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远丛,史鑫波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断释放讯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要在满足经济资助基础上实现全程育人[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注重立德树人,做到“六个下功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7〕62号,明确将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2]。时代要求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已取得跨越式发展,如何真正以资金资助推进实践育人实效已经是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教育水平和质量决定了国家的过去和现在,影响着未来,是百年大计[3]。教育思想要随着社会需要和时代更迭而不断变化。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是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有的国情而提出的。其脉络清晰,内容严整而系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本遵循,是高等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研究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探索落实其实践路径,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育人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5]。
国家有“不让一个勤奋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承诺,高校的资助工作一直深受重视,其中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为资助工作的核心。高校在夯实基础工作的基础上,建立科学有效的资助育人体系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必由之路。资助育人工作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和累积的系统工程,对学生思想引导品格塑造和能力培养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有利于推动三全育人教育机制的完善和资助育人体系的革新。
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与资助育人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一方面,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是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元规则,为资助育人体系的完善提供思想指导。“六个下功夫”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特别是在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6]。而另一方面,资助育人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大育人体系之一。资助育人的成效会影响到立德树人的总体成效。
近年来,高等学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普遍具有一些问题,我校如下问题比较突出。
我校资助体系主要以“输血型”经济资助为主,主要依赖于国家财政的拨付和学校资金的供给,为贫困学生提供大量资金支持,只能解一时之困,并不能从根源上消除问题,具有很强的外部依赖性。资金渠道比较单一,来自社会的资助资金来源较少。
资助制度的不健全,引发受助学生在评选过程中消极现象层出不穷:第一,自身主体意识薄弱。部分贫困生接受资助后产生强烈的“等、靠、要”依赖心理,缺乏改变现状的主观能动性。第二,内心产生负面情绪。面对不同原因造成的贫困对学生造成程度不同的影响,尤其突然变故有时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冲击,部分学生缺少良好的应对能力,加之学业的压力,悲观情绪的出现易造成恶性循环。此外部分贫困学生因客观成长环境差异、知识基础、见识水平和适应能力与其他学生存在明显差距,易产生自卑、自我评价过低、缺少自信心以及社交恐惧等问题。第三,感恩意识匮乏。在受助评选过程中,“比穷”现象和“应得”心理都反映出学生缺乏感恩意识。
教育环境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短期立竿见影的资金补助并不能取代立德树人的长远实效[7]。育人环境氛围不够主要体现在育人平台未得到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不完善、育人内涵建设不丰富等方面。
育人平台未得到充分利用突出表现为育人平台只是发挥最基础的作用和网络平台使用率低。平台发布的信息内容不够丰富,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品格塑造、能力培养。缺少对各项资助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对受资助优秀学生事迹和风采的展示和对资助活动成效的报道;校园文化建设不完善,会将“资助”和“育人”生硬割裂开,埋下资助工作总是停留在资助指标的完成,育人实效无法推进处于停滞阶段的隐患;育人内涵建设不丰富表现在资助只注重流程办理和缺乏受助学生的广泛参与度。
要把资助育人落实、落细、落小,做出效果,做出特色,需要正确的工作理念,以“以夯实基础工作为前提,以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为核心”开展资助工作,秉持“资助中渗透育人,育人中达成资助”的工作理念,通过优化制度设计,积极探索资助育人的有效途径,致力开展创新型工作[8]。
3.2.1 勤工助学岗位管理制度设计
为进一步发挥勤工助学岗位最大功能,在制度设计上勤工助学岗位分为助教型、助管型和助研型。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和特点申报类型经过遴选后上岗,在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强素质。尤其鼓励研究生通过申报项目、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勤工助学,并要求每一个团队必须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调动了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9]。经过调研,勤工助学岗位的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组织管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在通过自食其力获取报酬的同时增强自信心和责任心,获取认同感,在工作中懂得感恩,同时也为后期学生毕业后就业提供优势条件。
3.2.2 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设计
