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开展幼儿生活劳动教育

2021-07-25 04:34张磊
教育界·上旬 2021年6期
关键词:活教育劳动教育幼儿教育

张磊

【摘要】要想培养幼儿的劳动观念,教师不能仅靠口头说教,还要借鉴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从放手让幼儿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出发,注意挖掘多元劳动资源,给予幼儿一显身手的机会,让幼儿走进“田园”亲身体验,并保持劳动的常态。只有在“做中学”,幼儿才会热爱劳动。

【关键词】幼儿教育;“活教育”理论;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使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1]。在幼儿教育中,教师也应积极开展生活劳动教育,让幼儿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然而,不少教师和家长过于关注幼儿智力发展,忽略了幼儿劳动技能的提高,导致劳动教育形同虚设,这对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产生了不利影响。陈鹤琴“活教育”理论认为:“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和技能,不仅是生活使其然,而且与幼儿体力、智力、道德和美感的发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借鉴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引导幼儿参与劳动活动,使其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一、放手,鼓励幼儿自主尝试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认为要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凡是幼儿自己能做的,就要让他们自己做。因此,教师要相信幼儿的能力,适当放手并给予他们自主尝试的机会[2]。教师若能在区域活动、角色扮演等游戲中将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融入其中,鼓励他们由易到难地自主开展活动,就能逐步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同时,教师要积极联系幼儿家长,让他们从包办代替到放手让幼儿自理,改变育儿观点,配合幼儿园更好地开展生活劳动教育。

在“瞧我多能干”这个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并讨论有哪些事情应该自己做,其中有哪些生活技能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还未掌握。幼儿分别总结出自己穿衣服、系鞋带、拉拉链、扣扣子等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后,教师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组织他们开展挑战活动。首先是挑战自我的活动,教师将幼儿按照对穿衣服、系鞋带等不同技能的掌握程度分组,幼儿没有掌握哪一项技能,就鼓励他们加入相关的小组中。其次是引导幼儿进行自主练习。教师在旁边进行个别辅导,引导幼儿体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快乐。当幼儿完成了一项任务后,教师就在任务卡上盖章,这样幼儿就得到一颗小星星,最后看看哪个幼儿能够通关完成所有的任务。最后是组织幼儿进行“一对一”对抗赛。以“系鞋带”主题对抗赛为例,教师鼓励幼儿自主报名参加挑战“系鞋带高手”,如挑战成功,双方就能互换排名,最后看看哪个幼儿系鞋带的速度最快,完成效率最高。在分层次的活动中,幼儿逐步掌握了基本的自理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教师要尊重并满足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需求,指导并鼓励他们自理、自立。所以,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设计难度不一的自主劳动活动,从而促使他们逐步掌握各种劳动技能,为最终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3]。

二、多元,挖掘各种教育资源

不少幼儿园虽然开设了生活劳动教育,但是其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往往是简单的说教或讲故事。陈鹤琴“活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程固定、教材呆板的“死教育”模式,“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在设计生活教育课程时,教师要考虑到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化,要组织幼儿参与多样活动,将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内容都融入其中,这样的教学才更有效。

例如,教师引导幼儿参加“美食哪里来”的主题活动,将角色扮演、手工活动等融入其中,挖掘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引导幼儿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首先引导幼儿思考食物从哪里来,幼儿从农民种植蔬菜、养殖牲畜出发,发现食物被农贸市场的采购员采购,由货运司机送到市场,再由厨师购买进行烹调,然后端上餐桌,成为美食。然后,教师组织幼儿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厨师、农民、司机等,引导他们思考从事该职业的人主要做什么工作,他们如何加工食物。同时,教师将手工活动等融入角色扮演游戏中,如给扮演厨师的幼儿提供橡皮泥等各种材料,引导他们将其想象成食材并且加工成食物。接着,教师引导幼儿结合自己参与的活动思考:“要品尝美食,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需要多少人付出劳动呢?”最后,教师鼓励幼儿寻找生活中的劳动者,使其发现他们身上的可贵品质。比如,有幼儿发现自己的妈妈每天都购买蔬菜,为自己烹调各种美食,妈妈是值得尊重的劳动者。这样的教育活动综合利用了各种资源,使幼儿感受到了劳动的光荣。

