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培林
[摘 要] 深度学习让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创设直观学习情境,推出数学实验活动,优化数学模型构建,延伸数学实践训练,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能力。深度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理念,教师在学法指导和学习活动设计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能够为学科教学注入丰富活力,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关键词]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当下课堂教学的重要共识,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培养融入一体,体现学科教学的先进性、时代性,值得我们做深入思考。教师在教学执行过程中,要将深度学习作为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手段。创设直观教学情境,推出实验活动,优化模式构建,延伸实践训练,以便对学生形成思维冲击,教师要从更多角度展开设计思考,建立科学的教学实施方案,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提升。
一、创设直观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数学学科教学启动后,教师利用更多直观手段进行助学设计和组织,能够成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问题投放、媒体展示、实验推开、生活观察、实物测量等,都带有直观属性,对学生感官形成冲击,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实际需要,具体选择适合的情境设计方式,让学生顺利进入直观学习环节,在多重观察体验中形成学科基础能力。小学生直观思维比较敏感,这是教师需要关注的学情信息,唯有成功对接学生学习思维,才能形成有效调动。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容量和升》,教师拿出一些大小不一的瓶子、水杯,要求学生对这些瓶子、水杯进行观察,因为瓶子大多是饮料瓶,标签上有容量标记,学生很快就有一些新发现:容量单位大多用大写字母“L”来表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升”。这个矿泉水瓶子的容量就是1升。这个大水杯上有刻度,可以容下5升的水。教师对学生观察情况进行认定性评价,要求学生展开生活观察,说说身边有哪些容器的存在,其容量大约是多少。学生开始观察,发现教室内的水桶,便开始估猜,有的学生说其容量应该有20升,也有学生说能够装下25升的水。经过进一步确认,给学生留下清晰认知。
教师为学生准备更多瓶子和水杯,要求学生展开生活观察,不但及时调度学生观察思维,还能够对学生学习心理形成触动。这些直观教具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进入生活观察环节,便能够获得更多数学信息。将数学与学生生活对接,其调度作用会更为突出,深度学习特征呈现出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成为重要关注点。
二、推出实验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学生对数学实验有特殊参与兴趣,教师要根據学生学习心理诉求展开对应设计。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推出数学实验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观察、推理、归纳、总结的机会,促使学生在多向思维互动中形成学科基础能力。数学实验对实验条件要求不是很高,教师要从生活角度展开具体设计,让学生自然进入实验操作环节,并在实验过程中完成思维历练。数学实验呈现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要做好对接处理,以提升数学实验的调度作用。
数学概念往往比较抽象,教师借助数学实验展开教学推动,能够给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其学习认知会更为直观而立体。如学习《认识毫升》,教师要求学生先阅读课例相关内容,然后让学生猜想1毫升水大约有多少滴。学生开始估猜,有人说应该有10滴水,也有人说20滴。教师拿出滴管,吸取1毫升水,然后让学生自行操作,慢慢滴出,其他学生一起数水滴。实验结果证明,1毫升水大约是18—20滴。为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认知,教师再次设计数学实验:教材中给出1升=1000毫升,这里有量杯,里面有500毫升的水,这里有几十毫升容量的小酒杯,如果将量杯里的水倒入小酒杯,能够倒满多少杯呢?学生再次进入估猜之中,然后进行实际操控,对猜想进行验证。
教师推出数学实验方案,给学生提供亲自操控的机会,从学生具体表现可以看出,教师数学实验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将学生顺利带入操作环节,并在不断体验中形成学科基础能力。数学验证实验对操控程序有一定要求,教师要做出科学规划,以提升数学实验操作品质。学生进入数学实验展开对应操作,这属于深度学习行为,教师要做好规划,对学生学习展开对应指导,确保实验顺利推进。
三、优化模型学习,培养学生构建能力
数学思想呈现体系化,教师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引入数学模型构建意识,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是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数学模式应用过程中,也能够形成系统性思维构建。数学学科呈现抽象性、逻辑性、系统性等特征,教师在数学思维梳理时,需要在方式、方法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利用数学模型进行具体调度,能够给学生提供实践检验的机会,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形成核心素养能力。
学生对数学运算规律缺少主动梳理的意识,教师适时引入数学模式,能够对学生形成积极教学调度,促使学生在规律探索中形成学科认知基础。在教学《三位数除以整数的笔算》相关内容时,教师先为学生准备一些计算题目,要求学生先做估算,然后进行笔算,最后是演算,自然形成规律探索。如四年级有学生380人,如果要分成30人的班级,能够分成多少个班?学生开始估算:30人一个班,300人就是10个班,80人不够3个班,这样看来,380人大约可以分成13个班。进入笔算阶段:380÷30=12(班)……20(人)。最后是进入演算阶段:30×12=360,360+20=380(人)。教师根据学生操作过程,对三位数笔算进行规律归结:三位数除以整数,要看被除数前两位,如果前两位够除,其商要写在十位数上。如果前两位数不够除,就要看三位数,将商写在个位数上。
教师以数学课例为载体,对数学模型构建进行打开式操作,促使学生自然建立操作规律探索。数学计算和等量关系梳理,都需要进行推理和对接处理,自然形成关联性认知,这种关联性构建模式,往往就是数学模式化教学的体现。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数学推理,得出数学操作规律,这无疑属于深度学习行为,其助学效果会更为突出。学生在深度学习探究中形成的学科认知会更为显著。优化模型学习,能够从更多角度展开教学实践,以顺利培养学生构建能力。
四、延伸实践训练,培养学生操控能力
设计数学训练时,教师要对接学生生活认知基础,让学生借助生活认知积累展开对应学习,以提升其学习有效性。特别是操作性数学实践训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操控能力。数学信息搜集、生活案例列举、数学数据分析、数学实验推动、生活学习观察、社会数学调查等,都带有延伸实践意味,教师要做好选择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适宜的学习机会,以有效提升其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生活中随处都可以遇到数学问题和数学现象,教师对此需要有更清晰的认识,针对学生生活数学经历展开对应设计,能够形成丰富实践契机,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帮助。如《垂线与平行线》,教师先对垂线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然后为学生设计课外实践任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都可以见到相互垂直的例子,深入生活进行观察,搜集更多这方面的例子,以数学日记形式呈现出来。如果能够列举画垂线的实际做法,应该是最有价值的实践探索。学生接受任务后,都能够快速行动起来,积极展开生活观察。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要求学生自由展示,介绍生活中木工瓦匠利用“吊锤”的形式,找垂足、画垂线。教师对学生展示情况进行对应解读,将数学实践理论化处理,给学生数学认知构建创造条件。
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课外实践活动任务,成功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在这个操作过程中,教师从理论角度进行回馈,让学生顺利完成认知内化。学生对实践操作有直观感知体验,如何对接数学概念,这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能够从理论角度进行辅助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实践的机会。实践出真知,学生对生活数学有主动探索意识,教师努力创造一些数学实践机会,让学生顺利进入到生活数学探索之中,数学学科教学进入理论联系实践的环节,自然形成教学成长点。
数学学科教学中引入深度学习机制,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教师在情境创设、实验设计、活动组织、模型构建、实验拓宽等环节做出创意探索,能够建立更多教学亮点,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培养有太多融合点,教师从创新探索视角展开思考和组织,能够形成更多教学新发现,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促进认知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