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07-31 07:38陈一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双师双师型教师队伍

陈一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测绘遥感信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0)

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1]。高水平双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双高计划”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目标。笔者结合2019年赴德国参加测绘地理信息工程师师资培训的经历,分析在德国ABB培训中心、柏林应用技术大学所了解到的双元制培养模式,探讨“双高计划”背景下借鉴德国经验建设教学创新团队的方向和思路。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主要出现在德国工商业、手工业等领域,在德国职业教育中占比相当大,约为60%左右。对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生产性职业,多为双元制教育培养;对逻辑思维观察能力要求较高的服务性职业,多为常规全日制培养。

双元制教育包括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与两个主体相对应,有两套教学计划,学校有教学计划,企业也有相应的培训规则。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企业的培训规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校学习阶段以理论为出发点,以实践加以验证,企业学习阶段以实践教育为出发点,以理论为指导和服务。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穿插在一起,大致的比例是每周1.5天在学校,3.5天在企业。

在双元制中,企业是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必须在通过IHK(工商业联合会)和HWK(手工业联合会)的评估后才可以获得从事双元制培训的资格,评估的内容包括企业法人的社会责任、人性化、硬件条件、具有的培训师数量等。企业负责招生,一方面与学生签订培训合同,另一方面与职业学校签订培养合同并支付相应的费用。

学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半,第一年主要学习文化课和职业基础课,主要的学习领域是经济、技术、社会工作或服务,学生需要从这三个领域中分别选择学习内容。第二年开始进行职业领域的学习,第三年则针对特定职业进行深入学习,最后半年基本是进行企业的实践学习。

双元制教育实施教考分离,学生在1.5年和3.5年时分别进行期中和毕业考核,考核由IHK或HWK来组织和实施,考核方式包括实操、口试和笔试,考核持续时间根据专业不同,从7小时到2个月不等。

二、德国双元制教学团队特点分析

双元制教育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对教学团队提出很高的要求。严格教师的培养流程和准入制度,规范企业培训师的资格审查,实行严格的教师再进修制度,都是德国双元制教育中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的有力保障。

(一)严格教师的准入制度

在德国要成为一名教师,需要经过至少5年以上的大学学习(一般需要7年甚至更长时间),取得硕士学位并完成第二专业的学习后,还要再经过1.5—2年的教学实习以及企业、培训机构的实习,保证教师在理论知识、实操能力、职业道德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均达到合格。

通常教师的规定教学量为16节/周,但实际工作量往往会超出。学生和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授课中均需要作记录,当学生考核出现问题时,考官会查阅双方的记录,并可能追究教师的责任。

(二)兼职教师数量大,且有规范的再进修制度

德国双元制学校师资队伍的特点是兼职教师数量大,大多数学校专兼职教师比例可以达到1:3。在教师的再进修方面,德国也执行严格的规定。教师必须定期参加规定的培训,政府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培训项目,并合理规划了培训的时间,培训内容包括学科的动态、新技术的应用、教学方法学习、社会政策的变化等。

三、我国“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政策研究综述

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到,为切实推进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各高职(高专)院校要“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2]。这是教育部文件中对“双师”能力要求较为详细、深入的阐述。201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提出,要组织“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重点提升教师的理实一体教学能力、专业实践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双师’素质”[3]。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要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优化专兼职教师队伍结构,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4]。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系列相关文件发布,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也都有一些实践和探索,但随着改革的推进,对“双师型”的定义也在不断深化。

宁波职院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李晓东教授在《基于岗位能力视角的高职“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及培养路径研究》文中提出,以“分级”的“双师型”教师资格为评价标准,以建立岗位职业能力培训系统为关键点,以校企双方“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基地为保障措施,为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培养路径[5]。重庆工业职院院长郭天平教授在《“双高计划”建设视域下高水平教师队伍分类管理培育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高水平教师队伍分类管理培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其路径选择是从‘师德为先、分类培育、分类遴选、分类发展、分类考核’等维度构建。”[6]杭州职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贾文胜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文章《打造区域特色鲜明的一流高职》提出,“突出教师个体成长和教学团队建设,为教师发展赋能,学校打破现有教师队伍结构,变‘学科联系’为‘职业联系’,推进与产业、职业岗位群对接的专业布局改革,以专业群带头人为核心,领衔重构跨专业教学团队。”[7]

(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逐步建成。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与投入也日益增强,“双高计划”的出台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与此相比,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还不能满足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结合专业群实践经验,高水平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主要面临以下问题:1.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推进。企业兼职教师虽然积累了较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但由于对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的认识不够深入,对知识点的讲解有时不够详尽耐心,与学生沟通方式方法也有待提升,教学质量、效果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存在着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的问题。建立健全灵活的流动机制,可以有效解决职业教育教师来源单一的问题,同时也能更好实现教学队伍与行业企业发展实时对接,更有助于针对企业需求实现教学方式、内容同步更新。

