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丽 戴晓云
◆摘 要:高校教育评价事关高校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事关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新时代高校开展教育评价改革的突破口是要健全教育评价的标准体系,把握教育评价的科学方法,关键在于通过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探索构建完善职称评审与高校内涵式发展相结合,与学校人才培养相结合,与教师专业成长相结合的新机制,助推高校教育评价制度的落实和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职称评审改革;高等学校;教育评价;制度构建
国家出台政策深入推进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放管服”改革,目的是通过进一步下放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高级职称评审权、完善职称评审基本条件、强化监管服务等多种措施,探索构建完善职称评审与高校内涵式发展相结合,与学校人才培养相结合,与教师专业成长相结合的新机制,努力为高校教师成长建机制、抬平台、增活力。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中提出,“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根据《总体方案》精神,高校要从制定自主评审条件、出台相关职称评审工作规章制度,从评审文件、规章制度、实际做法等方面将教育评价落实到实处。
1当前高校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多年以来高校的职称评审制度,多以教师的课题数量和等级、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期刊层次为核心,如果有相应的人才荣誉称号,更是在职称评审当中占据优势地位。原有的职称评审制度和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更多的是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本质是教育评价标准的盲目化、简单化。这些指标因其可长期以来被广大教师所熟悉和接受,而且容易量化、易操作,导致教育评价过于依赖这些指标,甚至到了非要这些指标不可的地步,虽然这些指标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教师的能力水平,但是已经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就完全背离了教育评价的初衷,致使教育急功近利。
2高校教育评价的思路
2.1落实高校职称评审自主权。高校要充分借助国家实施“放管服”的制度红利,围绕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评价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学校自主制定职称评审标准应不低于国家相应标准,严把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核,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等倾向的分类分层职称评审体系”,继续坚持、完善第三方学术同行评价机制,扩大代表性成果第三方评价结果应用,建立和完善适应高校的人才绿色通道制度,进一步修订职称评审条件、完善职称评审程序。
2.2制定分类评价条件
高校要结合自身学校办学特点、教师队伍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学校分类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人才分类评价要求,将学校教授职称评审划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社会服务型;思想政治理论课及专职辅导员单列条件。评审条件在专业技术工作业绩、科研业绩、论文著作等业绩成果方面作出了不同的要求。针对不同学科领域的教授、副教授职称,按照从事文科、理工科、艺术、体育等不同学科领域进行分类设置不同类别的评价要求。
3以职称评审改革助推高校教育评价制度的具体措施
3.1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学校严格贯彻《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教师划定职业道德底线。建立师德失范行为“红黑榜”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年度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而且做到“一票否决”,让所有的教师真正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3.2破“五唯”、创新评价方式。
学校在人才评价、职称评聘中坚持“立德树人、师德为先”,把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摆在首位。坚持以德为先、教书育人的首要原则。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注重教学质量评价,把课堂教学质量作为主要标准,严格教学工作量,强化教学考核要求,提高教学业绩和教学研究在评审中的比重。突出教书育人实绩,注重对履责绩效、创新成果、人才培养实际贡献的评价。
3.3以“代表作”为突破口,评价研究本身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同等对待对国内和国外的期刊、高水平学术会议发表论文、报告。实行“代表性学术成果”制度,由同行专家对申报人的代表作做出評价,并给出推荐意见,同行专家同意推荐后方可提交学校进行大评委会评审。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等倾向,论文发表数量和引用情况、期刊影响因子等仅作为评价参考。高校以建立同行专家评价体系克服“五唯”,试行分类评价,科学客观评价教师贡献和水平,建立起人人可为、人人有为的人才评价导向机制为职称改革工作目标,完成了自主评审全系列系统化制度体系建设。
3.4创新评价方式,实施第三方评价机制。为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励人才,学校在职称评审中按照“分类评价、注重实效”的原则,实行“代表性学术成果”制度,在职称评审环节加入第三方评价,具体做法是: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权威的评审机构,由同行专家(5或7人)对申报人的代表作及科研业绩、教学情况、成果转化贡献等逐一进行评价,并给出推荐意见,同行专家同意推荐后方可提交学校进行大评委会评审。学校大评委会由校长担任主任,并亲自主持会议,其他评委会成员从专家库抽选。第三方评价机制扩展了人才评价的思路,全面提高了人才质量标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职称评审环境,克服了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的倾向。
4综述
教师评价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制度、计划、项目、资源、绩效的诸多问题,需要进行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和引导教师进行分类适应。高校首先要借助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建立配套的教师发展机制,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是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的关键;其次是改革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而不是强调结果,畅通教师发展通道,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动态监测和纠偏是解决教师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衣永刚.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的杠杆支点[J].上海教育, 2021(09).
[2]张志勇.以正确的政绩观推进教育评价改革[J].福建教育, 2021(10).
作者简介
蒋丽丽(1980.05—),女,广西桂林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戴晓云(1977.06—),男,广西平南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1.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放管服背景下高职院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GXGZJG2019B055),主持人:戴晓云;2. 2019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修订高职教师系列职称评审条件建立教师激励机制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GXGZJG2019B055),主持人:戴晓云;3.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双高建设视域下基于关键绩效指标的目标管理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KY34027),主持人:田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