在生活劳动教育中,教师若能从体验和实践入手,引导幼儿参与到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就能让他们将各种劳动技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生活中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务实,让幼儿体验劳动的乐趣

不少幼儿园的生活劳动教育停留在口头教育上,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无法使幼儿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快乐。陈鹤琴“活教育”理论提出了从不觉到自觉、从被动到自动、从自我到互助、从知到行,从形式到精神、从“空口说教”到“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在幼儿生活劳动教育中,教师要基于这些原则进行课程设计,专注务实,引导幼儿自觉、自动、互助参与到劳动中,使其既能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又能体会到劳动的乐趣。

教师要避免空喊“劳动最光荣”这样的口号,可以引导幼儿参与到“我的种植园”等主题活动中,带领幼儿走入种植区,尝试种植蔬菜、花草,合理安排每位幼儿的劳动任务,确保每位幼儿都能参与到劳动活动中。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他们撰写种植日记,记录植物的生长状况。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体会到了和劳动有关的喜怒哀乐,当看到蔬菜逐渐发芽、长大时,他们感到欢乐;当看到有破坏植物的行为时,他们感到愤怒;当看到植物出现疾病、生长不尽如人意时,他们感到悲哀;在经历了炎热的阳光照射后,幼儿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由此可见,在劳动活动中,幼儿体会到的情感是多元化的,这些情感整合在一起,能促使他们体会到劳动的快乐。教师要注意让每一位幼儿都树立劳动意识,不能因为某些幼儿不会做、做不好,就放任不管,要鼓励幼儿大胆地进行尝试,从不会除草、施肥到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劳动技能,这样幼儿能感受到自己的变化,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不轻易向困难低头。

在幼儿生活劳动教育中,教师要避免说空话、套话,避免采取形式主义的活动方式,而是应引导幼儿真正参与到各种劳动活动中,让其体验劳动的酸甜苦辣。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幼儿只有在劳动中才能掌握劳动技能,加深对劳动的认知。

四、常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不少幼儿在幼儿园中能参与到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中,但在家中没有养成勤于劳动的好习惯。陈鹤琴“活教育”理论认为,要避免将学校和社会、自然隔离开来。所以,教师要积极联系幼儿家长,让幼儿在家中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形成劳动常态,这样才能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教师应积极联系幼儿家长,了解幼儿在家中是否也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将劳动项目分成个人生活所需的劳动、力所能及的日常家务劳动、挑战自我的劳动这几大类,分别记录幼儿每类劳动的完成情况。同时,教师要引导家长认识到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重要性,让家长监督幼儿完成相关劳动任务。首先,家长要让幼儿自主完成穿衣服、叠被子等和个人自理能力有关的劳动;其次,要引导幼儿自主参与倒垃圾、擦桌子等日常家务劳动中;最后,每周让幼儿尝试挑战一次自我,参与难度更高的劳动,如在妈妈做饭的时候帮助打蛋、和面,陪伴爸爸去超市购物,帮助寻找相关物品等。此外,在幼儿园中,教师也要构建常态化劳动模式,如让幼儿参加每周一次的卫生清理活动,参与幼儿园厨房择菜活动等。在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幼儿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日本学者仓桥物三认为,幼儿园要立足幼儿的生活,让幼儿的生活如同流水般连续流动起来,这和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联系幼儿家长,给幼儿提供更多自主实践的机会,让勤于劳动变成生活常态,进而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要想促使幼儿真正提升劳动意识,教师就要避免劳动教育形式化的问题,改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轻视态度;要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找到教育薄弱环节;基于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引导幼儿“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使其在丰富多彩的劳动中获得直接劳动经验。久而久之,幼儿就能形成劳动意识,热爱劳动。

【参考文献】

王浪.幼儿劳动教育实施策略[J].教育观察,2019,8(38):60-62.

张丽萍.浅析家庭教育中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J].基础教育论坛,2019(22):63-64.

梁宇翔.基于勞动教育的幼儿习惯培养策略[J].辽宁教育,2019(24):62-64.

猜你喜欢
活教育劳动教育幼儿教育
“活教育”思想在幼儿审美教育中的渗透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论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幼儿园自主游戏中的“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