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背景下高职院校线上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21-07-30 03:08周映彤
科技视界 2021年20期
关键词:教学管理院校疫情

周映彤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1 疫情时期高职院校线上教学现状及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线上和线下教育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众多高职院校已经将智慧校园应用在学校建设和日常教学中,以构建智能化、智慧化的学习、生活、实践环境。此次疫情就是一个“催化剂”,加速了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融合的化学反应。对于所有高职院校来说,此次疫情是对其之前智慧校园建设成果的一次考验,但在疫情期间实施线上教学时,在学校、教师、学生、线上平台等多个层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问题,亟待攻克和解决。

1.1 线上平台:种类过于繁杂,易出现网络卡顿

高职院校在开展线上教学时往往会使用多方网络平台,其中超星学习通、爱课程、钉钉、腾讯会议、云课堂等是最为大众化的线上平台,其他地域也自主开发一些地区性质的学习平台专供地区学生使用。这些网络平台基本可以满足多端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皆可登录,并且具备管理微课、云课程等在线学习资源、课堂签到、讨论等互动交流功能,基本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应用。

但由于教师的教学习惯差异,以及各线上平台细微功能的差异,其使用的线上平台往往各不相同。一门专业课的教师会同时使用好几个不同的平台进行授课,甚至有些教师只使用平台的签到功能来统计课堂签到数据,授课又转换到另一个平台。而使用的平台过于繁杂会导致操作的不便。网络卡顿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例如钉钉平台稳定性差,经常卡顿,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教师的用户体验感;还有使用腾讯会议进行直播授课时,共享屏幕后有一定的概率会造成PPT的卡顿,造成课程内容展示的不连续,从而影响了整个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也很难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

1.2 学生:学习态度欠佳,参与意愿淡薄

相对线下课程来说,线上课程对学生自控力的要求更高,需要学生在对着电子设备时集中注意力认真学习听课,而自控力较差的学生这时往往会难以抵抗诱惑,被娱乐软件的消息所吸引。且线上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约束程度相对不足,无法清楚掌握学生的实时学习状态,学习态度欠佳的学生便会采用“应付”的方式进行线上学习,只求“蒙混过关”。同时,在家里进行线上学习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家人的影响,缺少在学校学习的浓厚氛围同样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此外,线上平台课堂互动功能开发不够完善,影响了学生进行线上互动的体验感,且教师的反馈、回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没有起到即时解决问题的效果,使学生对线上课程的参与意愿更加淡薄,课堂的有效参与度更为不足。

1.3 教师:教学设计欠缺科学性,信息技术能力不足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学设计要遵循系统性、程序性、可行性等原则,科学的课堂能够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流畅,知识传授的效果最大化,使学生能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收获。线上教学本就受到环境的限制,教学互动、操作演示、实物展示等课堂环节大打折扣,本应利用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填补一部分的空缺,但由于教师教学设计欠缺科学性,再加上课堂有效互动性较低,容易导致课堂吸引力下降,课堂整体效果较差。

另一方面,教师在使用线上教学平台时遇到的障碍显示出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不足,难以完成这些App的某些智能操作,其中较为年长的教师适应线上教学操作的速度较慢,从学会操作到熟练应用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成本,侧面反映出部分教师缺乏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而这会减慢学生的课业进度,使学生在“车轱辘战”中更加疲乏。

1.4 学校:教学管理存在漏洞,学习反馈评价体系不科学

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组织教师进行线上教学,学生进行线上学习,同样教学管理自然也演变成了“线上教学管理”。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记录学生的出勤率、学习进度、完成作业情况,追踪学生的学习动态,还可以通过微信、QQ群进行课程打卡,起到学生之间相互监督的作用。

但即使是这样,线上教学管理还是存在着令人难以忽视的漏洞。相关政策、文件或者措施下达,校内各部门由于信息传达接收的时效性,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梳理,且管理人员之间无法当面进行沟通,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使得工作效率降低。线上学习反馈多为结果性评价,仅对学习结果做出评判,违背了课程评价中“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忽视了学生在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2 疫情之下高职院校线上教学模式的建构完善思路

2020年2月12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高等学校的在线教学不仅是在疫情期间可以起到救急的作用,而且这也是中国高等学校这几年来一直致力推动的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学习革命。

吴岩的话恰恰说明了本次疫情给高校带来的不仅是挑战,还有新的机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亦是如此。因此高职院校应抓住此次的契机,建构并完善线上教学模式,扎实推进课程建设,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开拓“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新局面。

