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滨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此时正值初夏,容易滋生蚊虫、传染疾病,因此端午节的很多习俗都与驱虫防病有关,比如:挂菖蒲、熏艾叶、佩香囊,等等。
有一首民谚:“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手执菖蒲剑,蛇虫归地府。”就是描写端午的这些习俗,艾、菖蒲和大蒜被称为“端午三友”,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其中一种既可观赏又可入药的植物——菖蒲。
中国人很早就认识了菖蒲类的植物,《本草纲目》中就把菖蒲分为五种,其中最常见的是菖蒲(水菖蒲)和石菖蒲,古人以生长环境区分它们,“生于溪涧者水菖也,生水石之间者石菖”,从现代植物学上分类,菖蒲(水菖蒲)和石菖蒲是两种不同的种源。
菖蒲又称水菖蒲,生长于溪涧水泽中。古人端午节挂菖蒲用的就是水菖蒲。水菖蒲叶片挺拔呈剑状线形,中脉隆起犹如剑脊,形似宝剑,叶片长度可达一米以上,又称为“蒲剑”、“水剑”。端午时节悬挂菖蒲寓意辟邪的宝剑,可以斩毒虫、驱邪气。同时菖蒲的茎叶含有挥发油,散发出一种特殊香气,有驱赶蚊虫的作用,可见古人悬挂艾草、菖蒲等物,确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水菖蒲煎汤外洗可以治疗皮肤瘙痒,皮肤瘙痒在中医里属“痒风”范畴,治疗上当以疏风止痒、养血润燥为主。水菖蒲能除湿健脾、杀虫止痒。用水菖蒲200克(鲜品加倍),煎沸10分钟左右,滤取药液,熏洗或者涂擦患处,止痒效果不错。菖蒲(水菖蒲)的根茎也可以入药,药典收载为“藏菖蒲”是藏族的传统用药,有温胃、消炎止痛的功效。
石菖蒲多生在山涧水石空隙中或山沟流水砾石间,唐宋以来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甚至有“无菖蒲,不文人”之说,这里所说的菖蒲一般指石菖蒲。文人士大夫流行将石菖蒲移植到盆栽之中,菖蒲的植栽不需泥土,正好符合文人追求的高洁情怀,菖蒲不像普通的草一岁一枯荣,它可以历冬而不死,所谓“蒲寿千年”,特别适合和山石类的盆景搭配。古人把菖蒲与兰、菊、水仙并称“花草四雅”。历代文人写过很多赞美菖蒲的诗句,李白的《嵩山采菖蒲者》诗中写道:“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杜甫也写过“风断青蒲节,碧节吐寒蒲”的诗句。古人还把农历的四月十四日定为菖蒲的生日,可见他们对菖蒲的喜爱程度。
石菖蒲的根茎可以入药,属于开窍药,具有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开胃的作用。石菖蒲辛开苦燥温通,芳香走窜,不但有开窍醒神之功,还有化湿、豁痰、辟秽之效。擅治中风痰迷心窍、神志昏乱等症。石菖蒲属于比较常用的中药,不但可以内服,还可以用香气治病,不少香囊的组方中都有石菖蒲。古代文献中称菖蒲以“一寸九节者良”,故石菖蒲亦称为“九节菖蒲”。
而现代所用之九节菖蒲为毛茛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的根茎,是完全不同的植物,有一定毒性,不得与石菖蒲相混淆。
一些食疗方中也用到石菖蒲,如石菖蒲茶、石菖蒲酒、菖蒲粥,等等,但是石菖蒲药性偏温,辛香走窜,所以阴虚阳亢,汗多及滑精等人群药谨慎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古人对石菖蒲的偏爱,把菖蒲作为一种“仙食”,赋予它许多神奇的功效,我们应该把它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在医疗养生的时候还要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