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振
(东莞市黄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 东莞 523766)
“梨状肌综合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下肢神经性慢性损伤,指的是坐骨神经在梨状肌区域受到卡压引起的综合征,患侧臀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是主要表现。梨状肌综合征发病早期首选保守治疗,常用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法治疗、局部封闭治疗等,以缓解疼痛,改善下肢活动能力为主要目的[1]。对于部分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例,需采取手术治疗方案,将患者局部神经压迫进行有效解除后,可获得理想疗效,且一般预后良好[2]。梨状肌综合征属于周围神经卡压疾病,基本病因是臀部外伤出血、粘连等引起的坐骨神经在梨状肌处受压[3]。梨状肌综合征患者多数有臀部外伤史,如负重行走、臀部扭伤等,导致梨状肌损伤,出现局部水肿、痉挛,损伤反复出现并持续情况下,会引起梨状肌肥厚,形成对坐骨神经的压迫。既往研究中表明[4],对于梨状肌综合征的治疗首选保守治疗方案,常用药物治疗、局部封闭治疗、手法治疗以及物理治疗等,以对患者臀部及周围疼痛进行缓解为治疗目的,对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进行维持或改善。有研究指出[5],目前临床上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主要应用注射疗法,即联合应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进行局部注射,用于缓解疼痛,维持或改善患者活动能力。但是注射疗法的治疗周期比较长,且容易发生病情反复,难以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小针刀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神经性慢性损伤疾病的常用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费用少、创伤小等特点,就有较好的临床效果[6]。为此,本研究对梨状肌综合征临床治疗中应用小针刀的效果进行研究报道。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在东莞市黄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治疗的52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如表1所示。纳入标准:①患者梨状肌存在明显压痛,下肢放射性疼痛,梨状肌紧张试验结果:阳性;②患者年龄>20周岁;③病程12个月内;④患者对研究知情,自愿参加并配合,签署知情同意书;⑤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排除标准:①经过临床诊断后确诊为坐骨神经痛,或者股骨头坏死等病变;②凝血功能异常;③针刀治疗不耐受;④患有精神疾病;⑤正参加其他临床研究。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注射疗法,对说明介绍病情、注射疗法的操作及意义,征得患者同意。指导并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俯卧位),对选定的局部注射位置(梨状肌下缘体表投影处:髂后上棘、尾骨尖连线中点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中部、内侧1/3处)进行常规消毒。准备好注射器(10 mL)、阻滞针(9号10 cm)。使用注射器抽取0.9%生理盐水溶液6 mL,以及曲安奈德注射液1 mL,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 mL。将抽取的三种溶液转移到阻滞针,以与选定注射位置皮肤垂直的方向进针,迅速刺入皮下组织后,放缓进针速度,到达梨状肌。回抽时无血色液体,将药物缓慢注射,注射完成后将阻滞针缓慢拔出。阻滞针拔出后对针孔进行重力按压3 min,使用创可贴对针孔处进行外敷。每周进行1次治疗,治疗3次为1个疗程。
1.2.2 试验组:实施小针刀疗法,对患者通过视频、宣传册等方式介绍小针刀的具体操作、作用、原理、适用范围等,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小针刀疗法的了解与认识,增强治疗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准备1型3号针刀(乐灸牌)。找到患者坐骨神经与梨状肌下孔出口部位,做好标记作为治疗点位。对标记位置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小针刀操作医生按诊疗规范要求佩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等,手术手拇指与食指持拿针刀,另一手使用消毒纱布将刀体夹住。在标记位置沿着患者下肢纵轴将针体垂直于皮肤下刀,迅速插入患者皮下组织层,缓慢深入,直至达到梨状肌下孔出口部位。患者感受麻木、有过电样感觉时提示针刀到达治疗位置。沿着进刀方向回退针刀2 cm,倾斜10°~20°角度后将针刀朝向内侧或外侧刺入,感受到针刀发生坚韧感,提示针刀达到坐骨神经在梨状肌下孔的卡压点。应用提插手法进行针刀进针,范围0.5 cm,感受到针刀出现松动感后将其缓慢拔出。拔出针刀后立即对刀口进行重力按压3 min,并对刀口使用创可贴外敷。每周对患者进行1次治疗,连续治疗3次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复发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其中临床治疗有效率判定标准:①痊愈:患者臀部及下肢放射性疼痛消失,梨状肌无按压痛,活动不受限;②显效:疼痛症状基本消失,患者长距离行走可感受轻微疼痛不适;③有效:疼痛症状缓解,行走轻微受限;④无效:疼痛没有明显变化。疼痛程度: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分别使用疼痛自觉模拟评分(VAS)评定疼痛程度,计分0~10分,分数越高疼痛感越强烈。复发情况:对患者进行随访半年,统计患者出现复发的情况,计算复发率,复发率=复发例数/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中获取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形式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试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76.92%,差异显著(P<0.05)。详细见表2所示。
表2 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VAS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同时试验组VAS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细见表3所示。
