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引导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发展,以更激扬的斗志,投入促进自身发展和献身社会进步的学习活动中,在成长中以美的标准、规范要求自己,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具备基本的能力与品格,能追求自我进步和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审美;语文教育;实施措施
美育能促进人对美的感知能力,提高人的道德情操,促进思想发展。语文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文化引领和思想塑造的重要科目之一,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基本规律,学会和掌握使用语言,更重要的是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通过文本与先贤进行心灵对话,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陶冶审美情操,具备更高的审美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提升课堂导入铺垫学生审美基础
任何课堂的教学都需完美的课堂导入,因为这对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铺垫作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课堂导入具备引导学生认知阅读内容和促进学生美学教育的双重作用。语文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已有的教学手段,在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内容和阅读的文本内容引导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对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方向进行基本的铺垫和引导。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借助导入环节在介绍文本内容的同时让学生通过互联网的图片、音乐、动画以及文本等多种元素,让学生感受夏日的荷塘月色,让学生评判这样的画面美不美?通过想象讨论在这样的时节和这样的画面中人们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同时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到作者所使用的词“蓊蓊郁郁”“阴森森”等,让学生思考作者的眼中为什么“月光”是“淡淡的”?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作者描述夏日荷塘的美景,也能体验出当时作者在这美好的景色中并不舒畅的心情,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各类资源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在“四·一二事件”之后对现实的不满与悲愤,感受到作者作为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对当时境况下民族和民众的思考,这些认识都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和审美能力发展的重要素材。
二、深挖审美元素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课本中作品的审美价值,对文本所展示的审美元素进行细化和深入挖掘,让学生充分认识阅读文本中的审美元素并感受其中的审美价值,对学生审美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语文课本上的文本内容具备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全面挖掘并引导学生积极体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听听,秋的声音》时,教师引导学生仔细理解和体会“刷刷”“蠷蠷”等词语因其形象生动而表现出的语言美,“一排排大雁”“一阵”“叮咛”“一阵阵秋分”体验修辞之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听听”“秋的声音”,并在朗读之后让学生介绍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秋天的声音,从而更清晰地感受作者所使用的语言之美,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作者在描述秋天之时所展现出的內心感受和情感态度,在作者运用语言之美感受秋天画面意境之美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思想之美。
三、拓展审美角度加强学生审美体验
语言的使用力求简洁地传达信息、思想和情感,语言的使用,追求简洁,但语言所描述的内容和语言所展现的美是复杂的、多重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拓展文本材料阅读时的审美角度,让学生多角度加强自身的审美体验。除了进行朗读阅读等传统的审美认知方式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影片、展示画面、播放音乐或者原文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多角度增强审美体验,促进学生审美的发展。
总之,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思想的反映,人类的思想认识和美学取向都可以通过语言的形式展现和描述。在语文课本上的作品都是具备高度审美价值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审美过程便是对语言的掌握和学习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珍.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美育策略[J].教师教育学报,2021,8(4):101-108.
[2]魏国鸿.中学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J].学周刊,2021(24):85-86.
作者简介:张祥(1989—),男,汉族,甘肃定西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和班主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