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霞
摘 要:在我国教育制度以及教育理念发生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方式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新课程改革推出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然而从当下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很多小学生问题意识缺失,因此教师应采取合理的措施,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希望文章内容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本文从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的意义、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培养问题意识的具体策略三方面出发,以小学四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发表一些笔者的个人意见。
一、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的意义
从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并未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之后的学习模式,还是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一定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对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落实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将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与语文课堂实际教学内容有效地连接起来。对于学生来说,与解决问题相比,提出问题往往会获得更明显的学习效果。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适应,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个人主体作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内容缺乏质疑
从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在开展小学语文相关教学工作时,往往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很认真地去听老师讲的内容,但在教师完成课程讲授后,却很少有学生就某一内容提出相关问题。例如,当教师为学生讲解某一篇语文阅读时,在讲解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学生对老师的讲解或者是对文章的某一部分内容产生疑问,一些学生虽然提出问题,但其所提的问题大多是文章中已经提出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真正思考过而提出的有质量的问题。
(二)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传统
新课程改革以后,一部分教师并未及时地转变自身角色,其教学观念仍比较传统。这类教师通常会将关注点放在自己的教学水平上,即自己有没有教好,学生有没有学会,着重于如何教好学生,却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应该如何学的问题。所以,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忽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只是努力地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讲授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所讲的内容。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模式,而渐渐失去了提问的能力。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三、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具体措施
从广义的层面上来讲,问题意识主要是指,人们在的日常认识活动中,对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或是相关理论持有疑惑的态度,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意识,并想要据此开展相关探究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研究,其目的主要是通过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学习水平。因此,教师应充分结合培养问题意识的相关理论以及实践经验,抓住学生的特殊心理状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形成思辨思维,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引導学生养成敢问、善问、会问的好习惯,对某一具体问题产生个人独特见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思路,突出语文学习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前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将学生真正地带入到语文课文学习之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所描写的文章意境。小学阶段处于学校教育的前期,学生大多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知识也表现出渴望的态度,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殊的心理特点以及学习需求,使用合适的方法促进学生形成问题意识。首先,教师应正确认识到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要持有尊重的态度。同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应努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降低学生因语文学习中存在问题而产生的紧张感以及胆怯心理。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不懂的问题,或者对于某一问题有不同见解时,也要大胆地表达出来。其次,教师应积极地回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正确地看待学生的提问。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某一问题也都具有个人独特见解,因此,当学生提出某些不符合逻辑的问题时,教师应积极挖掘学生提出的问题的价值。
(二)精心设置问题情景,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
想要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之上,教师还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改变。大多数教师将教学方式由原来的讲授法转变为问答法。实践表明,使用问答法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应在课前准备充分的问题材料,在课上为学生精心设置问题情景,以便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提问欲望,推动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例如,在讲授《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课上先示范性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朗读的过程中播放豆子转变的幻灯片,同时搭配一些音乐或音效,让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走进文章所描写的情景,对文章内容产生相关疑问。在课文朗读结束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读完课文你们一定有很多问题吧,下面有哪一位同学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问题呀?”面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保持一个细心倾听的状态,并向其他同学提问,看看学生是否就某一具体问题存在不同意见,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在设置问题方面,创设一些情景来启发学生思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探究意识。
(三)采取延迟判断的方法,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当学生回答老师或者其他同学提出的某一问题时,教师不要过早地对于学生的看法或意见出评价,而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其意见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需要将判断与评价分开。同时,还需要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性,对于一些语文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提出与其语文水平能力相适应的问题,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开拓个人思维,使其顺利地解答问题。除此之外,教师在讲述语文相关知识内容时,要多向学生提出一些探索性问题,适当减少一些事实叙述。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解答相关问题时,创新思考方式以及回答方式。
综上所述,加强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采取恰当的措施,促进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迟捷.混合学习模式下小学语文问题意识的培养[J].小学生(中旬刊),2021(01):36.
[2]虞冬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20(35):22-23.
[3]王强.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J].家长,2020(29):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