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希源
摘 要:学习困难指的是由于数学学习能力缺乏导致学生出现明显落后情况,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认知能力有待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解决策略
部分小学生在面对数学科目时存在明显无法跟上教师讲解进度、成绩远远落后于同班同学、倾向于依据题目表面文字来分类题型、过度强调解题的唯一性情况。此类学习困难学生若未得到有效干预或引导,极易发展为学习障碍,对数学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思维的锻炼极为不利。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切入点,研究了学习困难学生的解题策略培养。
一、学习困难的影响因素
(一)学习动机不足
学习动机往往是学生对数学科目主动投入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学习动机不足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吃力。不少学习困难学生在面对数学学习时学习兴趣持续时间短、学习状态不稳定,大多是由于家长及教师施加的外部压力形成动机,而非内在动机[1]。而长期以来学习无法跟上进度、落后于其他同学,将导致其学业成就感偏低,其积极性再次受到打击,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二)数学问题表征能力偏低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问题表征能力多体现在空间表象能力方面,对数学材料更倾向于理解具象化的题目,对于抽象的材料无法准确抓取关键信息。正常来说,在面对符合自己年龄阶段的数学问题时,能够在阅读
1~2遍后便将抽象的数学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征系统,对复杂的信息进行处理与编码,在脑海中提高储存能力、减少记忆负荷[2]。而学习困难学生则在此方面存在一定障碍,面对各种数学问题难以产生有效联系,也就是难以将数学问题的实质形成有效表征。
二、学习困难学生解决策略
(一)早期鉴别并及时干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思维无法发散并非突然出现,必然在初期有所显露。若能在早期发现预兆并采取补救措施,可有效提升其数学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需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问题类型的学困生情况,找出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尤其在中低年级阶段,应注意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所在。如在学习两位数的乘法时,一些学习困难学生虽说掌握了简单的乘法规则,但在两数相加时常出现进位方面的错误,此时其大脑中已经对错误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认知。针对这一问题,在一年级阶段接触加法时便应重点关注进位计算,让学生真正了解进位的概念以及应用环境,对后期学习可能存在的问题有所预防。
(二)强化思维能力培养
多数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数学思维方式上存在错误,过度依赖于教师讲解的固定解题标准,对知识点无法举一反三地应用,导致其在课堂上能够听懂例题讲解,但在做题时却无法独立完成。思维方式是干扰小学生解题的重要因素,学困生常处于表层认知层次,容易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教会学生如何将同一类型的题目进行有效归纳,打破思维定式。具体而言,可开展思维灵活训练,在出题时不可过度拘泥于定式思维,要强调解题思路和角度的转换,让学生自主尝试以多种形式解题。其次需开展思维整体训练,让小学生思维得以拓展,强调思维的全面性锻炼,转换思维范围及方向。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站在全局角度分析解题思路,并将书中的例题灵活变动,让思路从多元化出发,真正吃透题目,循序渐进地培养思维能力。
(三)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
考虑到小学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明显抵触甚至畏惧情绪,在日常教学中可尝试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出相应问题,让抽象化的数学题目融入具象化的生活场景中,调动其解题积极性。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时,可让学生想一想自己身边有哪些典型图形,例如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让学生尝试自己找出这些图形的特点,如边的数量、是否存在对等边。待学生知道如何计算四边形的周长后,让其思考现在有两个周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若将其拼成一个长宽比为2∶1的长方形,所得图形的周长会有什么变化,是否是两个正方形周长简单地相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动手拼拼看的方式,让其发现两个拼接的图形有一条边相融合,因此所得长方形的周长应在两个正方形周长之和基础上减去两条正方形的边长。通过动手结合动脑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直观了解知识点,在数形结合下提升理解程度。
小学是打好数学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但根据教学经验,部分学生数学不好直接影响了其学习动力以及自信心,为其后续学习埋下隐患。解题策略教学中需强调对学生的鼓励、引导以及数学思维的培养,循序渐进地提升学习动力与能力。
参考文献:
[1]魏雪峰,崔光佐.小学数学学习困难学生“一对一”认知诊断与干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2):75-81.
[2]魏雪峰,崔光佐,钟靓茹.小学数学学习困难学生解题策略认知模拟及启示[J].現代教育技术,2016,26(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