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娴咏
【摘 要】本文针对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文言文课文教学策略展开研究,希望能帮助教师们有效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统编版 文言文 语文核心素养
2016年,历经了几年的审核和试用,统编版语文教材进入了深圳市中小學校开始试用。一拿到教材,教师和学生都被其精美的国风插图、简洁的排版、创新的内容编排所吸引了。正如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所说,统编教材是在各版本教材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集百家之长,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研读。
一、夯实基础,全面启蒙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笔者发现一个与以往教材的主要区别,那就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文言文课文从一年级的教材中就开始出现,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长,文言文课文的篇目逐渐增加,内容也逐步加深,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
1.篇目增加,难度上升
相较于人教版2003年修订本,文言文从仅有的4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增加到了如今的11篇,如一年级下册识字第三单元第八课的《人之初》,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4课的《司马光》,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的《精卫填海》,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2课的《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的《故人谈读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的《自相矛盾》,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的《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的《学弈》《两小儿辩日》。
2.题材丰富,体裁多样
统编版语文教材新增的11篇文言文有出自《三字经》的《人之初》;出自《宋史·司马光传》的《司马光》;选自《山海经·北山经》的《精卫填海》;选自《晋书·车胤传》的《囊萤夜读》;选自《方舆胜览·眉州》的《铁杵成针》;选自《论语》及各家名言的读书警言;《自相矛盾》则出自《韩非子·难一》;《伯牙鼓琴》出自《吕氏春秋·本味》;《书戴嵩画牛》则是苏轼之作。可以说选材出自百家之说,从横向看,切合统编版语文教材单元编排的“内容主题线”,从纵向看,也符合“语文要素线”。
二、语文要素,系统搭建
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统编版语文教材围绕这一要求,将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并按照一定的梯度,落实在各个年级的相关学习内容中,力争体现语言文字训练的系统性。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年级的课后习题要求也具有阶梯上升的趋势:
一年级下册中《人之初》一课的课后要求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对理解课文没作要求,非常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三、四年级的《司马光》《精卫填海》《囊萤夜读》《铁杵成针》的课后习题对朗读的要求提升了,除了背诵课文外,还要求学生能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能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听,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要求教师初步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高年段的文言文学习更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理解文中特殊字词的含义,并且能够对文言文课文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按照由易到难的梯度落实文言文学习目标,在方法的运用中不断提升训练目标。语文要素线索清楚、层次明晰、螺旋上升,稳步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以生为本,教学实践
根据以上分析研究,一线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根据学情,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是需要斟酌和把握的。记得三年级备课《司马光》时,笔者不知从何下手,翻阅众多名家教案,倾听讲座,学习优秀课例,才算备好了这节课。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想要上好小学文言文,必须把握三个关注。
1.关注教材整套体系,把握每个阶段的目标
文言文的教学不是孤立零散的存在,而是前联后延、循序渐进的。可以看到,统编版新教材的每篇文言文课文后面的习题都有要求,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司马光》时,针对三年级学生对生字词已有初步自我认知能力,但在文言文断句方面有困难的情况,教师需要多次反复地领读,带读重难点句“光持石击瓮破之”。但课后,仍会出现学生无法读准的情况,这时教师在第二课时仍须反复朗读。到了四年级再次学习《囊萤夜读》时,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已经能够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自主读准节奏,这时的教学设计重点就应该放在借助注释理解句子上。教师要有整体观念,要将每个阶段的文言文学习要求前后进行联系,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2.关注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和运用
文言文的学习不只是孤立的练习和巩固,它需要语文能力多样化的综合运用,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方面。文言文的学习更是需要朗读、理解、交流等多种语文能力的运用和培养,我们还可以通过课文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够借助图片理解课文的能力,以图解文。
3.关注学生学情实际
教师不仅要把握教材的学本特点,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实际发挥它的最大功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在玩中学、学中成长,发展语文能力,增强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体现“文言文学习”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