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善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使其能够熟练运用文字表达所思所想,以及实现沟通交流的目的。从根本上讲,语文教育就是语用教育,立足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语用教学策略,以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悟与运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为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而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语文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反应能力及思考问题的能力。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教师应将语文课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时,教师还应不断提升个人教学技能,更新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优秀教学策略,充分调动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带领学生领略文字之美,感受中华汉字的魅力,为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1]。
一、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注重口头运用练习,夯实口语表达基础
四到六年级学生年龄通常在十到十二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所识汉字有限,口语表达能力欠佳。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口头运用练习。低年龄段学生往往在日常口语表达中出现词不达意和逻辑混乱的问题,同时日常口语表达的不准确也会影响写作水平的提升。从根本上说,提高学生口语表达水平是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因此,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焦点放在口语运用练习上,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的口语练习,让学生能够用词准确,逻辑清晰地描述事件,表达自我的主观感受,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有积极作用。
(一)强化识字教学,指导学生随文识字
识字是阅读及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工具,对于基础薄弱学生的教学,教师应以识字为主,带领学生随文识字。随文识字是从文入手,学生面对的生字都不是孤立的,都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在随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切记不能采用灌输式教学法,从特定的语境中脱离,囫囵吞枣式给学生灌输知识。俗话说,“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学生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应理解汉字的内涵、意义、用途及词性,只有真正了解汉字,看到汉字能迅速在脑海中形成某种特定的印象,才能为接下来的语文学习——词语学习、阅读学习、写作练习夯实基础。同样,在随文识字教学中,教师还要加深学生对字形结构、拼音知识的掌握,让学生更好地在一定的语境下识读汉字。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时,教师首先可带领学生朗读课文,使其了解文章大意,理解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背景及人物形象,赞扬司马光临危不惧、重情重义的优秀品质;其次讲解生词、新字及多音字,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汉字,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规范语言表达
教师通常要求学生多运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想法,至于如何运用文字、如何表达却无从教起。笔者常常发现部分学生存在语言冗杂、词不达意、作文内容令人费解、不知所云的情况。为了解决学生语言表达不当等问题,教师应监督学生在日常练习中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力求语言简短精练,直观传递个人信息,使沟通畅通、有效。作为语文课堂的引导者,教师应规范使用教学用语,客观审视自我口头表达能力,提升自我表达水平,不仅要做到表达准确、规范,还要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另一方面,教师在与学生课堂互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及时纠正学生语言不规范、不得体的表述。在口语表达练习前期,教师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表述,那么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很难改变其不规范的口语运用习惯[2]。
(三)借助复述,实现有条理的表达
复述是指学生将听过或看过的事件,逻辑清楚、主次分明地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出来的过程。在复述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己组织语言且进行独立思考,厘清事件的脉络和人物,对口头表达语言进行再规范。具体来说,复述的主要步骤如下:理解记忆故事大概—提取故事主要信息—自我内化处理—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最终呈现。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刚开始复述时,容易重复故事中的字句,不能内化处理成自我惯用的语言进行清晰、流畅的表达。
还以《司马光》一课为例,教师需要逐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厘清故事情节,即司马光与众玩伴在庭院中嬉戏玩耍的故事背景——一位小朋友跌落缸中(起因)—司马光持石击缸(经过)—水流出,儿童被救(结果)。在了解事件发展过程后,学生可以根据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对事件进行快速记忆,然后将获得的已知信息在脑海中快速形成印象,并组织语言,力求表达规范、简约。
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注重将笔头语用与口头语用训练相结合
上文讲述的口头语用表达是为笔头语用训练打下基础。随着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渐提高,教师的教学重点也应该有所侧重。所谓笔头语用训练——随文练笔,是让学生在理解、掌握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本素材、不断落实语文要素的教学方法。
(一)注重写作能力与笔头语用训练,指导学生随文练笔
教师在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过程中,应紧密结合课堂内容,切勿剥离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说明文《琥珀》时,教师应在本单元学习结束后,带领学生进行说明文写作练习,趁热打铁,巩固学生对说明文题材的了解;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保证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此外,教师应对学生获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对写作练习逐渐产生兴趣,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应细心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在一次又一次的写作指导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应时刻明确写作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把写作练习看作语文课堂的一部分;緊扣课文主题单元开展写作练习,保证学生学习的连贯性与紧密性。但是写作练习不可耽误过多的教学时间,应在合理课堂时长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加强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教师就必须带领学生进行实战练习。基于此,教师应尽力构建语文交流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平等交流、互相沟通。笔者认为,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应与课本内容相结合[3]。
以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宇宙的另一边》为例,文章讲述了宇宙另一边的秘密。教师可让学生尽情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并说出自己对宇宙另一边的设想,还可以对未来进行展望,比如,人们的衣食住行可能发生哪些变化,未来人们可能研发出哪些新机器等。教师可将这些话题作为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主题,创设相应情境,为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提供多种途径。此外,教师应充分利用手头现有的教育资源,如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肢体动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口语交际的练习应不拘泥于线下练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生与千里之外的小伙伴实时交流已经不是难题。新时代的学生亦可在家长的带领下利用互联网,增加与他人口语交际的机会,在认识更多朋友的同时,了解不同地区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
学生语用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日常的积累与练习。教师不仅要从文章中提炼出合适的语言训练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用训练,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还要不断开辟语言交际的途径,教给学生运用、积累语言的方法,让学生乐于积累、乐于表达,从而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
(三)密切关注与学生的互动
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明确教学成果。如果教师忽略与学生的互动,语文课堂将变成教师的“一言堂”,这样基于核心素养的语用训练也就无从谈起。最好的师生关系是像朋友一样相处,最好的课堂一定是互动频繁、学生与教师思路相一致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密切关注学生对汉字、词语的接受程度,对一些生僻字、晦涩词组详加讲解,合理把握课堂时间,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日趋完善。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语用训练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口语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密切关注文章的谋篇布局、题材类型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与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曹明海.树立语文教育语用观[J].语文建设,2014(16):7-13.
李宇明,姜丽萍,王帅臣.语用观指导下的语文教育改革整体设计[J].语文建设,2014(16):13-18.
葉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J].阅读,2021(1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