职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要整合教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格局。形成党委领导、团委支持、全员参与的教育体系,重在培育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涵养作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广泛利用新媒体展开舆论宣传,利用校园网、校报、校园BBS论坛、微信公众号、班级QQ群等新兴手段展开劳模精神宣传、工匠精神宣传,抨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不劳而获等不良社会思潮,弘扬劳动教育主旋律,形成劳动教育新风尚。
拓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职业学校不仅要完善劳动教育的理论课程,更要注重发挥劳动教育的实践作用。要创设机会开展劳动实践教育。劳动礼仪值周活动是职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重要创新,是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新途径。以笔者所在学校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学校开展劳动礼仪值周制度,一方面学习劳动礼仪,另一方面参与校园劳动。以校园劳动为抓手,分配工作岗位、指导学生高质量完成劳动任务,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以礼仪教育为载体,学习职业礼仪,教导学生讲文明懂礼貌,让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增强规范意识,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三)优化过程考核,完善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
新时代,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要完善教育考核和评价体系,以检验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习目标。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教育目标,统筹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采用多层次评价方式,“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当前评价与长远评价、定期评价与非定期评价相结合,以实现由量到质,从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到劳动情感、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等的全方位、立体化评价”[4],构建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新时代职业教育特色的劳动价值考核评价体制。
评价主体多元化,探寻多个主体参与评价,改变以往教师为唯一评价主体的状况。劳动教育的评价应该包括教师评价、学生本人自评、同学之间互评。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订多个评价主体之间的评价权重。评价方式多样化,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考核学生,包括考试成绩、技能打分、劳动表现等,坚持数量和质量相结合,学生的成长既要有量的积累,更要有质的提升。评价标准应具有差异化,劳动教育的评价不能一刀切,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制订个性化的评价标准。既要有同学之间横向的比较,也要考虑学生个体纵向的比较,注重学生个体的进步和成长。根据评价结果给予学生一定奖励,评选“工位之星”“劳动先进个人”“学习标兵”等荣誉称号,增强学生荣誉感,强化学生成功体验。
参考文献:
[1]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
[2]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5).
[3]蒋丽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理念辨析与实践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19(2).
[4]李鹏.高职劳动教育考核与评价研究[J].人民论坛,2020(4).
责任编辑:谢传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