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子涵,李延飞,彭南求,郭瑞峰,李雪梅
(上海健康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病理生物教研室,上海 201318)
课程思政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新理念[1],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的新举措。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2]。”然而课程思政并不等同于思政课程,在多元价值背景下,思政课的价值引导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德育元素,将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浸润于课堂教学的各方面,融入于教育改革的多角度,覆盖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如何将显性知识与隐性思政有机结合,是值得专业课教师深入探讨的课题[4]。《病理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它理论和实践并行,着重于培养具备从事临床病理检验技术工作能力的学生。作为对接临床的重要学科,在病理检验技术中融入“课程思政”,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至关重要[5]。
在思政育人的大背景下,“将阴性的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6]成为大学课程教学目标重塑的着力点。遵循“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理念,将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相统一成为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7]。基于此,秉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我们将从知识、能力和德育三个方面重塑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使命,充分挖掘病理检验技术这门专业课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科学精神、家国情怀、科研追求、人文素养和职业操守等元素贯穿其中[8],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医学检验人才。
充分掌握病理检验技术的理论知识且熟悉相关的实验技术和操作流程。主要包括:细胞学检验技术,显微镜与显微摄影技术、尸体剖检和大体标本制作技术、组织切片常规染色技术、特殊染色技术,免疫细胞和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技术。了解病理学及病理检验技术的新进展。
培养具有病理检验技术能力的人才,具备制作常规切片,常规染色,常用特殊染色技术的能力;具备在临床上开展细胞学检验、免疫组化检验等操作的能力;具有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能够应用病理检验技术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人格品质,塑造敢于奉献、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磨砺学生踏实肯干、细心安全、科学严谨、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使之具备医务工作者尊重生命、关爱病患的职业情感,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行为习惯,高度的思想觉悟、充沛的人文素养,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病理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理论与实践并重。为了培养兼具“仁心”和“仁术”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将思政教育融于病理检验技术的课程中,打造润物无声的教学课堂。
在病理检验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引入思政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尸体剖检技术的理论教学中,告诉学生世界上最早进行尸体解剖的国家不是埃及,而是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就有了关于尸体解剖的记录,早于埃及一百年以上。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到隋唐时期的《诸病源候论》,再到南宋时期的《洗冤集录》,中国的尸体剖检技术为世界病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洗冤集录》中有关于尸检、尸痕、中毒、病变等描述,使其成为世界上首部法医学著作。结合以上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文化自信”。此外,在尸体剖检技术的理论教学中,还要不断向学生传递,遗体捐献者对医学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强调“尊重尸体就是尊重人性”[9],并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和科研伦理教育。在细胞学检验技术的理论教学中,可以引入德国著名病理学家Rudolf Virchow的故事。Virchow曾提出“疾病的细胞起源论”,但这一理论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体液病理学不相符,但Virchow仍然坚持。1858年,Virchow所著《细胞病理学》一书出版,Virchow也因此成了细胞病理学的开创者。得益于此,在光学显微镜下人们可以在细胞水平观察到疾病组织的病变情况,这奠定了现代医学对病因、发病机制和结局性事件的理解基础。除此之外,Virchow还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战士,他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关心公共卫生和群众健康,推动医疗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通过Virchow的故事,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和文明是不可分割的,作为一名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敢于冲破藩篱,努力推动科学的进步,更要担负起引领文明前进的职责,这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然。
2019年9月,我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这激励了广大青年更加坚定地踏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我们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也要进入“快车道”。《病理检验技术》作为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在实验教学中引入思政教育,可以在实践中播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病理诊断的结果是临床上鉴定许多疾病的“金标准”,是权威性的最终诊断。尤其是对现代肿瘤学来说,病理诊断中不仅包含常规的病理活检报告,还包括相应的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以便为患者提供关于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判断指标。从手术室获得的组织样本进入病理科,从开始检测到报告发出,往往需要经过包括固定、取材、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封片等诸多步骤的常规病理制片,有的病例甚至还要经过脱钙、免疫组化技术及其他分子病理检测技术进行确诊,一套流程下来需历时3~7天。