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劳动教育的课程建构

2021-07-30 20:32凌宏明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课程建构农村初中劳动教育

摘要:农村初中劳动教育课程的建构以新时代“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为指引,凸显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实施小主人生活课程,培育精进习恒的生活态度;推进小行家农训课程,培养精耕细作的农人风貌;创新小鲁班学艺课程,塑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构建劳动教育融合课程,弘扬精金百炼的劳模效应。

关键词:农村初中;劳动教育;课程建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2B-0061-04

农村初中以新时代“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为指引,深入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构,有机融入劳动育人旨归的深刻内涵,逐步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作用。

一、新时代亟待开展劳动教育的背景

(一)劳动教育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第一,在生活领域里,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懒人模式”的生活方式。随着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与生活,在家靠遥控器,出门有代步车,工作有机器人……越来越便捷与智能的生活方式已然成为常态,“劳力”的机会也越来越少,由此应运而生了一种“懒人模式”的生活方式。

第二,在教育领域里,过分追求学业成绩导致劳动教育的地位弱化。当前中小学存在“重智轻德、体、美、劳”“重教书轻育人”“重知识轻素养”等问题,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与活动开展较为单一,孩子在校期间的“劳力”与“劳心”不能融为一体,“有劳无技”,“劳动即体力活”,“劳动即德育”,不能做到“五育并举”兼而有之。

第三,在家庭领域里,家长“包办”方式减少了孩子“劳动”机会。当下孩子在长辈们的遮风挡雨下,劳动的机会少之又少,一些小孩成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巨婴”。孩子缺乏对劳动的理解、实践,缺乏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知行分离,劳动育人的效能没有发挥的机会与可能。

第四,在社会领域里,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弘扬劳动精神的举措还没有与时俱进。全社会对“劳动”“劳动者”的内涵诠释还有所局限,全社会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弘扬劳动的氛围还不够浓厚,青少年对职业的认知与劳动的尊重不足,对覆盖全行业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挖掘还不够深入。

(二)新时代教育思想为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2019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落实党的“五育并举”方针,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不断完善劳动课程的顶层设计,落实推进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和目标,确保劳动教育开好开足开齐。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学段,贯穿家、校、社会各方面,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时代,劳动教育必将以更包罗万象的课程形态、更精彩纷呈的学习内容、更统筹兼顾的育人目标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顺应时代要求,厘清农村初中劳动教育的主要内涵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人。封建时代,中国对劳动教育相对漠视。陶行知先生开启了劳动教育的先河。先生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在劳动中“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体悟劳动价值,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情感价值观。他主张人的发展首要是入脑入心的劳动教育,在劳力上劳心,在劳动中改造与发展,不将劳动作为单一的体力或单纯的智力活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我国劳动教育的侧重点不断在变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七八十年代强调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化和规范化建设,二十一世纪以来则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时代,特别强调用劳动这个载体创造新人,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在劳动中锻炼,在劳动中体验失败与成功,在劳动中历练强大的心理品质等。

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时代新人。“到处是生活,到处都是教育”,农村蕴涵着丰富的劳动生活载体。当下,农村初中以新时代“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为指引,结合农村特有的“乡土”资源,深入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着重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借助家庭、学校、社会领域形成的联建合力,凸显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培养学生适应新时代、新业态、新环境的劳动素养,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三、着眼学生未来,建构农村初中劳动教育课程

(一)实施小主人生活课程,培育精进习恒的生活态度

儿童的世界由儿童自己动手去创造。家长的包办、懒人模式的生活现状严重束缚了孩子们家务劳动的基本能力。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思想启示我们,培养孩子要手脑并用,将“做”贯穿于生活,行知统一,以行化性。作为师长,应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例如,孩子应学会整理床铺,收拾自己的房间,学会扫地,学会刷碗,学会做一道菜,学会洗自己的衣服……在衣食住行中掌握基础的家务劳动技能。

“怎么生活,就该怎么做。”小主人生活课程,以“我”的学习课堂为起点,循序推进;以家政劳动为平台,持之以恒;以精致求细评价为目标,日进一步。课程分为:生活起居篇,重点规范作息时间、整理床被、收纳物品、房间清理、洗漱用品摆放等;家务劳动篇,重点传授家务劳动小窍门,帮助学生提高统筹安排家务劳动的能力等;居家安全篇,重点培训生活中常见的防火、防盗、防灾避险自救的能力。

小主人生活课程针对每一项目设有“任务清单”和“师长评价表”。清单中不仅设置具体的生活劳动任务,同时还有一定的时空和质量上的过细要求,及时发现、展示、肯定孩子的家务劳动成果,激发孩子主动参与生活课程的积极性,在任务规划中培养孩子一以贯之的习惯,在对标找差中培育他们尊重劳动、珍惜劳动的素养,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人格,发展生命个性,赢得基于个性释放的创新、创造能力。

