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一谢
【摘要】小学高年级学生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匮乏,写作时长期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困境,教师合理利用电影资源丰富写作素材,挖掘最新立意,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生活阅历不足的问题。本文笔者充分利用电影资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思维,讨论交流实践,最后促成学生动笔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形成文章。
【关键词】电影资源;写作教学;语文课程;小学高年级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最艰难的一部分。《标准》对小学高年级的写作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而在小学高年级日常的写作教学中,经常可以听到学生抱怨生活每天都一样,作文无事可写,完成习作时只能搜肠刮肚地“闭门造车”。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毫无真情实感,更别说独特感受了。而电影作为一种被搬上荧幕的高度浓缩的艺术,其题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就正好可以填补这一项空白,为学生提供独特的写作素材。所以,我们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电影资源,把其引入到小学高年级写作课程中,让我们的写作课程充满创新意识和焕发活力。下面,笔者就以校级作文公开课《电影<十二公民>与创意写作的融合》为例,谈谈笔者是如何利用电影资源优化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的几点做法和实践性思考。
一、利用电影,提炼写作素材
电影的青年话剧导演徐昂的电影处女作——《十二公民》,框架极其简单,12个对法律只拥有基本常识的普通人对一场凶杀案进行审判,剧情随12个人的辩论跌宕起伏,一再反转,结果出人意料。而且电影的立意新颖,触及到了社会的法律底线,涉及到了法制的自由与公正,仿佛给我们上了一次意识层面的法制教育课。
教育家闫立钦在《语文教育学引论》中提出,“兴趣和爱好是写作的原动力。”我们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推理破案类的智力游戏了。如果笔者从电影中提炼出案件的细节,模仿电影的情节,把课堂变成法庭,让学生扮演审判员,模拟开庭审判,学生一定会全身心投入,乐此不疲的,当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后,鼻子和再指导把体验过程写成习作,岂不妙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笔者反复观看了电影《十二公民》,把每一句台词都记录下来,通过删选整合,归结出五个破案关键点,还把电影的情节熟记于心,在学生的推理陷入僵局时,笔者便能不经意地点拨一下,引导他们判案方向,确保学生的虚拟审判和电影的情节、结局不谋而合。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写作情境
在作文课上,不出所料,当笔者一宣布让学生扮演审判员,模拟法庭审判一起兇杀案,判完案再写作文。学生立刻欢呼起来,写作文的烦恼被抛到九霄云外。笔者先郑重其事的宣布审判员的职责与权力,然后出示五个破案关键点:基本案情、证人证词、法医证词、物证和案发现场平面图,还原了案情。
展示完这一切对被告不利的证据后,笔者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思考十分钟,举手表决,全班63人,“60:3”,60人投票被告“有罪”,3人投票“无罪”。这正是笔者想要的“一边倒”的判决,和电影的“11:1”情节一样,一场寻找证词漏洞,据理力争的辩论就此拉开了序幕。
师:陪审员判案是基于案件查明的证据作出判断。现在两方都请说出自己判决的依据。
生1:案件已经证据确凿。老人和妇女都看到了凶杀过程过程。你们还有什么好说的?”
师:“我们要假定富二代无罪的情况下,根据无罪推定的法治精神,从中找出一些疑点。”
生2:“在老人的证词中有一个不妥之处一一他已经七十二岁了,一条腿也跛了。不可能像他自我描述那样在听到枪声后,只用十五秒的速度下楼梯。通过凶杀现场平面图,我们知道走廊长3.6米,楼梯长12.8米。而且是午夜,光线昏暗的时候。
生3:“你怎么知道他用15秒走不了呢?”
师:那我们一起做个实验就知道了。
学生扮演老人走了16米,耗时31秒。
生4:如果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去看的话。女人的证词也有一个疑点。上面说女人在说话时不停地按着鼻梁。这一点让我怀疑女人是长时间戴眼镜的。而在案发时是午夜。常人睡觉一定是要摘下眼镜的。所以她不可能透过两列火车车窗清楚的看见对街发生的事情!
生5:青年男子说自己回家参加派对了,可是没人看见他,这一定是因为他心虚才编出来的谎言。
生6:那天晚上他和生父吵了一架,关门生闷气也是有可能的。
辩论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案中越来越多的疑点被挖掘出来,部分做“有罪”判决的学生慢慢皱起了眉头,默不作声了。笔者抓住这个转折点,渗透“疑罪从无”“疑点、利益归于被告”“宁可放过一万个凶手,也不可冤枉一个好人。”等法治精神,然后让学生再次投票表决,这一次是“10:53”。随着一个个证词漏洞被一一揭示,不同观念“博弈”的结果是“有罪”二和“无罪”两个阵营的边界不断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审判员”被事实说服了,第三轮的投票表决,以“0:63”一致认为被告无罪。学生看着与开始时截然不同的票数,都陷入了沉思。这种理性思维的碰撞与冲击,心灵的震撼与洗礼,这种虽为虚拟实为真实的情感体验,相信此时他们一定有话想说,有事可写了。
三、品味镜头特写,巧用细节描写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电影资源创设情境,真实体验,积累了习作素材后,就要借鉴其中巧妙的拍摄手法了。电影中最能够给观众以视觉冲击的就是影片中的特写镜头,所谓特写镜头指的是用近距离拍摄的手法,对影片中人物的某一局部或物品的某一细部加以突出和强调,极大地丰富和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韦志成在《作文教学论》一书中,将细节描写定义为“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服饰、表情变化、心理活动及事务的细微之处进行具体而细致的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可见电影的特写镜头与作文的细节描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