一张薄薄的病理报告单就是病理技师“工匠精神”的凝结。因此,实验课上要不断向学生传递,手术标本进入病理科后,每一步都会事关患者生命,责任重大,任何环节的差错都将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教育学生在工作中要怀有高度的责任心,秉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同时还要树立牢固的法律观念,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让病理诊断永不负“金标准”称号。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病理检验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更迭。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联系科学前沿,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其科研热情和创新思维,从而更好地解决临床问题。在病理检验技术课程中有多个知识点可以做科研延伸,开启学生的头脑风暴。比如电子显微镜技术部分,随着对纳米级生物学功能的认识不断提高,我们对病理性功能障碍的理解也在不断提高。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长期在病理学实验室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为那些远远超出了光学显微镜解析能力的特定病症提供明确诊断。TEM可以用于诊断肾脏疾病中的膜厚度变化、肌肉疾病中的线粒体变化、新生儿肺部疾病中的纤毛以及特定皮肤癌和病毒感染。通过向学生展示真实的电镜照片,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维护大型仪器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科研素养。此外,分子病理部分也是非常好的科研融合素材。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分子病理诊断技术包括:PCR技术、核酸原位杂交技术、基因芯片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等。其中,高通量测序技术将成为分子病理检测平台发展的首要趋势,检测平台的自动化程度也将会越来越高。分子病理诊断凭借自身的高灵敏度、强特异性等优势,不断深入到对疾病的预测、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全过程中,成了精准医学中的重要技术手段。随着液体活检技术的不断进步,病理检测的标本还会“越做越小”,相信未来跨学科团队的合作也会越来越多。在此过程中,向学生传递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多参与到相关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团队协作的意识,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病理工作者,才能出色地完成时代所赋予的神圣使命。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知识传播和学习模式。2020年的新冠大流行,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意见指导下,网课教学应运而生。随着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持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断展现出突出优势,其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吸收,更助于思政元素的融合。首先,在疫情防控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不畏艰险、逆境前行甚至不计生死的医学工作者,这种榜样的力量就是深刻的思政案例;其次,来自新冠患者的尸体剖检,为探究新冠病毒感染对人体造成的影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习其病理特征的同时,更要引发学生对贡献尸体的患者尊重,对生命的尊重;最后,在常态化疫情监管下也会出现零星的病例,科学精准的防控以及快速的响应,离不开大量核酸检测,而核酸检测实验绝大多数都是在医院的检验科完成的,这就是医学检验人的使命。因此,在病理检验技术的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的学习内容、所遇困境、职业发展和未来规划等方面加以融入这些思政元素并加以指导,用教学战“疫”实现思政育人,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病理检验技术这门课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职业使命感。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首先,按照教学计划设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并做好教学设计,其中思政元素通过课件、视频或文档等方式上传到相关网络教学平台。其次,线上课堂主理论,学生在线上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感受病理检验技术的更迭进步,了解其在临床上应用的巨大价值,内化医学工作者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增加学生对病理检验技术的职业认同感。最后,线下课堂主实践,教师在带学生实验的过程中,与学生展开深入交流,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通过知识点中思政元素的延伸,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在师生的交互研讨中,增进学生对病理检验技术的深入理解,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让勤劳、坚毅、勇敢、诚实、严谨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并带到未来的职业生涯中。
教研室是直接组织和管理教学,承担课程建设、团队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重要任务的基层教学单位,它像人体的基本结构单元“细胞”一样,虽然微小,但不可或缺。教研室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发展水平,甚至影响整个学校的办学实力。笔者所在教研室为病理生物技术教研室,负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部分专业课,包括:《病理检验技术》《分子生物检验技术》《实验室安全与管理》《医学检验专业英语》等。教研室作为最小的学科专业团队,通过组织以“课程思政”为专题的教研活动,例如:“课程思政”专题讨论、“课程思政”教学试讲等,可以促进教研室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团队成员还可以互相学习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进一步拓宽课程的深度、广度和温度,从而达到加强课程思政队伍建设,助力学科发展的目的[10]。对在教学和研讨中形成的良好经验要进行推广,固化到日常教学中,不让思政教育悬于空中、浮于形式。
医学发展的历程蕴含着科学性、人文性及社会性,这决定了人文教育会成为医学类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11]。在以专业教育促进思政教育,以思政教育升华专业教育的背景之下,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在病理检验技术的教学实践中,融入“课程思政”是充分且必要的。通过重塑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使命;从多角度融入思政元素,打造润物无声的教学课堂;以教研室为单位,加强思政队伍建设三个层面,将价值引领理念渗透于每个教学环节,润“思政”于无声,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知识,还懂得敬畏生命,提升人性修养,有助于培养出有理想、有信念、有温度的优秀医学检验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