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开姣 高显舜 柯雯
(安康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陕西 安康 725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主要是指静脉血液滞留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并出现凝结表现。研究[1]显示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及静脉血流滞缓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患者可出现一侧肢体突然肿胀,局部有明显疼痛感,并在行走时加剧。若未及时对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随着病程逐渐发展,可出现下肢水肿、皮炎、淤滞性溃疡、继发性静脉曲张等临床症状,对患者日常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同时还会降低其生活质量水平[2]。DVT出现是产褥期常见并发症,对于产褥期产妇而言,出现DVT会对其机体恢复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对提升产后恢复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旨在探究早期心理干预配合气压治疗对预防产褥期DVT形成的效果。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产褥期产妇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平均(27.35±2.33)岁,体质量(23.28±0.25)kg/m2,初产妇64例,经产妇36例。对照组平均(27.28±2.27)岁,体质量(23.37±0.31)kg/m2,初产妇67例,经产妇33例。纳入标准:无心肝肾、血液系统以及感染等疾病;无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受损;资料完整,患者能配合完成研究。排除标准:依从性较低,存在智力、听力障碍者;合并其他肿瘤、心衰者;中途因各种原因无法继续接受相关治疗而退出者。本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心理护理等护理:(1)心理护理:根据患者不同程度的心理状态,制定有效、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使其负面情绪降低,提高治疗依从性,同时向患者讲述该疾病的成功案例,使其树立起治愈信心,从而提高治理效率。(2)详细告知患者该疾病的并发症、危害性以及相关知识,使其充分认知该疾病的危险性,从而促进患者从根本上预防血栓发生。同时依据患者病情状况不同,为其制定针对性运动方案。(3)患者在治疗期间需严密观察其患肢状况。(4)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包括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及药物预防。基本预防包括抬高患者患侧肢体,但注意不可在患者腘窝及小腿下单独垫枕,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避免在患者的下肢静脉处实施穿刺,术后鼓励患者多饮水,督促患者戒烟戒酒、严格控制血糖和血脂,指导患者多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训练,向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等;物理预防包括使用足底静脉泵、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等,可指导患者穿梯度压力弹力袜;药物预防是指导患者严格遵医嘱应用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等药物,如果患者存在严重头颅外伤、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则禁止使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采购至企晟(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将主机和套筒正确连接,一侧肢体治疗时可使用单筒,双侧下肢治疗时可选择双筒;依据产妇耐受情况,合理设定治疗压力,通常压力范围90~100 mmHg,3次/d,30 min/次;严格依据使用说明书开展操作,保障治疗仪可发挥最大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干预前后检测两组产妇双侧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及D-二聚体水平,采用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估量表(Autar)评估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3]。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2.1股静脉血流速度、D-二聚体水平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在股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t=2.328,P<0.05),在D-二聚体水平高上低于对照组(t=17.145,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股静脉血流速度、D-二聚体水平对比
2.2DVT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DVT发生率2.00%(2/100),显著低于对照组14.00%(14/100)(χ2=9.783,P<0.05)。
2.3Autar评分对比 观察组Autar评分干预前(17.89±1.67)分、干预后(8.05±0.83)分;对照组Autar评分干预前(17.78±1.74)分、干预后(13.79±1.52)分。干预后观察组Autar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33.144,P<0.05)。
产妇在妊娠期间,机体内雌激素水平有显著升高,进而刺激肝脏分泌较多凝血因子,在妊娠晚期时,由于机体内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加之抗凝血酶水平下降,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极易使产妇机体血液呈现高凝状态[4]。并且,在妊娠晚期,因子宫增大而对盆腔血管形成压迫,导致盆腔充血水肿,在实施剖宫产手术后,会对产妇盆腔血管造成损伤,增加DVT出现风险[5]。同时,由于手术后切口疼痛、机体虚弱,使得产妇活动量降低,进而不利于其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因此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性较高。
本文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股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utar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气压治疗仪是经过周密设计的,在按摩力度、按摩部位的次序及方向上都有周密的考虑,更符合机体的需要。对患者肢体进行反复加压后再卸压,规律的充气、放气,通过有序的气压变化的作用,对足部、小腿、膝盖、大腿依次按摩,力度均匀,按摩速率与人体血流速率相接近,从而产生了肌肉收缩与舒张的类似作用。在所设定的治疗压力下,气囊从远心端到近心端有序充盈,由于其挤压方向与人体血液流动方向保持一致从而产生了有效的生理性机械引流效应,可以加快肢体血液流速,促进静脉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加速组织水肿消退,使局部代谢产物和炎性致痛物质得以清除,同时预防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黏附,防止血栓形成。因此,对产褥期产妇给予早期心理干预配合气压预防后,可显著改善股静脉血流速度、D-二聚体水平,减少DVT风险,降低DVT发生率,此方法可广泛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