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钢城第二小学高级教师,获全国课题研究先进个人、湖北省优秀学科教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所执教的多节课例荣获全国优質课竞赛一等奖,所实施的生态、科技实践活动多次荣获全国案例评选一等奖,并参与了全国、湖北省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学科教材的编写。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课程实施中往往存在学生被动学习、课程资源受局限等问题。教师可通过尊重学重个性、积极转变角色、不断拓宽实践空间等方法,发挥课程激励、引导、支持的作用,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资源;课程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情况开展的一项实践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起初作为国家必修课程在3至6年级开展,到2017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自小学1至6年级全面实施,其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仍更多地停留在表面,还未真正贯彻落实到常态课程教学当中。针对于这一问题,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应直面课程实施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师的课程观,及时指导教学方法,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深入开展夯实基础。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
1.学生多为被动学习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和内容缺少正确认识,并严重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为了课堂可控、安全可控,仍较多地采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一味地简单采用注重知识内容的灌输和讲解方式,忽略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的状态。在这种“老旧灌输式”教学模式下,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大受打击,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效果也无法得到保障。此外,学生由于受以往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和家长以及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也习惯于采用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且大部分学生更加注重数学、语文和英语等“主科”的学习,忽视综合实践活动类的素质课程,更不会将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类课程的学习中,从而使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无法真正发挥其育人价值。
2.课程资源具有局限性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说,其自身的特点直接影响了其所包含的课内和课外资源的丰富性。不断挖掘和拓展课内外资源,将课内外活动资源做到有效融合,才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但就目前来看,很多教师和学校对于教育资源的开发缺少正确认识,导致课程的开展缺少趣味性和新颖性,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议
1.尊重学生的个性,使课程发挥激励作用
对于教育来说,其主要责任和目的体现在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正确面对现实,并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使每一位学生的天赋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和发挥。而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明确强调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和个人价值,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结合这一教学理念,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要让学生占据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参与活动课程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然而,通过了解多所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发现,很多学生往往在活动开始时参与兴趣和热情较高,但是时间一久,热情就会大大降低,并表现出诸多问题。如有的学生在活动进入深入开展阶段时应付式参与,有的学生因为活动难度的逐渐提高而中途放弃等,这些都最终导致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难以实现理想的预期目标。
为使学生能够较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加强对课程内容的设计,同时创新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激励形式。为此,学校对学生的兴趣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由此确定了“玩转你我的精彩”魔方主题实践活动。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及课程(三阶魔方),面向痴迷于魔方的学生开展进阶课程(异型魔方),学生课上研究、课下比拼,带动全体学生探究魔方的劲头不断高涨。学校还组织了涵盖多个层面的实践活动,如班级内的达标比赛,班级间的团体赛,单项魔方的冠军挑战赛,十余种魔方的全能王的角逐,以及魔方竞技年度总决赛等,实践难度不一,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参与,充分感受到了这一课程实践带来的快乐。
综上,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以及对活动课程的认知水平等各个方面,有针对性、目的性地精心设计活动课程的主题和内容。
2.积极转变教师角色,使课程发挥引导作用
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带领学生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从实践中学习方法,从学习中发现问题,以全新的角色融入课程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活动课程的质量和整体效果。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玩转静电”一课时,虽然已知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摩擦起电、同性相斥的知识,因此对运用这一现象来设计游戏的环节非常感兴趣。但教师因为担心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为没有知识传授的课程不是一节好课,从而还是进行了滔滔不绝的详细讲解。而待到讲完,课堂时间已所剩无几,学生匆匆动手,草草收场,使活动环节的内容只能作为家庭作业留到了课后。但是,综合实践活动不是科学课,其所强调的不是对知识的学习,而是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到的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果在课堂上无法保证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那么课后探究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再如,另一教师在教学“我要变干净”一课时,积极引导学生对如何将污水过滤变成清水这一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让学生阐述各自的方法,并研究过滤材料的作用及摆放顺序。虽然学生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在评价环节,教师却对学生的方案直接进行了评价,而不是让学生自己进行验证,没有给学生改进的机会。
又如,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是真?是假?”一课时,一开课就抛出了“不小心将生熟鸡蛋混在一起的,该如何辨别鸡蛋生熟情景”的问题,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有的提出以水中沉浮来判断,有的提出以电筒照射来判断,有的提出以摇晃感知来判断,还有的提出以旋转状态来判断,等等。这时教师并没有简单地评价学生的方法是否正确,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表达方法背后的理由,在学生基于各自的知识和经验做出“真”或“假”的判断后,再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在思考和验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激发,判断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通过以上三节课可以看出,不同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不一。一些教师深陷于“满堂灌”“不敢放”的教學中,而有些教师能够积极转变自身角色定位,看似以旁观者的角色将问题直接推给学生,实则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切实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3.不断拓宽实践时空,使课程发挥支持作用
课堂40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但课外实践的时空是无限的。教师要努力将课程延展到在校的每个课间,延伸到校外的每个家庭,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持续的实践研究。
例如,几年前,学校新设了生态种植实践课程,但由于农场的场地较小,无法容纳更多的学生,所以每逢上课,未能参加的学生只能隔着铁门眼巴巴的看着。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种植实践课程,学校在所有班级开展了“我是快乐小菜农”“我是开心小花匠”的种植实践,由学校购买种植材料,让学生能在校园里种植。每班分配了四套种植材料,每班分成四个大组,约十余位学生种一套。但不顺之事十有八九,种子播下去了,有的过了几天就发芽了,有的就像消逝的电波再也没有回音;有的种子虽然发了芽,却在本该茁壮生长的时候突然烂了根,全军覆没;有的几棵小苗最初长势甚好,但越长越慢,最后干脆停滞了;有的好不容易小心伺候着开了花,却始终不见果实挂枝……但正是这些在实践中发生的问题,促使学生们产生了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迫切需求。这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切实需求出发,抓住绝好的教学良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植物的生长特性,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并在课间将学到的方法进行实践。从此,校园涌现出许多小农夫、小花匠。周末和假期无法到校时,学生便在教师的支持下,在家中进行种植实践。自己用废旧塑料瓶制作容器,根据家庭环境和自己的喜好选择品种,用菜叶蛋壳等厨余垃圾堆肥,尝试制作简易自动浇水器等。学生们浸种催芽、搭架引蔓、打叉摘心,完整地体验了育苗、定植、生长、花期、挂果的生长过程,并通过观测记录、自然笔记和科学摄影等方式记录农作物的生长过程。
如此,从社团到班级,从班级到家庭,从课上到课间,从课间到课外,学生们通过充分、深入地开展种植实践,实现了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与落细。
三、总结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足之处,教师应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课程观,同时积极转变角色,改进教学方法,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深入开展夯实重要基础,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对知识应用的能力,发挥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育人价值。
(责任编辑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