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血型E抗原在输血中的安全性及对受血者Ig M抗体及IL-2表达的影响

2021-07-29 02:45青小鹤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受血者血型抗原

青小鹤

(漯河市中心医院输血科,河南 漯河 462000)

近些年随着临床用血需求的日益增大,血源、血液保护及输血安全等问题受到临床广泛关注。Rh血型系统的常规检测目前以RhD抗原为主,但由于E抗原造成的临床输血反应在国内外报道中逐渐增加,调查发现我国RhE阴性人群比例显著高于与RhD阴性。RhE阴性人群在妊娠或输血时受到E抗原刺激后产生相应抗体,从而影响输血效果差,严重者可导致迟发性溶血反应,进而对受血者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在输血前提早检测受血者与献血者之间的Rh血型至关重要[1,2]。Rh血型检测在发达国家的开展较为乐观,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本研究旨在探讨RH血型E抗原在输血中的安全性,同时观察E抗原对受血者Ig M抗体及IL-2表达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4年1月到2017年12月期间对漯河市中心医院输血科658例住院患者进行RhE抗原血型鉴定,分析抗筛阳性患者不规则抗体的类型;受-供血者E抗原均呈阴性为1组,受血者E抗原阴性、供血者E抗原阳性者为2组。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并且通过本研究。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在我院住院并接受输血者;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2 排除标准 有输血史、患有感染或免疫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妊娠及输血前使用相关药物的受血者。

1.3 指标检测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型仪对住院患者进行RhE抗原血型鉴定;行抗体筛选,筛选结果为阳性的标本再用国产谱细胞进行抗体分析。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受血者输血前后血清白介素-2(IL-2)、免疫球蛋白M/G(IgM/IgG)抗体水平:抗原包被微量板孔后制成固相载体,加入血清至板孔中,待其生成免疫复合物后与酶标记的抗体进行反应,充分洗涤,加入底物显色,在450nm波长下测量其吸光值,特异性抗体水平与颜色强度呈正比,绘制标准曲线,计算2组输血前、输血后1 d、3 d、5 d、10 d、18 d血清中IL-2、IgM、IgG水平。

1.4 仪器及试剂 试剂:筛选细胞、国产谱细胞、标准血清购自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公司;ABO反定型试剂购自北京金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凝聚胺试剂购自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Coomb’s卡购自佰利申科公司。

仪器:台湾贝索(BaSO)血型专用离心机、日本Olympus CX21显微镜、孵育器、美国Beckman Array 360特定蛋白仪。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以()表示,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Rh血型检测结果658例住院患者Rh血型检测结果中E抗原阳性、阴性占比分别为48.94%、51.06%,见表1;抗体筛查中20例标本呈阳性,抗体特异性分布结果中抗-E抗体比例最高为41.67%,见表2。

表1 Rh血型检测结果[n(%)]

2.2 2组输血前后血清中IL-2、IgM、IgG水平比较1组输血前后血清中IL-2、IgM、IgG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2组输血前至输血后5 d血清中IL-2、IgM、IgG水平显著升高,输血后5 d至输血后18 d显著下降,且输血后1、3、5、10d上述指标水平显著高于1组(P<0.05或P<0.01),输血后18 d各指标水平与输血前及1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2组输血前后血清中IL-2、IgM、IgG水平比较()

表2 2组输血前后血清中IL-2、IgM、IgG水平比较()

注:与输血前比较,*P<0.05,**P<0.01;与1组比较,#P<0.05,##P<0.01。

组别1组(n=85)2组(n=90)指标IL-2 IgM IgG IL-2 IgM IgG输血前 输血后1 d 输血后3 d 输血后5 d 输血后10 d 输血后18 d 0.056±0.029 1.103±0.056 1.127±0.019 0.053±0.031 1.109±0.025 1.136±0.043 0.084±0.072 1.113±0.039 1.132±0.031 0.104±0.048 1.850±0.521*#1.478±0.031*#0.132±0.069 1.258±0.080 1.168±0.029 0.945±0.092**2.947±0.089**##2.309±0.118**##0.125±0.040 1.642±0.035 1.450±0.098 0.583±0.038*4.785±0.816**##3.632±0.044**##0.103±0.038 1.417±0.010 1.314±0.069 0.310±0.034*3.930±0.147**##2.762±0.049**##0.063±0.024 1.116±0.005 1.132±0.044 0.064±0.020 1.124±0.039 1.135±0.040