2.1 合理组合应用多种教学平台,建设完善在线课程资源库

面对线上教学平台过于繁杂的问题,高职院校可以精简线上教学平台数量,选择两到三个性能稳定、能够支持多种教学场景的线上教学平台作为主要支撑,再以腾讯会议、QQ、微信等实时通信工具作为教师直播教学的辅助,合理组合应用多种线上教学平台,将它们的功能发挥最大化,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本次疫情中就是使用了“超星泛雅平台+学习通App+钉钉App”的搭配,完成了线上实训课程的教学。在没有实训室的前提下,为学生在超星平台建设高水平线上课程,还原实训室环境,利用手机搜索相关学习软件,帮助学生完成课业。

同时,建设完善属于本校的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库,将课程以及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整合,从专业、科目细化到每个章节、小节、知识点,将这些知识通过微课、微视频、动画等方式呈现给学生,同时可以记录学生的学情,从而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偏好,对比公共课程资源库更加个性化、更具有针对性。教师也可以利用在线课程资源库进行备课、教学设计、课堂提问等步骤的优化调整,学生也可以通过丰富的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将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在线练习、课后作业等多个环节串联起来,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在班级里形成探究学习的良好氛围,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最后,对于网络卡顿的问题,高职院校也应稳步推进基础网络建设,包括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等,保障运行的稳定性和流畅性。还可以以教学、教研、管理作为院校的主要需求,建立功能性强、高效率、便捷的数据处理中心。将数据、信息在云端传输,并通过后台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管理,完成存储、计算等的操作。最后再经过统一的系统平台进行数据信息的共享和利用身份验证来进行用户管理。

2.2 遵循科学的学习程序,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在进行线上学习时,没有实地教学时教师的督促,学生失去了往日学习的条理性,在学习中往往会忽略提前预习、课后巩固等步骤。所以学生首先应转变观念,保持与实地教学一样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严格遵循科学的学习程序。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和预习,课中专心听讲,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并将关键的部分重点勾画,补充的重要知识做好记录,课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及时复习和总结课堂上学习的理论和知识,并将自己的学习情况、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维持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增加课堂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缓解学生课堂参与意愿淡薄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屏幕后的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丰富拓展课堂互动形式也是可取的做法,教师可以设置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抢答、快速投票等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频率,随后再根据平台教学数据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为学生答疑解惑,形成学生有效参与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既检验了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之上。

2.3 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是多变的,他们可以是在线课程的组织者,也可以是教学资源的整合人、教学活动的设计师。教师角色的多样性实际上凸显了其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进行线上教学时可以优化教学设计,融入职业教育的特点,科学研判,精心筛选教学内容,对文科学生可以侧重工业技术、生产原理等知识的教授,而对理工科学生可以侧重企业管理、营销等知识的教授,最终实现文理结合、创新创业融合。

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线上教学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再加上信息化的大环境,这些要素皆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首先,要多为教师提供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机会,举办相应的培训讲座或讨论,加深教师对信息化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其次,可以积极建立教职工信息化线上交流平台,教师们可以通过平台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优秀案例,资源共享,达到学习效果效率的最大化。最后,高职院校还可以举办各类级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使得教师们可以通过实践实操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应用中找到自己的瓶颈并攻坚突破,以达到“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育人的各个环节,实现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

2.4 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健全学习反馈评价机制

针对教学管理存在漏洞的情况,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该重新规划其工作安排,保证教学过程中的即时在线值班,监督线上教学实施情况。重点关注教师课程实施、学生出勤率等要素,并及时组织网络巡查,巡查后填报教学巡查表,留存为工作档案,以供审核。同时每天总结线上教学反映的问题,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进行沟通处理,确保线上教学能够足质保量地完成。

在学习反馈评价机制上,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摒弃应试教育中过于重视“结果性评价”的旧观点。在评价教学活动成果时应更加全面,构建和完善教师、同学、自我三方评价机制。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实时参与和大数据分析,检验学习小组学习进度与合作情况,释放激励或预警信号,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过程性评价。而评价体系的构建又与教学活动目标密切相关,所以最后教师围绕教学活动目标向学生发布阶段性学习任务清单,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消化任务清单达成课程学习目标,具有较强的指向性,使得学生的“待完成事项”逻辑性更强,更具条理性。

猜你喜欢
教学管理院校疫情
战疫情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小学体育教学管理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