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2021-08-03 00:27于慧敏
黑河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学前儿童应对策略

于慧敏

[摘 要]儿童说谎行为是道德行为和社会行为养成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学前教育研究的突出问题。研究数据表明,说谎行为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一种行为,逐渐严重的情况也是学前儿童社会化,自我行为调节和融入社会集体的过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儿童的说谎行为,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改变幼儿的说谎行为,找到有利于幼儿行为发展的方法。

[关键词]学前儿童;说谎原因;应对策略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撒过谎,家长和教师对于孩子的撒谎行为都很头疼。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撒谎只是他们成长过程的一个阶段而已,学会“说谎”是幼儿智力成长的重要步骤,父母无须过分担心,而应抓住时机正确引导。说谎这种行为的产生并不可怕,我们担心的是成人们怎样看待孩子的说谎行为。“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天性都是善良的,需要教师和家长耐心教导,最终解决孩子的说谎问题。

一、幼儿说谎的原因

当孩子从说谎中获得“好处”的时候,理性意识还不完备的他们很容易对撒谎产生依赖性。虽然这种依赖会短时间内获得享受,但是其后患无穷,孩子会将撒谎这种并不被道德所肯定的行为当做正确的处事方式,当成面对挫折和责任时的挡箭牌。长此下去,孩子的内心会变得懦弱,也倾向将不劳而获当做生活的常态,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这些负面影响而变得扭曲。

1.孩子说谎我们不能理解为“品行不良”

懂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开始,如果我们不懂孩子,那么我们对孩子实施的教育对孩子而言无异于一场灾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撒谎的倾向是一种自然的倾向,它是如此自发,如此普遍,我们可以将其当做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基本组成部分。德国儿童心里学家斯特恩的研究表明,儿童直到七八岁都不能完全陈述事实,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扭曲事实,并非要欺骗谁,他们有些时候并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从出生到五岁的儿童为最初的“无律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道德价值无任何标准,其行为不涉及道德意识,被称为“前道德期”。皮亚杰的“前道德期”理论认为,人们不应该给“无律阶段”的儿童戴上“说谎”的帽子,儿童否认事实真相的行为都有可能是出于自我保护。

应对说谎的一般性原则:孩子2岁前,父母不能责罚孩子;2~5岁,父母对说谎的教育要顺其自然,多进行鼓励和肯定;5~12岁,帮助孩子从说谎中获益,学会社会的规则和承担成长的责任;12~16岁,如果孩子外向,心理承受力强一些,对说谎的批评可以引入是非观念,对内向的孩子还应多注意。对孩子的道德、良知的培养,父母不用着急,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孩子,孩子自然会变得诚实和懂事。

2.幼儿对幻想与现实间的区分障碍

幼儿并不想欺骗爸爸妈妈,有时可能是其在发挥想象力,5岁孩子的智力还处在不断发育的阶段,有时头脑中臆想出来的片段,他们会认为是真实的事情,讲述给父母或者身边的朋友等。在生活中,有不少父母都受过孩子的“戏弄”与“无意的谎言”,经历了无数次的“谎言”或者面对多次无可奈何的无措之后,很多父母就会担心自己的孩子终日沉迷于自己的想象中,分不清真真假假、对与错怎么办。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幻想,是自我成长的一种表现,只要引导得当,能对其人格成长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家长不要过分担心。

3.幼儿习惯于逃避责任

习惯性逃避责任的孩子最喜欢说的谎话就是:“这个不能怪我”或者“这个不是我做的,是别的小朋友把我的玩具车弄坏的”。分析这种孩子你会发现,他并不能准确评估一件事情,更不知道怎么处理过失。幼儿习惯性地选择逃避,他简单地以为,把事情推给别人就安全了。孩子们说出的谎言,之所以能够毫无心理负担地把过错推给别人,是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能够找到“合情合理的理由”来“说服”自己。最初幼儿找理由“欺骗”自己和父母时,幼儿的心里也会愧疚,但如果父母没有及时地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孩子们就会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一结果,甚至到最后都看不到自身的过错与行为的偏失。推卸责任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从而成为一种性格。

