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芹英
(江苏省阜宁县罗桥镇卫生院,江苏 盐城 2244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仅发病率高,病程长,易反复,且死亡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研究表明[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综合治疗外加强护理力度,不仅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且能有效缓解患者心理负面情绪,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特收集我院收治的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延续性护理临床应用价值。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阜宁县罗桥镇卫生院收治的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均为25例。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42~81岁,平均(61.5±5.7)岁;病程1~5年,平均(3.0±0.4)年;文化程度:7例高中以下学历,9例大专,9例大专以上学历。观察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40~83岁;平均(61.5±5.2)岁,病程1~4年,平均(2.5±0.6)年;文化程度:6例高中以下学历,10例大专,9例大专以上学历;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肺功能检查均与15版《实用内科学》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相符;②病情稳定,临床资料齐全;③均了解本研究内容且自愿参与,并签订知情协议。排除标准:①心脏病、肝肾疾病、肺结核、肺炎及其他严重脏器疾病;②近期手术史;③抗血小板、抗凝用药者;④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⑤精神疾病、不具备独立沟通能力及不配合患者。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根据患者症状给予止咳化痰、抗感染等对症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患者常规饮食指导、健康教育。观察组加强延续性护理服务,护理内容如下:①组建延续性护理小组。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及临床医生组建专门的延续性护理小组,所有小组成员必须参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知识培训,加强护理小组成员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知识了解,养成延续性护理意识,以便在护理中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和护理知识宣教;②资料收集。详细了解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疾病情况等临床资料,完善患者档案;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带领患者尽快熟悉病房环境,多和患者家属沟通、交流,拉近与患者之间关系;③呼吸训练。指导患者掌握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及其他呼吸康复运动;缩唇呼吸时使腹部内陷,胸部保持前倾,做吹口哨动作,将呼气时间延长,使呼气、吸气时间保持在1∶2,每次训练时间保持在20 min左右,每天4~6次;腹式呼吸时将手放在腹部和胸部上,逐渐将腹肌放松,使用鼻子吸气,上抬双手进行呼吸;④心理护理。采取一对一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尽量采取简单易懂的词汇和患者进行沟通,耐心回答患者问题,详细为患者介绍专业疾病知识,消除患者烦躁、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帮助患者建立疾病治疗信心,保持健康的心态;⑤营养指导。对患者身体指导进行评估,根据患者评估结果、疾病情况,为患者合理制定饮食计划,尽量让患者多摄入维生素、营养丰富食物,如水果、蔬菜,减少油腻、辛辣食物摄入量,确保机体营养均衡,提高机体免疫力、抵抗力;⑥出院随访管理。通过电话、微信及其他网络联系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病情、用药情况、生活、饮食及心理状态,每周随访1次,提醒患者注意遵循医嘱用药,养成良好的运动、饮食、用药习惯,根据天气变化注意衣物增减,定期回院复诊;⑦家庭护理。详细为患者介绍家庭氧疗知识,告知患者氧疗优势、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进行家庭氧疗;家庭氧疗尽量选择鼻导管吸氧,每分钟吸氧浓度控制在1.0~2.0 L,每日吸氧时间控制在10~15 h,吸氧时间尽量安排在需大量耗氧运动前或夜间,吸氧过程中家属需注意密切监测患者是否存在发绀、精神状态、呼吸、脉搏是否正常,严格遵循医嘱进行吸氧,切勿随意更改药物用量及使用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①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血气指标,包括PaO2、PaCO2、FEV1、PEF(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第1 s用力呼气量、最大用力呼气峰流量);②采取健康调查量表(SF-36)[3]对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包括食欲、精神状态、睡眠状态、健康感觉、躯体感觉5个项目,每个项目满分均为100分,患者得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③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4]对患者焦虑状态进行评分,<50分患者情绪正常,50~60分患者可能存在轻度焦虑,61~70分患者存在中度焦虑,>70分患者存在重度焦虑;采取抑郁自评量表(SDS)[5]对患者抑郁状态进行评分,<53分患者情绪正常,53~62分患者可能存在轻度抑郁,63~72分患者存在中度抑郁,>73分患者存在重度抑郁。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血气指标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PaO2、PaCO2、FEV1及PEF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患者PaO2、FEV1及PEF指标对比,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高,PaCO2指标对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肺功能、血气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肺功能、血气指标对比()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食欲、精神状态、睡眠状态、健康感觉、躯体感觉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患者食欲、精神状态、睡眠状态、健康感觉、躯体感觉评分对比,观察组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分)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SAS、SD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患者SAS、SDS评分对比,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对比(,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高发呼吸科疾病,患者多因自身体质、生活饮食习惯、环境因素诱发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小气道疾病导致渐进式气流受限、气道阻塞,出现咳嗽、气喘、呼吸衰竭等临床症状,进而累及肺部及多个脏器,进而引起全身不良效应,病情严重者甚至可能残疾、死亡[6]。据相关资料统计[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率在全球死亡原因中居于第4位,冬春季节为该疾病发病高峰期,由于患者群体多集中与老年群体,在疾病认知方面相对薄弱,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加之,受病情影响,患者长时间用药,经济压力较大,生活质量下降,难以融入社会生活,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病情恢复,另外,部分患者在出院时病情虽处于稳定期,但出院后脱离规范化护理,未遵循医嘱,导致治疗效果下降,增加患者再入院率和死亡率[8]。
延续性护理是一种新型康复护理服务,该护理方法对传统护理进行改进,将患者作为护理中心,转变被动服务观念,主动为患者提供专业护理指导[9]。成立专门的护理小组,同时,加强小组成员慢阻肺相关疾病知识培训,以便向患者进行慢阻肺疾病知识宣教;在患者住院期间详细了解患者资料,完善患者档案,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不同护理计划;一对一沟通,掌握患者心理状态,及时对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借助微信、电话及其他网络平台将护理延续到院外,提高医院与家庭护理的连续性、协作性;积极为患者解疑答惑,督促患者院外养成良好的健康管理观念和生活方式,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合理用药,规范锻炼,加强呼吸肌训练,避免病情恶化,降低疾病复发率,从而促进肺功能尽快康复[10]。本研究观察发现观察组实施延续性护理后,患者肺功能、血气指标(PaO2、PaCO2、FEV1、PEF)改善效果明显比对照组优,且食欲、精神状态、睡眠状态、健康感觉、躯体感觉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进一步提示,延续性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护理中优势显著高于常规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改善、病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开展延续性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有助于促进患者肺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