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禺安,刘 源,于莉茉,刘 旭
(海军军医大学:1.卫生勤务学系卫生勤务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2.基础医学院,上海 200433)
坚韧人格的概念是国外学者迈迪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是一种内在的人格结构,是积极的品质,能使人积极乐观地面对困苦和艰难,是一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能够缓冲不良环境或不良因素带来的伤害[1]。具有坚韧人格的个体会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视为机会,以获得自我成长。最早用于坚韧人格研究的量表是由6个与投入、控制和挑战相关的分量表组成[2]。随后国外学者陆续修订编制了个人观念调查量表Ⅲ-R、DRS量表、HRHS量表等。这些量表虽然各有差异,但均包含了投入、挑战和控制三个维度。国内学者卢国华和梁宝勇发现上述量表在中国的适用性并不理想,从而以经典坚韧人格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特色,确立了中国版坚韧人格量表[3]。该量表包含了韧性、投入、控制和挑战四个维度,其中有三个维度因与国外三维度理论含义相近,所以沿用了国外的命名,而新增的韧性维度则充分考虑了中国文化特色。目前中国版坚韧人格量表已在国内不同人群中广泛应用。
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压力应对能力和学校适应性是近年来心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4-5]。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了大学生坚韧人格的强弱与其专业学习、人格成长、学校适应、生活习惯、应对方式等具有相关性[5-7]。坚韧人格可以帮助大学生缓冲应激对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8],能使大学生在高压力下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本文旨在测量军队医科院校学员的坚韧人格水平,找出影响军医大学学员在校期间坚韧人格养成的关键因素,为促进学员心理韧性,培养全维健康、全面发展的军队卫生专业人才提供参考建议。
以某军医大学本科学员为总体,按照本科学员总人数5.0%的比例进行随机抽样,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6份,有效回收率为97.5%。采用卢国华和梁宝勇编制的坚韧人格评定量表进行测量,共27个项目,该量表具有高度的内部一致性,各维度Cronbach’s α值为0.85~0.90。问卷还包含了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和与本研究有关的变量因子。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军医大学学员坚韧人格总均分为(2.73±0.55),略低于卢国华测量的全国常模数据(2.82±0.39)[9]。将本研究结果与白艳巧[10]选取的某高校大学生和吴洪梅[11]选取的某高校医学生进行比较,军医大学学员坚韧人格总体水平、控制性、挑战性要显著高于某高校医学生(表2)。
表2 军医大学学员与地方某高校大学生、医学生坚韧人格比较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发现生源地、骨干经历、独生子女、年级、成绩排名等变量并不是坚韧人格总体水平的差异变量,故不再对其进行各维度上的分析。性别、报考方式、学校生活满意度、体能训练频率等变量是军医大学学员坚韧人格总体水平的差异变量。如表3所示,男性学员坚韧人格总体水平、韧性及投入性显著高于女性学员;军考学员坚韧人格总体水平、韧性、投入性及挑战性显著高于高考学员;农村学员投入性显著高于城市学员;非独生子女控制性显著高于独生子女;满意学校生活的学员坚韧人格总体水平以及各维度均显著高于不满意学校生活的学员;每周参加体能训练次数多的学员坚韧人格总体水平以及各维度均显著高于每周参加体能训练次数少的学员。
表3 军医大学学员坚韧人格在相关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坚韧人格量表包含了投入、控制、挑战、韧性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坚韧人格结构。国外学者Maddi研究指出那些仅在某一维度得分高而其余维度得分低的个体,其人格特征与坚韧人格的定位相去甚远[12]。故军医大学学员坚韧人格的培养必须从投入、控制、挑战、韧性四个维度综合考虑。投入是指个体对于事物目的和意义的感知,并能积极地参与其中,而不是与周围的人和事情相孤立或者疏远,这与军队要求的整齐划一、协调精神密切相关。控制特别是自我控制能力,即在遭受诱惑、阻力、敌意、压力时,保持冷静、抑制负面情绪和行动的能力。青年学生应当具备通过自身行动努力去影响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件,而不是陷入消极被动和无能为力中的能力。挑战是指个体将压力变成成长动力的能力。