(二)推进小行家农训课程,培养精耕细作的农人风貌

生产劳动是劳动育人的基础,劳动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掌握生活必备的劳动技能,田间劳作的艰苦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具有独特的意义。农村的孩子生活在农村,农人的新群体、农业的新业态、农村的新细胞都是农村初中开展劳动教育的最大资源。

小行家农训课程以“认知四季农作物、体验田园耕种、体验现代农业生产”为主要内容。农训课程的主要任务不是教习农业课程,而是弥补学生对农业耕种内涵认知的缺失,通过学校有组织的专题课程学训,让学生走到菜地、田头,亲近大自然,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跟新农人学农耕,通过锄地、翻土、播种、浇灌、维护、收割等活动,初步了解和掌握传统和现代的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孩子们在农训课程中达成适应社会和未来的基本能力。

农村初中借助新农村的广阔资源,把在常人眼中枯燥、乏味、重复、单一、艰苦的劳动变作农训课程,运用集体组织、分片包干、小组合作、拜师学艺的学训方式,通过摄影、拍照、写作等,动态地呈现农训过程,引導学生了解万物生长规律,遵守自然之道,满足青少年对田间劳作的神秘感和收获感。用“流汗”“腰酸背痛”“手磨起茧”“收获劳动果实”等亲身经历,体验田园劳作的艰辛,在艰苦的劳作过程中发现无穷的乐趣,体验劳动的幸福感,寻觅精耕细作的农人精神,激发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斗志。

(三)创新小鲁班学艺课程,塑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构建全面丰富、多元立体的劳动教育模式,积极探索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下的新劳动技术,设置形成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相呼应的劳动教育课程,挖掘劳动教育的新内涵,是农村初中开展劳动育人的关键。

“小鲁班学艺课程”从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出发,利用我校美育、德育等教育资源,聘请农村民间传统手工艺人,以师徒结对、社团组建的形式,从“手工制作、手工创作、科技+劳动”三个方面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型课程。手工制作、手工创作主题活动以“纸”“土”“草”为主要创作元素,其中,“纸”系列活动以“手工剪纸、扎纸、塑型”为专题,“土”系列活动以“陶艺烧制、刻板印制”为专题,“草”系列活动以编制“鞋、花、人、屋”等“农艺品”为专题,让学生在“传承、创作、创新”的劳动中追求工匠精神。“科技+劳动”系列,主要是借助通州中专教育科技实践社团,开展无人机操作、三维模具制坯、数控车床金工等体验性劳动,让学生在“精细、精心、精致”的劳动参与中感悟科技创新,感受中国制造的力量。

“小鲁班学艺课程”建设始终坚持“五育并举”,紧扣学科建设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凸显“科技+劳动”的时代特性,最大程度上实现劳动教育技能与技艺、身体劳动与创新思维、教育实践与综合素质评价的三结合,在“学艺”中养成崇尚劳动的品质,在“劳作”中养成执着专注的基本素养,在“教学做合一”中塑造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构建劳动教育融合课程,弘扬精金百炼的劳模效应

“社会即学校。”学校借助传统作坊、现代化企业和职业院校等社会资源构建联办、联建的培育机制,以职业体验为主要路径,着力推进劳动教育融合课程建设,不断优化劳动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家、校、社会(工厂)”共建的劳动教育共同体,引导广大农村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研学研工等活动,从个体劳动走向合作劳动、从单元劳动走向多元协同,让劳动教育走出家门,走出校园,促进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

融合性课程显魅力。学校充分利用“科技劳动周”“劳动节”“勤工俭学团”开展主题鲜明、凸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劳动教育,并形成一以贯之、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在真正的“教学做合一”的劳动教育中,让学生懂得劳动不仅是知识的躬身修行,更是创造社会价值的基石与源泉。

标杆引领效果优。通过参观现代企业研发中心和生产线等,让孩子们近距离地接触、感受科技生产力,促进劳动教育深入人心,立志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建设者与接班人。通过组织开展劳模事迹宣讲等活动,让孩子们聆听、学习、分享劳动模范的典型事迹,让劳模精神最大化地影响到每一位学生,引领广大农村中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农村初中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需要始终站在“育时代新人”的立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努力在学生、学校、社会三者和谐共振的基础上,持之以恒,引领学生向善向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丁伟红

收稿日期:2020-09-24

作者简介:凌宏明,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初级中学(江苏南通,226360)校长,教育硕士。

猜你喜欢
课程建构农村初中劳动教育
农村幼儿园课程建构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生领导力培养课程群的开发与建设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之我见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谈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