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江萍
摘 要 革命文化题材单元教学改变了碎片式课时学习的方式,通过大目标、大任务、大情境等设计,让红色精神、语文核心知识在解决问题、任务实践的过程中“活”起来,形成结构化认知,发展高阶思维,实现创造性建构,在综合运用中实现素养发展。
关键词 统编语文教材 革命文化 主题单元 项目化学习
近年来,笔者带领区域内教师开展了一系列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研究,即学生以语文核心知识学习为中心,在真实情境中借助多种资源与方法,围绕驱动性问题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究,完成言语实践任务,形成对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迁移运用。近期,我们把目光转向了革命文化主题单元,尝试通过项目化学习,让核心思想、核心知识在解决问题、任务实践的过程中“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认知,发展高阶思维,实现创造性建构,实现素养发展。
一、梳理教材,联系实际,确立革命文化主题学习项目
2021年2月,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导中小学课程教材系统全面落实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凸显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纵观小学一至六年级统编语文教材,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有34篇,占全套教材的10.67%。低中年级相关课文呈散点式分布,四年级第六单元出现了整本书阅读《小英雄雨来》,到了高年段则以每册一个主题单元的形式出现,其中还安排了一些阅读链接、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讲述“红色故事”,歌颂“红色精神”,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教师有责任创造性地使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指导学生开展“革命文化主题”项目化学习,即阅读红色经典,了解红色历史,积淀红色记忆,理解红色精神;学习主题演讲,讲述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植根红色基因,提升核心素养。
二、提炼主题,联结知识,明确革命文化主题学习目标序列
深入解读各年级革命文化题材单元课文,仔细研究每个单元组合的编排意图,上下贯通、纵横联结,在差异中探寻同质,在普遍中比较差异,就会发现潜藏其中的序列目标。
1.聚焦大概念,要素进阶,搭建 “深度理解”学习梯
项目化学习应该以可迁移的学科大概念为基础,确定预期目标。联结高年段四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主要指向两个核心概念:“体会”——体会课文中的情感、人物的内心或品质;“理解”——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指亲身体验或设身处地深入了解和领会,属于心理层面的解读;理解,指理性的思考和解读,属于智力层面的建构。“查阅相关资料加深课文的理解”,是指理解课文与历史背景、作者生活、思想个性以及其他人物事件之间的联系,揭示含义与目的。深度理解,一般包括五要素:一是理性思考;二是深入探究;三是揭示含义,洞察本质;四是发现联系;五是迁移应用。
四个单元的语文要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找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现了“深度理解”能力培养的梯度提升。革命传统文化题材的课文,与学生生活、思想、情感有较大距离,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有必要通过了解背景、查找资料等阅读策略来帮助学生体会爱国之情,感悟英雄之品,奠定语言文字理解之根基。
通过读与写之间的共享通道,阅读策略又可以向表达策略迁移。如读革命先烈故事—讲述红色故事,通过外貌、神态、言行,体会人物内心品质—描写人物;感受战斗场面的壮烈—学写活动场面;理解演说稿—练习主题演讲,了解别人的心志—表达自己的心志,提升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能力。
2.提炼小主题,问题驱动,形成“红色精神”成长链
高年段四册教材中的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内容,都蕴含着革命精神,如果“一锅炖,反复吃”,可能不利于营养的消化和吸收。这就需要我们沉下心来深刻揣摩“为什么编者把这些课文做如此的组合安排”,细细咀嚼“每个单元是否蕴含独特价值指向”,为不同年级、不同单元提炼主题,区分目标,形成分阶段、系列化的革命文化体验活动链,亦即“红色精神”成长链。
最好的单元设计,是基于问题展开的。我们可以结合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设计真实的驱动性问题。一是构建单元思考情境,引发学生有意义的思考;二是激发开放性探究,不设标准的答案,挑战学生的创造性思考;三是指导学生向单元核心思想、核心知识方向深度思考、持续探究,使其更加连贯和紧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意义。
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导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精读内容有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回忆录《十六年前的回忆》,演说稿《为人民服务》,略读课文《金色的鱼钩》,阅读链接有现代诗《囚歌》、散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他们共同赞颂了“为人民幸福生活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启发新时代学生在生活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志愿。本单元以“志向与心愿”为主题,设置驱动性问题 “他們为什么而牺牲”,以《为人民服务》为切入口,带领学生完成“探究生命价值”的核心任务。