孩子们说谎之后不敢承担责任和推卸责任,让父母感到相当恼火和困扰。孩子做错事情时父母和教师应适当批评,让孩子心里有一杆正确的秤。当孩子犯错后,父母不应对孩子进行指责,而是让孩子自己承担错误造成的后果,使孩子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改正错误。

4.幼儿对于奖励的渴求

孩子幼小的心灵缺乏足够的判断与辨别能力,面对着诱人的物质奖励,很难产生对其足够的抗拒力,为了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奖品,撒谎也就在所难免了。当幼儿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时,教师或家长给予其一定的奖励,让活动变为完成目的的手段,幼儿从事这项活动就会带有一定的目地性,并且奖励来自于他人,在做这件事时,就由为自己做变成了为别人做。如果幼儿做什么事都期望得到父母的奖励和赞扬,在没有得到肯定的时候,孩子们就会很失望,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奖励和父母肯定的事情不值得去做。因此,爸爸妈妈们应该谨慎的使用物质奖励刺激而应该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予孩子精神上的激励,激励幼儿不断取得进步,持之以恒的取得成功。

二、克服幼儿说谎的策略

德国教育家罗特·克雷奇默说:在对待孩子说谎的问题上,如果父母亲能采用一种包容的方式,那么从最初就能避免许多谎话和不必要的矛盾。首先,面对幼儿说谎,家长第一时间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绪,然后再分析孩子说谎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和状况来进行有目的的教育。说谎可分为想象型说谎、虚荣型说谎和逃避型说谎三种。

1.想象型说谎:将想象和现实世界混淆

这种类型的说谎,基本发生在幼儿阶段。这时候的孩子想象力非常丰富,很多时候会想象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话和场景,并且描述的和真实事件一样。因为这个阶段的幼儿还分不清想象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刻意说谎,而是把所想象的事物当成现实。这种幻想式谎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谎言,无须过分担心,也无须责怪孩子。针对想象型说谎的孩子,父母要正确引领,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的行为。当幼儿讲述真实情况之后,父母和教師要给予认同和表扬,让幼儿认识到“诚实的孩子是最受欢迎的孩子”。

2.虚荣型说谎:流露愿望或者为了引起注意,获得关注

幼儿自我控制力较弱,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够,在外界事物的诱惑下,有时会撒谎。在没有达到父母和教师的要求又想得到赞美时;或者想在同伴中保持某种地位时,往往会用谎言来将自己不足的地方“补”上。如“我也有这样的玩具”“我妈妈也刚刚给我买了这个款式的裙子”,诸如此类的谎言常常是在流露一种愿望,也是在掩饰愿望没有实现的失落。

针对虚荣型说谎,父母要引导孩子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每个人都有别人没有的东西,每个人也都有优缺点,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做自己就好。

3.逃避型说谎:为了逃避批评和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这类说谎,往往是恐惧心理所致,滥施惩罚是造成孩子因恐惧而说谎的原因。孩子做错事时,为了逃避责任,逃避父母和老师的责罚,就会用“说谎”的方式来掩盖事实,以避免对自己不利的后果。

针对逃避型说谎,父母要表明自己的立场,告诉孩子成人都喜欢诚实的孩子,激励孩子们说出事实。幼儿说出真像后,不要因为他们做错事而批评辱骂他们,首先要表扬他们的诚实,然后再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引导他们思考以后遇到同样的难题时要使用正确的处理方法。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避免以后出现同样的错误,也能阻止孩子因害怕批评而说谎;反之,父母始终使用打骂的方法,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可能会使孩子以后习惯性地随意说谎。

诚实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诚实能让孩子光明磊落地做人,还能给孩子无穷的力量。如果孩子总是撒谎耍小聪明,就有可能失去朋友的信任,降低孩子的威信,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使其将来难以适应社会。实际上,教孩子诚实,也就是教孩子做人。

参考文献:

[1]宏章家庭教育研究所.家有谎孩怎么办:应对孩子说谎有高招[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优儿学堂YoKID.儿童行为密码[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3]史爱华.对儿童“代声音”的解读[J].学前教育研究, 2006,(08).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学前儿童应对策略
农民工家庭儿童入学前的教育研究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
浅析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