3 讨论

研究[3,4]发现,我国人群中Rh血型具体包括RhD、c、C、e与E等基因频率,近些年因Rh血型不匹配引发的溶血性反应事件发生率逐年增加,E抗原血型不合直接导致抗-E抗体产生的概率远远高于其他Rh抗体;数据表明[5,6],汉族人群中抗E存在的几率约为抗D的2-3倍,但国内目前输血前的相关检测不包含D抗原以外的其他Rh抗原检测,配血时E抗原阴性的患者输入阳性的血液风险较高,因此Rh血型D、E抗原阴性的两大类患者的输血安全性值得临床关注。

研究[7]证实,较多E抗原阴性且无E抗体的患者在没有进行E抗原检测的情况下进行初次输血,即使是少量阳性血液的输入也会导致免疫机制的激活,有可能导致患者机体内出现E抗体,那么再次输注阳性血液时配血困难或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风险急剧增高,因此针对部分初次输血后未能产生抗-E抗体的患者需要而言,在输血前对Rh血型细化分析并对型输血是确保其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在输血前的常规化检测中加入E抗原的检测是极为必要的,对保障患者的输血安全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对我院658例住院患者血型进行检测,Rh血型检测结果中E抗原阳性、阴性占比分别为48.94%、51.06%;抗体筛查中20例标本呈阳性,抗体特异性分布结果中抗-E抗体比例最高为41.67%,本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观点近似。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也对人群红细胞E抗原分布有一定影响,比如我国东北部地区(吉林长春地区汉族人群)E抗原检出率为48.46%,而西南部(贵州省布依族)E抗原检出率则约为32.60%,但总体而言E抗原阴性与阳性的人群比例接近1:1[8]。

机体首次接受外来抗原后,体内的大部分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在清除抗原后发生凋亡,一小部分形成长期性的T记忆细胞,从而导致人体发生适应性免疫应答,此后再次接触抗原后出现的免疫会逐渐增强。抗-E较低的免疫原性决定抗-E的滴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或消失,重复多次接受E抗原阳性血的受血者的免疫应答反应逐渐增强[9]。xx[10]研究发现,输血后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会受到抑制,输血中E抗原的刺激可促使机体产生更多的IL-2、IgM、CD4+、CD8+细胞,患者输血中再次受E抗原刺激后免疫反应会增强。本研究结果显示,受-供血者E抗原均呈阴性时,输血前后IL-2、IgM、IgG水平基本无明显变化,E抗原阴性受血者在输注阳性供血者的血液后,IL-2、IgM、IgG水平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总体呈现先逐渐升高后逐渐降低、最终恢复至输血前水平,表示机体免疫应答先增强后减弱。分析其原因:供血者的血液对受血者来说可作为异物成分,机体接受到E抗原刺激时自身免疫功能的反应增强,随着抗E的滴度逐渐降低,免疫反应减弱[11-13]。大量临床实验[14,15]表明,一次输血带来的免疫抑制效应较为短暂,但重复多次输血将会导致免疫抑制增强,并延长其过渡期,如器官移植前行输血者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应答强烈,持续一段时间后相关免疫应答水平则可恢复至输血前状态,表明处于免疫抑制期的患者多次少量输血时的潜在危险仍较高。

综上所述,Rh血型E抗原阴性的受血者在输注阳性血制品后免疫功能发生较大变化,因此临床应加强对受-供血者的Rh血型E抗原的检测,在配型满意进行输血对提高临床输血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安全性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节约血液制品,减少血液医疗资源的浪费,优化相对的医疗服务。

猜你喜欢
受血者血型抗原
血型也会改变
负载抗原DC联合CIK对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你是Rh(-)血型的准妈妈吗
爸爸的血为何不宜输
植物增殖细胞核抗原的结构与功能
关于血型问题的释疑
直系亲属可以互相输血吗?
什么是安全的血液
为什么尽量不要输注亲人的血液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