3.文道统一,前后贯通,实现“双元目标”共发展
学科项目化学习,既要凸显人文价值,更要坚守学科本质。在走进红色记忆,感悟红色精神的同时,也要生长言语智慧。一是,勾连单元双元目标,将读写活动融入单元整体活动中,同时实现“精神补钙”与“言语能力提升”。如设计“百折不挠长征路”“乘风破浪挑战营”等真实任务,让学生在体验红色精神、赓续精神血脉的同时,引入“人物素描”“写一次活动”“表达心愿”以及主题演讲、即兴发言等语言表达练习,自然提升活动记叙力、人物描写力、故事讲述力和主题演讲力等表达能力。再如根据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关注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体会人物品质”,设计了“我为英烈立碑塑像”的任务。带着“为老班长塑像”的任务阅读《金色的鱼钩》,学习“选择典型画面、描摹典型动作神态”等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然后,拓展阅读其他英烈故事,运用方法设计“英烈塑像”,并介绍“我的作品”。二是,将各年级单元主题前后贯通,形成序列,促进“精神链”与“能力梯”共同延伸发展,详见表1。
4.预期成果,逆向推导,设计项目化学习任务群
我们根据大目标序列,预期学习成果,以终为始,逆向设计各单元学习的表现性任务,让学生在“学与做”结合的具身学习中养成素养(见表2)。
三、整合资源,具身实践,创建革命文化主题学习情境
1.转换角色,走入故事情境
项目化学习,是实践育人、综合育人、合作育人的育人方式变革。每一个项目学习,就是一个成长故事。学生不仅由“故事阅读者”转化为“具身体验者”,更是走入成长故事情境,成为“故事的主角”。
2.查找资料,拓展内容情境
单元学习内容,应该呈现“聚核心广辐射”的格局,以课内精读为主,通过查找资料,辐射课外资源,开展自主阅读,深化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在学习课文之外,还需要查找资料、填补留白、互文参照,借助一些杰出代表的事迹深化理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突破模式,开放活动情境
项目化学习要改变碎片化知识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整合,打破以教材阅读为本的封闭模式,开放教学空间,打通单篇—多篇—整本书类阅读;开放活动板块,链接“跨学科学习与真实生活”,让言语实践服务现实生活。
第一板块:学习词语,整体感知。通过自主预习、合作交流、整体检测的方式,识记、理解、辨析本单元的字词;用思维导图或表格的形式,完成对单元课文主要内容的初步感知。
第二板块:精读语言,深入体会。要抓住人物细节描写,查找资料补充阅读,品析人物形象之美;咀嚼个性化的表达形式,品读语言表达之美,对人物形象和语言艺术形成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第三板块:类篇阅读,总结反思。围绕主题阅读课内外资料,开展类篇阅读,比较人物表现、品质以及表达方法,归纳“类品质”和“类表达”。
第四板块:情境拓展,迁移运用。学生必须经历更多拓展性任务,才能真正实现“心智转换”。如通过“我为英烈塑像”“我是红色故事讲解员”等实践,将先烈品质铭记在心,将为民服务的精神传扬四方。
四、深度学习,思维进阶,提升红色精神领悟能力
项目化教学要基于儿童立场,根据学情研判,创设有认知难度、有思维冲突的问题情境,提高深度理解、创新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心智发生根本性改变。
1.设计主问题,带动整体思维
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可以通过一个主问题 “聆听历史的声音——哪些雄壮的声音激励你成长”,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学生在提炼、比较、总结中,形成对“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的理解。
“聆听历史的声音”自主学习任务单
1.阅读本单元课文和其他英烈故事,用心聆听历史的声音。这些故事“壮”在何处?把你的体会简要地记录下来,并与伙伴们交流。
2.请选择你最难忘的一处,与同学合作,用绘画、音乐、诵读或表演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气壮山河”主题交流活动上与大家分享。
2.搭建小支架,拾级深度思维
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如何指导学生“透过文字”真正走进“毛主席悲痛的内心世界”?需要搭建思维支架,带领学生拾级而上,走向深度理解:(1)通过细节描写揣摩人物内心:“从按着紧锁的眉头,你体会到主席怎样的内心情感?”(2)抓行为与内心的反差走入人物内心:“虽然整整一天没有说一句话,虽然只是喃喃两声呼唤,但其实主席内心却藏着很多话……”(3)联系上下文猜想人物内心活动:“主席可能想到了哪些场景……”(4)抓住矛盾之处体会人物品质:“既然如此悲痛,主席为什么要强忍?既然如此深爱儿子,为什么还要送去战场?”
3.勾连中比较,导引高阶思维
理解,就是发现联系,迁移运用。比较阅读,是导引高阶思维的好方法。如:《军神》《清贫》二文中,为什么花很多笔墨写了“其他人物”的表现?《十六年的回忆》中的父亲、《金色鱼钩》中的老班长,他们的外貌描寫有什么作用?《少年中国说》第二自然段中列举的事物与“少年中国”之间,有什么联系?
4.引发大思辨,发展批判性思维
红色经典课文讲述的内容,往往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较大的时空距离,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省察,在思辨中达成“革命英雄”与“我”的心灵契合,形成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解释与评价,将红色基因真正植入心底。如:“狼牙山五壮士,为什么一定要跳崖?”壮举的背后是舍生取义,是民族大义,他们是在用生命去捍卫对民族的忠诚。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使中华儿女团结一心,通过艰苦卓绝的不屈斗争赶走日寇,取得了民族解放。
学生经历大单元项目化学习,在任务实践中具身学习,在逻辑递进中深度学习,在真实情境中建构语文知识,创造个性化的学习作品,同时也在积淀着红色精神、革命力量。
参考文献
[1] 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 格兰特·威金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