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君宏
摘 要:通过梳理相关文献领会词块理论内涵,提炼词块的基本特征:共现频率高、整体储存及提取、可记忆的韻律性。在此基础上结合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从教材词块整合、日常积累、朗读、听、写五个方面探究词块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旨在为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工作提供思路及方法。
关键词:词块理论;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应用策略
语言学家经过长期实践及研究后指出,英语语言内存在的兼具句子及词汇特征的固定、半固定式语言结构。这些具有语法、语义及语境优势的语言结构就是词块。词块理论的提出对传统英语教育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转变以单个词汇机械性记忆的英语词汇教学方法,倡导将短语、搭配语、惯用语及语句框架作为语言习得及交流的最小单元,以语法、语义及语境的整体化、系统化教学将词块存储在学生长期记忆中,当其遇到对应语境后便会从头脑中提炼这些基本单元表达自身观点、想法与内心感受,可促成学生词汇习得,提升学生语用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需注重培养学生词块意识,以词块理论为指导优化改进词汇教学模式。
一、立足教材,挖掘教材内的词块资源
词块囊括短语、惯用语、句子框架及搭配语,具有共现频率高的特点。高中英语教材内蕴含丰富的词块资源,将其应用于词汇教学中可以提升单个词汇的使用率与重现率,使学生从词性、词义、词汇运用情境等多个方面记忆词汇[1]。
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2 Unit 2单元课题“The Olympic Games”、英语选修6 Unit 4“Global warming”便是词块类型中的聚合词,其由多词组成且形式不能改动。教师在教授此类单元及表达方式时便可初步帮助学生建立词块概念,使学生将其视作整体进行记忆与理解,在日常沟通与交流中灵活使用此类词块,既可以丰富学生英语语言表达方式,又能激发其语用意识。
二、注重积累,指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
词块与词汇记忆相同,都需要学生的深刻记忆。但相对于词汇来说,词块具有整体储存及调取的特点,囊括语义、语境及语法,学生不仅需要记忆词汇的写法,还需要了解不同词性下词汇的运用方式,与其他词汇搭配所产生的衍生意义,在不同句子框架内的使用方法等,记忆难度较大,且需要教师指导及帮助。
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思维工具,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形成注重日常积累、整体记忆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可以“Festival”为主题绘制思维导图,当学习“Festival and celebrations”单元词汇后请学生自主归纳与节日、节庆活动相关的短语、惯用语、句子框架、搭配语等,如“costumes”可与“traditional”“carnival”等搭配,还可衍生出“ceremonial”“colorful”等搭配。在四大分支整合教材及拓展知识后进行造句练习,可进一步促成学生对词块的灵活运用。
三、朗读品悟,深化学生的词块记忆
国外学者Boers研究表明,多词单位凸显的语音类型对于词块的记忆具有显著的影响,即带有极强韵律感的词块可以增强学生对词块的记忆效果[2]。朗读是建立语感的有效手段,可以使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英语的语音魅力,逐渐形成内心的朗读节奏感、韵律感,在长期的朗读练习中,学生也可以纠正自己的读音,将词块存储至自身的长期记忆中。为此,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上述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定期开展交换朗读活动,同桌之间交换思维导图与词汇笔记,朗读并帮助对方纠正记录的错误,通过词块的不断重复、再现及使用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记忆词块,也可促进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四、听辨生成,培养学生的词块意识
听力是高中词汇教学中重要教学内容,学生在听力训练中经常会出现听错词汇、听不懂词汇意义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词汇语义、语法一知半解,不能结合语境及上下文推测词汇的意义,难以从整体视角出发理解听力材料所体现的内容、表达的内涵等。为此,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可以听力训练为着力点,首先精选听力材料,保证材料中包含大量、重复的词块;其次,定期开展听力训练,学生一边听材料,一边在本子上记录下听到的重复出现的词块,经过反复听辨总结出词汇搭配、句子串联的基本规律;最后,设置部分陌生词汇,请学生联系具体语境及上下文推测在特定句子、语境下词汇的意义,这样便形成听辨、记忆与推理三位一体的词汇教学体系,可以培养学生词块意识。
五、写作运用,促成学生词汇习得
相对于词汇来说,词块的运用更加灵活,学生可以更改句子框架内的词汇表达目标,也可以从头脑中调取词块更加规范地写作,教师可以开展具有开放性的写作训练活动,请学生运用主题下的各类词块进行自由写作练习,既可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也可以表现独特的见解与观点,使学生在写作中切实感受到词块的价值,进而促成学生的词汇习得。
参考文献:
[1]刘晓营.词块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2021,4(9):45-46,60.
[2]陈碧霞.基于词块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J].华夏教师,2017,4(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