新时代“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更需要注重团队建设,关注产教融合背景。基于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双主体”育人,本文将在前辈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校企双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路径方面作进一步探究。

四、“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策略

(一)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常态化交流的运行机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校政行企各方的密切协作。政府制定统一规范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并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吸引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环节中来,保障整个职业教育事业正常运行。德国工商会(IHK:Industrie—undHandelskammer)作为行业协会,承担着考核把关的任务,包括认定企业和师傅的培训资格、监管企业培训过程、实施结业考试、发放职业资格证书。企业提供给学生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系统化教学,主要教授与职业相关的专业技术技能,同时也负责学生在企业进行培训的所有开支,并向学生支付一定的生活津贴。学校主要教授与职业有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安排一定的实践教学课程。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职业学校各方密切协作,形成命运共同体,如图1所示[8]。

图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校政行企协作

近年来,我校推进协同育人平台,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但要让企业兼职教师更为深入参与到专业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开发,构建深度产教融合的校企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制度上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常态化交流的运行机制。专兼教师实时对接,灵活根据企业需求开发“活页式”教材,实现教学内容同步更新。专任教师到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型企业中,感受熟悉企业发展的工作要求变化、操作规范更新,结合企业文化把思政教育融入理论课程,真正切实提高整个教学团队的水平和质量。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专兼教学团队的协同培育

德国双元制学校师资队伍的特点是兼职教师数量大,大多数学校专兼职教师比例可以达到1:3。专兼职结合的师资团队也是高职教育培养适应企业一线项目生产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建立健全专兼教学团队的长效培育机制,对于专业群教学团队建设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校对“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非常重视。为了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学校于2017年修订了《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管理规定》,并在《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评审办法(2019年修订)》中也明确纳入了社会实践要求,每位专任教师近五年累计要有6个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保障专职教师的企业锻炼实践落到实处,提升专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教学创新团队长效培育机制的重要一环。

同时,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的培训制度也尤为重要。来自行业或企业的兼职教师,大多有着丰富的业务能力和实践经验,但他们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并不熟悉,对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的认识不够了解。因此通过组织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教研活动、教学经验交流座谈等,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其对教育规律和方法的认识和掌握,逐步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加强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和培养,也是创新教学团队的长效培育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三)构建能力互补的教学创新团队,为科研及生产服务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教育先行”,通过培养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的职业人才,去促进企业和经济的模式变革。社会(行业)、企业、学校同时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是一种跨学科的课程计划,教学内容涉及多个学科,通常需要组成教学团队,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联合起来进行教学。正是这种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强有力地保证了德国的职业教育能够一方面强调“为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更强调“促进经济发展”。

《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指出,教师队伍结构涵盖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在“双高”建设中教师队伍结构还应包括专业群带头人和教学管理人员[9]。公共基础课教师侧重具备思政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能负责实施通识领域教育教学;企业兼职教师具备良好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的能力,能够在开展实践教学、发挥业务能力优势的同时,与专任教师团队配合,在专业群带头人的组织协调下推动产教融合;教学管理人员侧重具备配合协助团队落实专业建设的具体实施,保障专业群建设可持续发展[10]。不同领域的教师与专业专任教师联合,合作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项目、创新创业教学项目的交流,合力提升专兼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与技术应用实践水平,如图2所示。逐步建立专业带头人工作室,由专业带头人牵头,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进行交流研讨、经验分享,开展活页式教材开发,组织教学调研,促进科研教学相互推进,协同提升专兼教师团队的教学、科研、协作能力,促进成果转化,为科研及生产服务。

图2 教学创新团队中的教师角色与能力关系

(四)健全教学创新团队的协作机制

德国《职业教育法BBiG》强调职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专业规范的课程传授,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以胜任专业工作,及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同时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工作经验[11]。职业行动能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具备更为全面丰富的知识。

健全教学创新团队的协作机制,以专业群为依托的教研活动的开展交流,有助于教学团队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交流,实现团队实力整体提升,合力打造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我校自2009年就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与指导办法》,以导师制的形式指派指导教师,对新入职学校、任教不足两年的青年教师进行指导。这一面向青年教师成长的助力机制,很好地解决了新入职教师适应性问题。不过,常规教学中的公共课教师、专业课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之间,由于行政归属管理关系,协作交流机制还有待健全。

综上所述,教师队伍能力提升是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改革的根本动力。通过学习和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在当前“双高”建设背景下抓住机遇,切实加强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双师双师型教师队伍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农村小规模学校“双师教学”美术教育模式探究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共同体探索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