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卿 李丹 许佳佳
(安顺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进入新发展时期,这对我国教育从业者提出了转变当前育人模式的总体要求,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扎实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大力加强新时期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德育工程建设,帮助学生在即将踏入社会的过渡期能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样的教育需求背景下,“课程思政”理念无疑是最为有效、最接地气的教学理念。在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都在思考如何更好的发挥课堂教学这个第一育人主阵地的功能,构建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育人模式将会对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立德树人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课程思政”理念在我国已被提出并发展了一些年头,目前,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课程思政”的理念并不陌生,很多院校经过这些年的研究和发展均已取得很多可圈可点的研究成果,积累了宝贵的建设经验,衍生出不少优秀的案例,这些对于“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协同育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以及互相学习借鉴的意义。然而,从当前研究的成果和实际应用的效果来看,“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育人模式的探索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这些问题也成为各高职院校研讨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
目前,“课程思政”理念对于很多院校而言普遍存在“上头热,下头冷”、“口号响,落实少”的现象,不少专业课程教师对“课程思政”并不关心,对如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对“课程思政”的研究和探索一直处于理论性研究阶段,在实际应用的结果性成效并不多,这也造成了当下的“课程思政”过程“轰轰烈烈”,成效却“冷冷清清”。
“课程思政”这一理念尽管已被提出多年,市场上研究的成果也是五花八门,众说纷纭,但就当前研究的一些成果来看,并没有形成一系列、完整的成果模式,各院校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针对自身的问题出发进行研究,缺乏共性问题的参考,研究的成果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成果推广方面也存在应用面较为狭窄的问题。以上的这些现象都表明“课程思政”在研究过程中存在跟着各自为政,缺乏统筹的问题,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化模式。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除了承担学生知识传授,技能教导的责任外,还担负着树立学生理想信念,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品德的重任,以期能够为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而奠定扎实的素养基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众多,课程种类也非常繁杂,因此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更要实事求是,立足岗位,加强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在实践中去不断挖掘和探索,最好的状态就是专业课教师能够自主挖掘本门课程的思政元素,通过教师自己的消化和理解去运用在专业课堂教学中,但事实上当前大部分的专业课教师仍处于概念模糊的边缘,对于自己课程的思政构成、思政核心认识还缺乏认识,难以准确挖掘、把握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对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在高职思政教育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特色教育,中国梦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关心国家,把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个人价值结合起来,高职教育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并且具有一定的道德观和法治观,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建设需要的人才,这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对教育的要求。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能在发展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的提升,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提高教育质量。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与思政课是分离的状态,甚至是互相排斥的,通过调查可知一些专业课的教师对于思政课的态度比较轻视,认为思政课程安排过多的话会影响学生专业的学习,甚至会觉得思政课安排在上午教学的黄金时间十分浪费;而一些思政课的教师无法将思政教育带入学生对自己专业学习以及就业市场的关注之中,就无法结合学生的专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学生会认为思政课只是修学分而无实用,使得思政课程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逃课现象屡见不鲜。作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如何将思政融入专业,让专业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将专业课与思政课统一起來,杜绝各行各路的现象,在学生职业教育全过程中贯穿思政教育,真正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并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工作、生活中切实获益,是我们应当进行深入研究的,并在不断的试验磨合中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思政“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加快高职思政教育改革的步伐。
传统的专业课程更多的是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严重忽视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专业课程的老师相较于思政课程教师更了解学生技能面向岗位的综合能力要求,能更好的以实际岗位需求为导向,结合企业案例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育人效果。
学校以“三全育人”工程为抓手,全面树立教师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专业课程要逐步推行技能知识和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的育人功能,从教书育人理念到制度建设,都要紧紧围绕“三全育人”工程来做,引导教师在专业课中自觉承担育人职责,构建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课程体系,狠抓育人工程。
更新专业课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同课程的教师都应主动去学习和掌握符合本专业课程特色的思政元素,并通过各种交流活动,如: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等形式加强专业课教师的心得体会,将一些好的做法进行推广,把一些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形成标准化的教学模式。
按照全课程育人要求,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顶层设计,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应加入思政教育内容。德育工程作为一条主干线,贯穿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渗透到专业的基本组成元素中,根据不同专业面向职业岗位的异同,设计符合自身专业职业素养要求的德育目标。
专业课程育人元素主要包括:一是挖掘通用的育人元素,所谓通用元素,即与本课程、本专业没有过多的直接联系,但这部分的元素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优良素养有着积极作用,例如: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奋斗精神等等。二是特色育人元素,所谓特色育人元素,主要是指与本专业、本课程教学背景息息相关的因素,例如:岗位职业素养、职业文化、工匠精神等。高职院校专业往往有对应的职业和岗位,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应该依据具体的专业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挖掘,此外,专业课程还应及时把握专业发展动态,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养成“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品德。
以四元文化为内核,构建“环境育人、课堂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五类课程”育人平台。第一类课程:通过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学生入学教育等形式开展素质教育,主要实现职业认知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第二类课程由任课教师在教室、实训室等教学场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礼仪、与人沟通、创新创业、工匠精神等内容的素质教育课程进行教学,实现职业素养养成;第三类课程是在学生课余时间,通过组织演讲比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比赛、书法比赛等活动进行素质教育,实现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第四类课程由企业行业专家、优秀毕业生、系领导、专业主任、班主任辅导员五类人员,以党史、国学、企业文化等内容,通过讲座、班会,讨论、采访等形式,以“红色文化、传统文化、职业文化、地方文化”为载体,实现素养提升;第五类课程通过劳动实践和顶岗实践让学生实现职业素养的体验,主要包括一是通过将“劳动”课程进入人才培养方案,每个班级每个学期开设一周的劳动课程,培养“德技双修”的高素质人才。
高职院校“五课堂”育人平台
根据对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不断探索,安顺职院提出了“学、思、践、悟、行”的思政育人模式,所谓“学、思、践、悟、行”,学,即通过课堂教学、入学教育等多种形式,采用引题设疑、国学讲座等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产生学习动机;思,通过交互游戏、课前十分钟演讲、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总结反思;践,通过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演讲比赛、GYB培训、企业观摩、行为展示训练、社会调查等方式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巩固教学成效;悟,指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的各项活动,对行业专家、技能大师、老师、家长和学长进行访谈,用心用情体验和感悟,坚定理想信念;行,指在企业通过顶岗实习以实际工作延伸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