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军
◆摘 要: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道德方面的主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自由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积极主动地道德能力与素质,即道德上的自我教育能力。随着青少年主体意识的增强,自我利益的保护,自我价值的提高,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就如何培养农村中学住校生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谈点体会。
◆关键词:农村中学;德育教育;能力培养
一、自我教育能力的意义
在传统道德教育中,对学生仅提出社会规范要求或目标,而对学生如何去习德、自育、践行,即自我教育、自律能力的培养研究不多。从我国历史上看,传统德育的核心是封建德育,其目的是培养维护封建制度的“奴才”-各级统治者与“听话”的“愚民”,品德评价标准为:被动接受,盲目服从,唯唯诺诺,师云亦云,因循守旧等。
二、自我教育能力的内涵
自我教育能力是指学生自觉主动地把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在内心加以理解和体验,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的能力。它可以表述为道德上的“三自能力”即自立、自行、自控能力。
三、培养农村中学住校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基本方法
德育应该培养学生在个体道德生活和社会道德生活中学会自我教育。然而,农村中学住校生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自我评价障碍、意志薄弱、人格障碍、挫折心理等。中国古代道德修养论中的“慎独”对我们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方法有所启示,下面来谈一些具体做法。
(一)进行自我评价教育
自我评价是学生依据一定的品德评价标准,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自评作为自我教育的有效手段,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自我意识,它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学生对祖国集体的爱、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廉耻感等品德知识,都建立在对个人需要同社会需要之间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②自我激励,青少年学生自觉性、自制力较差,品德中好的行为习惯不稳定,通过自评可帮助学生自我反省,进而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如,让孩子把一天中做得最满意的事说给父母听或写在成长记录袋中,把最不如意的事或不应该做的事写在自我警示录中,时常提醒自己今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③自我调控,在实际生活中,常有不为人知的行为,即“个人独处”的情况,经常自我检查一言一行可以保持正直的人格和品德的纯洁,从而抵制外界的不良诱因。
(二)培养道德责任心
强调个人对社会尽责是我国德育的传统,孔子主张“仁义为己任”,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里提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祖国”。然而,当前青少年学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为此,德育应指导学生树立对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甚至对全球的责任,树立学习责任心、生活责任心、工作责任心等,在家庭生活、社会公德、职业规范等方面接受社会关于个人道德责任的各种要求。如在班级中,让学生明白自己是班级的主人,让学生承担各种对集体负责的角色,引导他们对班级负责,激发学生履行道德责任的动机,强化因履行道德责任而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对责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再如家长要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让孩子学会感恩,要让他们知道父母、长辈、社会对自己的成长付出了多少心血,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和责任感。
(三)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表现在坚持有目的的行为和制止不符合道德的行为上。农村中学住校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处于逐步发展中,低年级凭兴趣的成分多些,自控能力差些,到了高年级自我控制能力发展较快。自控的实质就是控制自己使自己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一般说来,农村中学住校生都比较贪玩,一玩起来往往忘了一切,行为就失去了控制。因此要此告诉学生“可以做什么”、“该怎样做”等。
如春游、外出活动时,先让学生讨论注意的事项,得出较为统一的认识,并在出发前提醒大家。通过讨论,把行为规范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这样,在活动中,大家就能约束自己,并相互监督。
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应注意的几项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人在自身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品德发展也存在自我构建的问题。主体所具有的独立、自觉、能动和创造的内在特性,是主体得以确立的内在依据和根本标志。如果我们不能说服学生应该自育,而又想塑造学生品德,那只会是徒劳,因为外在道德观念必须为道德主体所认同,才发挥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给教师的建议》1984年版,P348)具有自律能力的人,在何处何时遇到问题,先想到依靠自己的道德思维,判断标准,而非依靠外部的标准和力量去解决。所以,教育要启发学生作为活动主体有权利有责任自愿地主动地民主地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以此发展自主意识、自律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集体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评价的主人。强调的是自觉的行动积极的行动。
(二)针对性原则
从德育实际需要出发,顾及学生个性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基础,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使自律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多变。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做好思想教育。
总之,教育是“授之鱼”,而不是“授之鱼”,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是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学校德育今后长期的任務。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注:本文系湖南省常德市教育研究课题《农村初中住校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科研成果,立项编号:CDJYKY20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