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萍
【摘要】要想根植经典,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教师需要在教法创新方面做出更多探索,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诵读、鉴赏、演绎、应用经典,这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教法运用,也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教材经典文本内容进行整合处理,给予学生学习实践更多启示和调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根植经典;学科素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经典的文本内容,这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素材来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有深入的把握,引导学生诵读经典、鉴赏经典、演绎经典、应用经典,在语感培养、思维历练、感知渗透、读写塑造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达成学科教学目标[1]。
一、诵读经典,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材中的经典文本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特别是其经典的语言,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视觉的冲击。教师利用经典文本展开诵读指导,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体验中形成学习感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小学生语感基础还不够丰厚,教师以经典文本为训练材料,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内化语感,符合学生学科素养形成规律的要求。语感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素养指标,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够为学生学科综合能力发展提供丰富动力[2]。
在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文本时,教师需要做出示范诵读,或者利用多媒体播放诵读音频材料,给学生提供模仿学习的机会。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诵读方法,因此,教师需要做出针对性指导,在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进行提示,让学生逐渐找到诵读的感觉。例如,五年级语文下册《刷子李》是冯骥才先生《俗世奇人》中的名篇。在指导诵读时,教师要从抑扬顿挫的技巧把握方面做出提示,让学生围绕一个“奇”字做文章,展示人物的独特个性。为让学生掌握诵读方法,教师可先做示范诵读,并要求学生做点评,从优点、缺点两个方面展开评价。在评价阶段,学生会大胆发言,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从而加深对诵读的认知。在学生进行诵读训练时,教师应对诵读方法和技巧做出具体要求,使学生顺利进入诵读环节,并在不断体验中提升语感。《刷子李》是一篇写人的散文,从人物个性到语言表达,从动作描写到细节展示,都紧紧围绕人物个性特点展开。教师为学生提供诵读方法和技巧,不仅让学生有了学习参照,对其语感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鉴赏经典,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语言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展开具体引导,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方向,让学生在经典鉴赏中建立语言认知体系。语言鉴赏是对阅读文段进行深入分析,是对语言运用规律进行针对性解读,能够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小学生面对语言鉴赏任务时,常常会表现出无助感,不知从何处下手。因此,教师在具体指导时,需要从方法角度切入,让学生自然建立方法体系,并在不断体验感知中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鑒赏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语言匮乏的特点进行相应指导,让学生在独立语言鉴赏思考中形成感性认知[3]。《猴王出世》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由于对孙悟空形象较为熟悉,学生自然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鉴赏时,可先让学生找出经典的描写片段,然后给予方法指导,让学生摆脱唯修辞不能鉴赏的思维束缚,从典词、句式、色彩、主旨、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以促进其语用能力的发展。比如,文中有这样一段:“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教师可为学生做鉴赏引导:这段话没有什么明显的修辞手法运用,但动词很丰富,其句式也有特点,如果从这些方面做鉴赏,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很快就有了鉴赏的选择,有的学生从动词运用角度进行思考,认为这些动词的使用将石猴的个性突显了出来;还有的学生从句式角度进行鉴赏,认为这些句子短小精悍,节奏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教师为学生设计鉴赏任务,并在鉴赏角度选择上做出指导,能给学生带来启迪。从学生具体表现能够发现,如果教师的鉴赏指导比较到位,学生的鉴赏思维就会顺利启动,从而获得不错的调度效果。小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有很多不足,教师应有意识地加以弥补,给学生创设更多思维切入点,以便启迪学生,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三、演绎经典,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小学生对课堂演绎活动有特殊兴趣,教师对此要有充分的把握,要切准学生学习心理展开教学设计,从而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感知和体验。如果有可能,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本剧创编和演绎的任务,让学生在演绎实践中形成感知能力。课堂演绎需要学生参与课本剧的创编活动,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景阳冈》是根据《水浒传》相关内容改编的,其经典性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先要求学生进行梳理性阅读,基本理顺文本情节,再对主要人物的描写做深度分析。之后,教师为学生设计合作演绎的任务: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个人诵读文本,一个人负责造型演绎,看哪一个组合配合更为默契。教师对具体演绎要求进行解读,对演绎过程进行规划,让学生先做彩排训练。学生逐渐进入文本情节,在演绎训练中不断做出调整,课堂学习气氛被激活。与此同时,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对学生表演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并向学生传授一些演绎的技巧和方法,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在课堂演绎环节,学生的表现都很优秀。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互评活动,促使学生快速构建认知体系。
教师推出课本剧演绎活动,虽然没有太多人物对白,但“诵读+造型”的表现形式给学生带来了更多心灵触动。小学生对演绎活动有特殊敏感性,教师设计特别的演绎方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此外,教师深入课堂中进行具体指导,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契机,培养了学生的感知能力。
四、应用经典,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面对经典文本,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反复诵读、重点鉴赏、适时演绎,还要让学生展开读写结合训练,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内化经典,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读后感、读书笔记、主题征文、即兴演讲、课本剧创编、读书反思、仿写续写等,都属于经典读写训练形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做出匹配性设计,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训练的机会。经典文本是重要学习范本,教师要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展开创新设计和组织,为学生提供历练的机会,以有效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读写结合是文本阅读最常见的训练形式,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读写操作机会,能够让学生有内化经典的感知和体验。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教师先利用媒体播放“草船借箭”的动画视频片段,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更直观的感知和体验,然后为学生设置了读写任务:诸葛亮是一个传奇人物,据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一个神级人物。在阅读这篇课文之后,你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有了哪些全新的认知呢?不妨写一篇读后感,重点介绍一下诸葛亮这个人物,对其性格特点展开深度剖析。学生听说要写读后感,开始产生畏难情绪,教师看出学生的心理后,给学生做出一些针对性引导:读后感是一种阅读分析,需要先“读”后“感”,深入阅读文本内容,对人物行为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这時,人物形象就比较清楚了。你对这个人物持什么态度,这是比较关键的因素。在写作读后感时,要提出自己鲜明的观点,围绕这个观点展开阐述,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读后感。
学生对读后感训练形式不是很熟悉,教师从阅读和感受两个方面做出引导,让学生对读后感有清晰认知,确保读后感写作的顺利进行。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经典后写读后感,这对内化经典有重要帮助,也能让学生在读写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诸多内容,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经典文本展开教学设计,为学生创造诵读、鉴赏、演绎、应用经典的机会,并为学生快速提升学科能力创造良好条件。生字词学习、语句鉴赏、诵读文本、演绎课本剧、读写结合等,都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教师有针对性地做出整合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体验的机会,能够顺利启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李文艳.融入经典诵读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语文天地,2018(11):35-37.
张志强.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探究[J].语文通讯,2019(06):91-93.
夏梅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的实践探索[J].名师在线,2020(03):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