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泳亮
摘 要: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根据新课改精神与时俱进,在注重培养学生体育素质、增强体魄的基础上,适当渗透德育教育,让德育浸润学生心灵。通过分析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提出了夯实德育理论、关注学生心理变化、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的做法,使学生能够在体育课堂中历练身心、发展自我,通过体育素质训练增强耐力与意志力,从而培育更有情操、更高尚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其以更顽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信心参与体育教学,从而促进体育教学更有序地推进。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德育教育;策略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发展越来越趋向立体和全方位,分数已经不是学生的“命根”,在日常教学和学习中,教师更注重学培养生的综合素养。因为体育课考核与主科有差异,学生对其重视程度有限。教师在体育课堂授课时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的培养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在体育核心素养和培养学生意志力方面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这与新课改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在日常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体育素质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在体育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耐力和意志品质,让学生不怕体育训练的艰苦,迎难而上。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还使其获得了坚韧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从而有利于应对繁重的学习压力,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体育课堂只注重体能训练
体育课,顾名思义,是提高身体素质的课程,这样的曲解让很多教师认为体育课只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其他的不必考虑。因此,现在的小学体育课堂上,很多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和体能方面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有的学生由于缺乏耐力等意志品质,无法有效完成规定的身体素质训练,导致体育课收效甚微,达不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无法得到保证
由于体育课程考核方式与其他主科不同,因此体育课在很多学校中不受重视。在一些体育教师资源缺乏的学校,因为没有足够的体育教师,体育课时被压缩,使学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身体素质训练;还有一些学校,为了提升主科成绩,人为挤占体育课时,使学生失去上体育课的机会,不能实现全面发展。体育课堂教学无法得到保证的情况下,会大大削弱学生在身体素质培养方面的需要,从而导致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的下降。
(三)体育教师德育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体育教师精通体育专业,但是对德育教育研究甚少,因此在日常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只注重本专业领域的拓展,而无法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德育教育,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师要开阔视野,跳出专业领域的限制,加强德育教育方面的进修和提高,在体育课堂上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熏陶和培养,让学生以德育为支撑,实现体育课堂的有效开展。
二、在体育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时要注意的事项
(一)充分利用学校德育教育资源
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其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可见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学校对德育教育的力度也在逐步加大。在这个有利的背景下,在体育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强大的心理素质支撑下实现体育素质的锻炼和提高,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受益。学校和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学校德育教育资源,将其渗透到体育课堂中,为有效实现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德育和心理支撑。
(二)注重德育教育在体育课堂中的长期性
德育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渐渐走进学生内心,浸润学生的人生发展。在体育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其心理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对其进行德育教育也要遵循其年龄特点和规律,要长期关注学生在体育课堂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疏导和德育教育,让其感到润物细无声的温暖和关爱,从而增强意志品质,更加热爱体育,提高身体素质。
(三)在体育课堂的德育教育中因材施教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阶段,其心理发展和品德发展都不是很成熟,再加上学生个体的差异,就需要教师在体育课堂的德育教育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对于学习能力较强、乐观向上、意志品质好的学生,教师应该为其提供更优质的德育教育,助力其在体育课堂上更加有效地接受体育训练,增强体魄,为学习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对于学习能力较弱、自卑悲观、意志品质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教师就要从关爱学生入手,用温暖的德育教育浸润学生的心灵,打开他们的心扉,帮助其建立自信,增强其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和能力,让他们从根本上获得发自内心的力量。
三、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做法
(一)注重夯实德育理论,在体育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需要理论基礎作为支撑的,只有打好理论基础,才能在实际教学和学习中更好地开展相关的德育教育,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枯燥的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接受的,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让德育理论深入学生内心。
例如,学生甲对长跑有抵触情绪,一到要长跑时就畏惧退缩。教师可以在德育理论方面对其进行教育和指导,从而让其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形成坚韧不拔的品质。这有助于其面对未来的学习道路,帮助其建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体育素质训练增强耐力与意志力,从而培育更有情操、更高尚的意志品质。此外,教师还可以借鉴优秀课堂案例,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课堂教学中。
(二)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在体育课堂中让德育教育浸润学生心灵
由于体育课堂需要消耗大量体能,会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一想到要做大量运动,一些对运动抵触的学生就会对体育课产生厌恶情绪。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注意观察学生心理动态,了解其所思所想,对在体育课堂上不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学生多加关注,了解其心理变化,用德育教育浸润学生心灵,从思想上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排球传球训练时,一些学生因为技术不过关,总是无法将球顺利传给同学,导致传球速度缓慢,耽误课堂进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传球训练产生畏难情绪,从而拒绝参加这类训练。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要从学生心理出发,与学生谈心,了解其思想动态,利用德育课堂中的如何建立自信、如何与同学相处等知识解开学生心结,让学生迎难而上,找回自信,与同学融洽相处,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集体中感受向上的力量,为自己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增强德育在体育课堂中的有效作用
如果单纯采取说教进行德育教育,会让学生产生厌恶情绪,削弱教学效果,因此在体育课堂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来巩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例如,在进行跑步训练时,教师可以改变以往让学生绕着操场跑步的简单模式,采用接力竞赛跑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接力跑完相同的距离,用时最短的小组胜出。这样就会大大激发学生对跑步的兴趣,让其在团队合作中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其乐群精神,让德育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运动中感悟运动的力量、团队的力量,收获胜利的喜悦。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时刻注意引入德育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的价值,无论是对学生的发展,还是对教师的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德育教育会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而体育课堂正需要学生具有顽强的毅力,完成较大强度的体能训练。长期的体育课堂训练又会增强学生的耐受力和意志力,让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有效提升,从而更加热爱体育,其身心健康也得到有力促进。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因此,注重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杨建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体育师友,2019(02).
[2]徐娟.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理念的有关策略[J].好日子,2020(12).
[3]彭斌.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措施研究[J].速读(中旬),2019(09).
[4]赵书凤.新形势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探索[J].农家参谋,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