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和日常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陕西中医药大学学生诚信档案管理办法》,各院系通过规范程序对学生诚信情况,包括学习诚信情况、生活诚信情况、考试诚信情况、缴费诚信情况、贷款诚信情况、受助诚信情况、就业诚信情况、上网诚信情况八方面诚信情况进行记录。学生诚信档案是记载我校学生在校期间诚信状况的重要载体和操行表现的管理系统,是学校、用人单位以及其他相关单位或部门对学生进行诚信程度评价的重要依据,将作为学生参评奖助学金的参考。旨在通过制度管理学生活动引导教育学生,提升大学生群体的信用水平,营造优良信用环境。
此外,在“诚信教育月”中,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方式,以“诚以立身、信以养德”为主题,组织学生利用企业微信等途径,开展了班会、征文、线上讲座、诚信人物风采展以及21天诚信打卡等活动,活动覆盖我校10个院系,250余个班级,将诚信教育工作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树立诚信观念,引导他们珍爱信用、理性消费,增强法律意识,将诚信教育转化为大学生行为自觉。
3.2.3 志愿服务制度设计
在资助过程中,完善学校志愿服务设计制度,为学生提供平台,创造机会,鼓励受助学生定期参加志愿服务[10]。如利用寒暑假实践,院系组织励志奖学金获得者组成“励志小组”在西安交警支队雁塔大队义诊活动;再比如周末或者节假日,组织特困学生(含建档立卡学生)去敬老院打扫卫生、去孤儿院志愿服务。一方面,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引导获奖、受助学生树立对国家、学校的感恩意识,用自己所学所获回报社会。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与社会的接触,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增强综合素质、开阔视野,增加专业自信。促使学生们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立大志,求自强。同时,学校在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的评选过程中,可以将此作为获奖受助的重要参考指标。
我校有多类奖助学金,设立及评选各种资助项目或基金的时候,要严格界定各类资助项目评选的学生获奖及受助范围,从而确保育人实效。如国家奖学金是针对特别优秀学生的奖学金;励志奖学金是在家庭情况困难的学生中遴选出品学兼优者;国家助学金是分等级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助学贷款用于资助困难学生在校期间产生的学费、住宿费[11]。我校香港叶氏培才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且学习努力的学生改善生活,发展潜能。特别关注身体残疾学生。资助周期连续性强,贯穿于本科阶段5年。丽彩集团慈善助学基金资助特别优秀的贫困硕士研究生出国留学深造。资助项目功能定位的清晰化,利于明确育人导向,推动精准资助。
立德树人要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实践活动是资助育人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着力提升受助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及文化素养,感召和教育受助学生争做资助政策的学习者,资助政策的传播者,知恩感恩的践行者,真正实现“不使一个贫困学生失学”的承诺。学校每年从各院系上一年度国家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中遴选“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在资助政策宣传月开展活动,举办“助学政策、筑梦未来”资助政策宣讲会,加强对受助学生的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将国家资助政策进行详细介绍和深度解读,为受助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对国家、省市和学校的“奖、贷、助、勤、免、补”资助政策体系有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职责就是宣传资助政策,传递爱与感动。学生受到感召,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进行资助政策宣讲,回家乡向家庭贫困学生、家长“现身说法”,宣讲资助政策的优势,做到常发声、发好声,充分发挥其政策传播与励志引领作用,让党和国家的资助政策惠及更多经济困难家庭。
我校注重学生德育培养,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感恩活动中树立拼搏奋进的价值取向。如我校举办“国家助学贷款助我成长”主题征文活动,面向所有受助在校生和毕业生,征集自己或身边人接受国家助学贷款、自强不息的拼搏故事,弘扬感恩精神;举办“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宣传活动 ,以征文、视频、音频、歌曲、宣传画、微电影等多样形式、运用微信、论坛、网页等媒介,充分展现受助学生风采,传递正能量。
我校经过摸排,在助残日针对有残疾学生实际情况从精神引领、生活关怀、学业帮扶和职业规划方面采取一系列帮扶措施。
在全国助残日活动中,学校向学生赠送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习近平在正定》等励志书籍。鼓励他们不仅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将为党和国奉献一切的精神信仰,更要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身处逆境不忘读书修身、追求真理的精神;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成长为“精于医术、诚于品格”的栋梁之材;教师们深入残疾学生宿舍走访,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送去慰问金,为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提供相应的帮助。学生党员和骨干教师与残疾学生“结对帮扶”,针对学生学业进行辅导,解决学生学业困难问题;针对学生就业问题上的困惑,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根据学生专业特点,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疫情期间快速反应,设立疫情专项临时困难补助,旨在让每一位向受疫情影响产生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及时帮扶。在精准模排的基础上,采用线上申请的形式,及时为本人或家中有确诊、疑似病例的学生、湖北籍以及身处疫情严重地区和寒假留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0人发放1 000元~2 000元不等额度补助,共计51 000元。
学生在艰难之际,受到资助,切身感受到了来自国家,学校的温暖,也在为社会贡献自身力量。受助学生心怀感恩,热心公益,定期开展普及急救知识活动、艾滋病防控宣讲活动、关爱留守儿童等系列活动。根据学校资助中心统计,在抗疫志愿者服务队(400名)中服务的同学,受助学生(281)占7成。他们结合所知所学,发挥专业优势,密切配合社区人员进行防控知识宣讲、身份查验、数据整合、安检消杀等基础工作。
学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始终把“助困”与“扶智”贯穿于资助的每个环节,竭力构建“三全”服务育人型资助工作体系。通过长期持续的系列育人实践活动,将助后教育从课堂上延伸至课堂外。在资助工作中用心用情,以多种形式激发受助学生内生动力,将回馈社会的理念根植于每位受助学生内心,培养受助学生自强不息、知情感恩、勇于担当、乐观进取的良好品格,努力形成“助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