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雯
(扬州友好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0)
脑血管意外,即脑卒中,是脑血管突然发生阻塞或破裂导致的脑组织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急性脑组织损伤性疾病,可分为缺血性及出血性脑血管病。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并且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据报道,首次卒中发病后约有39%的患者在1年内会出现肢体肌肉痉挛[1]。肌肉痉挛会引起疼痛、挛缩、关节活动受限及畸形等,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其功能恢复。临床治疗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常用方法有口服抗痉挛药物治疗、肉毒素注射治疗、康复训练治疗等,但抗痉挛药物副作用较大,肉毒素注射则价格较为昂贵,康复训练治疗则需较长时间见效。基于此,本课题采取体外冲击波联合艾灸和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以求得到更好的疗效,详细内容阐述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1~12月于扬州友好医院治疗的46例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n=23)和研究组(n=23)。对照组有男13例,女10例;年龄41~71岁,平均(60.33±7.35)岁;病程2~11个月,平均(6.88±2.10)个月;脑梗死12例,脑出血11例;左侧偏瘫14例,右侧偏瘫9例。研究组有男12例,女11例;年龄43~70岁,平均(60.71±6.82)岁;病程3~10个月,平均(6.52±2.31)个月;脑梗死13例,脑出血10例;左侧偏瘫13例,右侧偏瘫10例。两组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2],经头颅CT和MRI确诊,且为首次发病;②年龄18~80岁,生命体征平稳;③偏瘫侧上肢屈肌痉挛模式,MAS分级Ⅱ级及以上,偏瘫侧上肢肌力≥Ⅱ级;④认知功能正常。排除标准:①曾接受抗痉挛药物及手术等治疗;②并发严重内科疾病者;③安装有心脏起搏器者;④局部皮肤感染及破溃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包括:良肢位摆放、患肢按摩牵伸、关节活动训练等,连续训练4周。
1.2.2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体外冲击波联合艾灸治疗,具体如下:①体外冲击波治疗: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患侧上肢呈外展中立位,标记肱二头肌位置并用酒精棉球擦拭,然后涂抹耦合剂,使用体外冲击波治疗仪(生产厂家:安阳市翔宇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型号:XY-K-Shockmaster-500)进行治疗,选择直径15 mm的R15治疗探头,将其紧贴肌腹,冲击波压强选择0.2~0.3 MPa,频率为6 Hz~8 Hz,一次治疗冲击次数为1500~2000次。冲击治疗结束后予以局部冰敷10 min。每周1次,连续治疗4周;②艾灸治疗:准备灸筒,点燃艾柱并套入灸筒,将艾柱置于应灸穴位上,艾灸选穴主要包括肩髁、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穴,点燃艾柱顶端,等燃至感发烫时,即取下另换一艾柱,继续点燃,每次灸3~5壮,每日1次,一周5次,连续治疗4周。
1.3 评定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的Ashworth量表(MAS)分级、Fugl-Meyer(FMA)评分以及肱二头肌积分肌电值和协同收缩率。
1.3.1 Ashworth量表(MAS)分级:共0-4级,分级越高则痉挛程度越严重。0级为肌张力正常;4级为僵直,肌张力增加程度最严重的,呈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1.3.2 上肢Fugl-Meyer(FMA)评分:共33个项目,满分66分,包括手指运动、协调运动能力与速度、腕稳定性、上肢反射活动、屈肌/伸肌协同运动、分离运动等,评分越低说明运动障碍越严重。
1.3.3 积分肌电值和协同收缩率:采用SEMG-8表面肌电采集系统测试患肢肘伸展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m,iEMG),协同收缩率=[肱二头肌iEMG/(肱二头肌iEMG+肱三头肌iEMG)]×100%。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4.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
2.1 Ashworth量表(MAS)分级。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肱二头肌MA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M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肱二头肌MAS评分比较()
表1 两组肱二头肌MAS评分比较()
2.2 上肢 Fugl-Meyer(FMA)评分.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上肢FMA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FMA评分较治疗前提高,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上肢FMA评分比较()
表2 两组上肢FMA评分比较()
2.3 积分肌电值和协同收缩率.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的iEMG和协同收缩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肱二头肌iEMG、协同收缩率均下降,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积分肌电值和协同收缩率比较(,%)
表3 两组积分肌电值和协同收缩率比较(,%)
肌肉痉挛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肌肉长期痉挛会导致肌肉僵硬及慢性纤维化,对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及预后造成严重影响[3]。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状态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数认为其产生原因与脊髓及脊髓通路有关,是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损伤致下行传导降低,中枢抑制降低导致牵张反射增强,从而引起肌肉痉挛[4-5]。目前临床缓解肌肉痉挛最主要、最重要的治疗方式首选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良肢位摆放、痉挛肌肉的静态牵伸、关节活动度训练[6]。为进一步促进肌肉痉挛症状的恢复与改善,本文在康复训练基础上予以体外冲击波联合艾灸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MAS分级、FMA评分以及积分肌电值和协同收缩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艾灸具有散结止痛、温通经络之功效,其温可将热力由穴区皮肤渗入肌肉深层,加速血液循环,从而有效缓解肌肉的痉挛疼痛。体外冲击波治疗通过将冲击波能量输入到人体,在通过不同介质交界面产生机械效应、压电效应、空化效应等一系列物理及生物效应,从而松解软组织,达到缓解肌肉痉挛的治疗目的。
综上所述,在康复训练中使用体外冲击波联合艾灸治疗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立刻缓解肌肉痉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