军医大学学员在入校后需要尽快完成从地方人员到军人的转变,从高中生到军校大学生的转变。韧性是指个体在追求目标时坚定执着,在困难面前乐观进取、坚韧不拔的特点。军医大学学员在医学专业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课听不懂、题不会做的现象,在军事训练中易出现训练伤、过度疲劳等现象,这就需要学员有较强的韧性来面对学习和训练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军医大学学员坚韧人格总体水平与某高校大学生相近,好于某高校医学生,这可能与军校培养学员过程中强调的军人血性、纪律性和服从观念有关。与全国常模比较,提示军医大学学员坚韧人格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该结果与地方大学生坚韧人格有关研究结论一致[10-11]。已有研究指出近年来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理念存在偏差,仅仅注重学生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忽视了思维开启、 品质引导、人格塑造、理想激发等[13],导致青年学生群体的心理脆弱性明显,自杀、抑郁等负性心理事件层出不穷。军医大学学员作为特殊的青年学生群体,其情绪体验与表达即有青年学生的共性,也有军营里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性[14],其心理脆弱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因学习压力而产生的情绪焦虑。医学课程难度大进度快,加之大学与高中学习方式的不同,容易使部分学员出现学习吃力的现象;二是军事训练与文化知识学习存在矛盾冲突。军医大学学员即是医生更是军人,军事科目的训练是重要且必要的,部分学员无法合理安排文化知识学习和军事训练的时间,容易出现角色定位不准确,甚至产生消极抵触情绪;三是军校生活相对单调,负面情绪容易滋生。军校严格的管理容易使学员产生不满现实的逆反心理,逃避现实的退缩心理和脱离现实的幻想心理[15]。此外,军校相对封闭的环境容易导致学员对于外部刺激的反应过于迅速,情绪变化频率过快,成为不良情绪的俘虏[16]。军医大学学员,是军队未来卫勤建设的主力军,其人格的塑造和军魂的锻造正处于关键时期,研究结果显示军医大学学员坚韧人格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学校应重视学员坚韧人格的养成,培养和保持学员积极心理状态和良好心理坚韧性,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员校园生活,使学员热爱军营,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使军医大学学员成为军事素质过硬、专业技术高超的全面发展的部队人才。
男性学员坚韧人格总体水平要高于女性学员,这与国外学者Wiebe[17]以及国内学者于丽荣[9]的研究结果一致。女大学生面临着周围环境、角色地位、生活习惯、学习方式等巨大转变,与同龄青年相比,她们所面临的压力事件往往更多、更集中、更强烈[18],学校可对女学员进行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辅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同时进行正确的爱情观和职业观辅导,使其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19],以此来提高女学员的坚韧人格水平。
通过军队考试报考该校的学员坚韧人格总体水平,以及韧性、投入、挑战三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通过地方高考报考的学员。提示学校可通过基层当兵锻炼、野外驻训、军事科目训练等内容培养学员坚韧人格。有研究证实特殊环境中的军事训练更能磨炼军人的意志,军人在恶劣的环境中,通过意志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可以有效抑制畏惧、惊慌等不良情绪[20]。
学校生活满意度与坚韧人格得分正相关,与王瑞[21]的研究结果一致。已有研究证实坚韧性人格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性,是学校适应的重要保护因素[22]。学校可通过开展挫折教育、应激训练、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提高学员的坚韧性人格[7]。对于学校适应性较差甚至出现厌学、抑郁等现象的学员,学校要尽可能的早发现、早关注、早干预,可以依托心理教研室展开相关辅导,及时改善他们不良的心理状态,同时队干部要多与其沟通交流,时刻掌握其心理动态,让他们能尽早地适应军校生活。
体能训练频率与坚韧人格得分正相关,与彭海霞[23]的研究结果一致。体能锻炼在培养学员坚强意志、竞争意识形成和目标实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4],军医大学学员参加的又都是强度较大的军事训练,如五公里长跑、四百米障碍等,这些科目不仅能锻炼学员强健的体魄,还能培养军人所必需的坚定不移、英勇顽强、坚忍不拔、主动协作、克服困难等优良的意志品质[20],对学员韧性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