表3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比较()
2.3 两组复发率比较。对患者随访6个月,试验组未出现复发病例,复发率0.00%,对照组复发1例,复发率3.85%,统计学分析χ2=1.019,P=0.312>0.05,无统计学意义。
梨状肌综合征临床发病率很高,是引起人体臀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的常见慢性损伤病因,对患者行走能力、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梨状肌综合征的发病主要是因为梨状肌对坐骨神经形成了卡压,髋关节过度内旋或者外旋等对梨状肌造成拉伤是主要诱因[7]。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一般首选保守治疗,主要采取局部注射疗法,通过注射非甾体抗炎止痛药物对疼痛症状进行缓解,维持或者改善患者行动能力。同时,注射疗法可以对受损的坐骨神经起作用,对神经压迫进行解除,改善血液循环,对痛觉传导形成阻断,从而起到治疗效果。但是注射疗法的中远期疗效不够理想,患者发生复发的概率高,且疗程久,花销大,对患者的生活有较大影响[8]。为了更好地缓解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疾病疼痛,改善生活能力,经常会使用到手法治疗,例如按压法、按摩法、弹拨法等,需要选准手法治疗部位,并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完成。热疗、电疗、超声波冲击疗法等物理治疗方案在对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疾病症状缓解中也有很好的应用效果,但是对于医疗条件要求比较高。对于诊断明确,并且经过一段时间规范化的保守治疗无效病例,可进行手术探查,对患者肌肉变异、疤痕粘连等情况进行检查,同时通过手法方案对神经的卡压进行接触,缓解疾病症状。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梨状肌综合征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由于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比较大,容易引起患者术后伤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问题,对患者术后康复造成影响。同时手术的治疗效果与患者病程时间有关联,并且术后可能出现复发情况,部分患者需接受二次手术,将瘢痕粘连解除,松解神经,患者需承受二次伤害,且治疗费用高。为此,在对梨状肌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实际病情、病程以及身体状况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在保证良好的临床疗效基础上,给予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案,以此获得患者认可与满意。
目前,临床上针对梨状肌综合征的治疗,可以通过西医的局部封闭疗法,药物方案、物理疗法等实现达标治疗,也可以通过应用中医手法、针刺、中草药外敷等方式,获得理想疗效。但显示情况是,无论是西医保守疗法、还是中医方案,在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上都有应用限制,并且疗程长、效果有限,且有较高的复发概率。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更加有效、可靠、经济的治疗方案,在梨状肌综合征临床治疗中进行广泛推广,提高综合疗效,减少复发。近年来,临床上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开始推广小针刀治疗方案,其优势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操作简单、疗程短、康复快、费用低[9]。阙方绪[10]研究中采用针刀疗法对梨状肌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取得理想的疗效,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周煜达研究中表明[11],在对梨状肌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采用针刀与肌肉能量技术治疗方案,对于患者疼痛程度减轻有促进作用,同时可以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整体治疗有效率明显提升,复发率低。段海萍[12]研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针刀联合封闭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取得理想疗效,患者疾病症状得到有效缓解,疼痛减轻,活动受限减少,并且患者接受治疗后复发概率低,提示说明小针刀与封闭治疗方案在梨状肌综合征的治疗中应用具有很好的作用,治疗价值高。
分析原因:梨状肌综合征的基本病因是对坐骨神经的卡压,局部组织张力大,肌肉挛缩。小针刀疗法通过将针刀刺入梨状肌对坐骨神经形成卡压的部位,可以将卡压进行迅速地解除,同时对局部组织的张力进行有效缓解,松解发生挛缩的肌肉组织,从而起到缓解疼痛作用。另外,小针刀疗法对于梨状肌的紧张状态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促进梨状肌局部微循环,对人体免疫修复通路形成激活,释放更多的镇痛物质,起到良好的镇痛作用。小针刀治疗可以有效消除局部炎症,改善局部应力平衡状态,预防复发。小针刀的应用通过松解、刺激局部损伤的软组织,将软组织的粘连与痉挛剥离,并对局部组织血液淋巴循环进行改善,使得局部组织肿胀、充血更快消退,发生损伤的软组织也可以更好、更快恢复正常应力环境中,对病症完成解除[13]。需要注意的是,小针刀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也有一定风险,且疗效会根据患者病情、病程、身体状况等不同而改变,梨状肌解剖位置、误诊、手术操作以及患者心理状态,是影响小针刀临床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需要在治疗前将其考虑完整,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估,明确小针刀的治疗目的、作用、原理、风险等,以此保证治疗效果与安全性[14]。
本研究中,试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减轻情况好于对照组,说明小针刀在梨状肌综合征的治疗中应用效果好于注射疗法,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恢复行动能力。两组治疗后随访6个月复发率比较无显著差异,说明小针刀与注射疗法的中远期疗效均比较好。
综上所述,小针刀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