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淑丽
[摘 要]近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强化了智力开发、能力培养,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仍然是薄弱环节,这有碍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从广义讲,凡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都可称为非智力因素;从狭义讲,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气质与性格、动机与兴趣、习惯与意志、情绪与情感等心理品质。语文教育与非智力因素是相辅相承的关系,一方面语文教育对非智力因素具有依赖性,另一方面非智力因素又可以促进学生语文智能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非智力因素;培养策略
影响语文教学的因素有很多,不只是智力因素发挥作用,非智力因素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诸多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学生的帮助越来越明显。可以说,课堂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极大地还原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学生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一、和谐的人际关系——催化剂
在教学系统中,教师与学生互为工作与学习的一种环境,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互为环境的生态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这是课堂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这两种关系也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人际环境。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进行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融治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互相支持、彼此合作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在课堂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教师要做到以平等亲和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每一个发现,尊重学生的智慧,俯下身来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鼓励学生发表有独创性的见解,正确看待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享受到被肯定、被尊重的愉悦。其次,要倡导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对他们质疑、探究的合作方式予以肯定,对他们大胆发表见解的举动表示欣赏,在学生中间创造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欣赏每一个人的发现与表达。长期处于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置身于民主、平和、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往往能够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消除紧张自卑、否定自我的心理,思维也可以得到自由发展。
二、积极的情境引导——手段
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生动形象,蕴含丰富的情感,具有其它學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果语文课堂教学只囿于繁琐的分析、乏味的说教、固定的训练,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将文本教学与影视作品、音乐绘画等载体有机结合,打破传统说教式的授课模式,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生活元素,让学生在诵读欣赏、表演辩论、即兴演讲等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打开视野,自由发挥。在知行合一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品行能够得到锤炼,身心能够得到发展,人格能够得到塑造,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得到增强,学科核心素养能够得到提高。
三、适当的表扬鼓励——助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最大的愿望是做一个被别人肯定的人。每个人都渴望被别人欣赏,学生更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哪怕是一句简单的口头表扬也会给学生带来由衷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帮助,不仅包括对学生知识方面的点拨,还包括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教师只有重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才能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有效调控学习进程。例如,对于学生提出的见解,教师不是用简单的“对”与“错”来回应,而是激活课堂评价语言,对其进行灵活的点拨。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善于发现并肯定学生合理甚至具有独特思维的见解,给予学生“我能行”的自我暗示,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作为一名教师,要细心去体察和捕捉学生的需要。当学生失意时,要适当地给其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的话,帮助其树立自信心。鼓励不需要无时无刻存在,但一定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一定要出现得及时得当,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理性区分差异——弹性机制
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人而异,培养创造型人才就要尊重个性,认识到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如果学生缺乏个性学习能力,是不可能选择最佳学习方式和优化学习方法的。学校教育要求关注全体学生,但并不是整齐划一,成功的教育应该是适应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弹性处理教材,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期望,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爱学习语文并有所收获。
五、激发浓厚的兴趣——动力
兴趣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所学学科产生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思索,孜孜不倦地探究,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语文教材不仅有优美动人的散文、生动形象的故事,还有音韵和谐的诗篇、说理透彻精辟的议论文等,这些文章都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如果能抓住教材中的趣味点(人物形象、语言风格、思想情感等)进行合理的引导,用具体的内容去吸引学生,就能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也能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外活动的多样性。结合文本,广泛地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除此之外,还要注重课外学习与积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汲取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如开展阅读名著活动,举办故事会、演讲会、思辩会,进行课本剧表演,组织参观体验、调查活动等,这些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更多、更精彩的写作素材,而且对学生开阔视野也有很大帮助。
六、纳入科学的评价体系——延展
近年来,我们的考试制度以及评价体系未能与时代的快速发展相适应,依然存在很多弊端。特别是对学生的评价,仍倾向于对智力因素的考核,而对非智力因素的评价似乎名存实亡。关于语文考核的方向,可以做如下探究:其一,在考试形式上适当添加多种测评手段,如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考查等。其二,在书面考查题目类型上适量增加主观考题,让学生遵从内心,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其三,评分标准应该采用多元化模式。在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对其情趣节操、能力品德、思维方式等非智力因素进行综合考查。这样,对学生的语文素质就能有一个科学合理和评估。
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广泛而又复杂的系统,它与智力系统紧密联系,相辅相承,构成个体健全、完整的心理体系。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实现语文的信息处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这个多层次的大系统中,属于起着发动、维持、引导和调整作用的子系统。非智力因素直接参与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活动,并决定着这些活动的方向与结果,而且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学生一定的智力认识为起点,又以智力过程的效果为终结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只有知识的传授与接受,而缺乏正确的动机与意志,那么,语文学习的心理活动过程就会严重受阻,进而影响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校或家中如果总是感到心里愉快、充实,就能增加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喜思爱辨,从而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学生情绪低落,态度消沉,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即便长时间学习,效果也不会好。如有的学生畏惧写议论文,教师如果一味指责,学生就可能丧失信心;如果能热情地鼓励,循循善诱,则会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议论文的写作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总之,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最充分、最和谐的发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平凡而又伟大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阴国恩.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和秀梅.非智力因素与中学语文学习的关系[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