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俊
[摘 要] 班级文化墙作为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核心是文化,功能核心是育人。目前,不少班级的文化墙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推进班级文化墙的建设,其核心是“共建”,具体包括:明确方向,共商设计理念;细化分工,共有建设过程;巧抓契机,共铸教育力量;线上线下,共创多样载体;更新保鲜,共思优化改进。
[关键词] 师生共建;文化墙;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而班级文化墙的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都能发出教育者的声音”。让教室里的每一面墙都具有教育的温度,促进学生的成长,已经成为许多班主任的共识。
一、班级文化墙的内涵
班级文化是在班集体建立之后,经过全体师生共同努力而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体现着全体成员的行为规范、共同信仰和价值追求。那么,作为班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墙,又具有怎样的内涵呢?
(一)依附于實体的墙而存在
就物质层面而言,班级里的墙是教室四面的内外可触可摸的墙壁。学校、班主任或学生在墙壁上配以图案文字修饰,以达到某种美化环境教育学生的目的,便形成了文化墙。因此,实体的墙壁是班级文化墙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二)依赖于文化的墙而灵动
就文化意义而言,“文化墙”不再只是简单的墙壁,而是班级常规管理中一种极其富有个性色彩的文化符号,其重点不在于“墙”,而在于“文化”二字,使其充满文化气息,彰显文化底蕴,显现教育功能。
让班级文化墙具有“文化”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将“文化”直接贴到墙上去。名人名言、道理故事、精美图片等,拓印成图板张贴,便可使教室四壁成为文化墙。第二,师生合作动态创造出“文化”。作为班主任,固然要能让教室的墙壁发出教育者的声音;但教育不能只有教育者的声音,更要有学生对于教育者的回应。因此,班级文化墙的建设,绝不只是素材的简单的“剪裁贴”,更应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合作,动态生成。
二、班级文化墙的功能
班级文化墙主要有两项功能:一是教化育人功能。国家层面的重大政策和核心思想,学校层面的特色理念和规章制度,班级层面的班风班训和个性管理等都会体现在班级的文化墙上。学生在长期的思想熏陶和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思想认识,规范了言行举止,提升了心灵境界。二是个性展示功能。作为班级的一块“文化宝地”,文化墙生动地体现着班级学生的多彩风貌。精巧的构思,那是学生的独特创造力;色彩的搭配,那是学生神奇的想象力;时鲜的素材,那是学生敏锐的洞察力;班级荣誉,那是学生团结的凝聚力……
三、班级文化墙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形式,忽略内容
班级文化墙的本质特征应是其育人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德育任务布置的紧迫性和部分班主任认识的肤浅性,再加上学生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往往导致班级文化墙的建设形式花哨,喧宾夺主;内容平淡,缺乏深度。只见斑斓的色彩,不见教育的思想;只见精巧的布置,不见逻辑的严谨。
(二)一味模仿,缺乏个性
既然班级文化墙的本质是育人性,而不同班级的学情又各有不同,因此班级文化墙的建设就更应该立足班情,彰显个性。但有的班级为了省时省力,经常打着学习借鉴的旗号全盘复制其他班级的创意;或是一成不变地沿用以前的文化墙布置方式。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会让班级文化墙建设缺乏个性。
(三)任务指派,轻视合作
班级文化墙的布置事关班级全体成员,理应坚持“文化共建,人人参与”的原则。然而,不少时候班级文化墙的布置任务,往往都是由几名学生固定地“承包”。其他学生甚至连班主任似乎都成了局外人。如果文化墙的布置只是几位学生的“一枝独秀”,而缺失了班级全员的有效参与,这样的文化墙很难引起其他学生的情感共鸣。
(四)关注评比,不懂利用
学校德育处的各种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是班级常规管理考核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从本质上讲是为了促进各班级文化建设质量的提升。这在客观上促使班主任会在文化墙的建设评比中,使出浑身解数去努力争取一个好的名次。然而,一旦评比结束,“文化墙”再也无人问津,班主任视而不见,学生熟视无睹。“文化墙”的渗透教育功能,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只沦为一种“装饰”。文化之墙,只见其“墙”,不见文化,白白浪费了师生精力和资源。
四、师生共建班级文化墙的路径
(一)明确方向,共商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的明确,是师生共建班级文化墙的第一步。因为知识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班主任和学生对于班级文化墙建设的理解与一些问题的看法,可能会不同甚至相反。这就需要双方进行有效沟通,既要民主平等,又要有所统一;既要体现教育方针,又要尊重学生意见。具体操作可以由班主任根据当前的教育方针和班级具体情况初步拟定,然后充分征求班委会乃至全班学生的意见,不断修改完善,以期获得普遍的认可。
(二)细化分工,共有建设过程
班级文化墙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诸多方面。班主任作为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也只能是指导,而不是领导。在班级文化墙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具体问题,比如素材谁负责搜集、版式谁负责设计、书写谁具体操作、耗材谁负责购买、时间怎么安排等问题,还需要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积极参与,明确分工,有效推进文化墙的共建工作。
(三)巧抓契机,共铸教育力量
在师生与生生共建班级文化墙的过程中,师生情谊与同伴情谊已经形成,学生的自我成长意识也已经萌发。在班级文化墙完工之后,如何进一步发挥文化墙的文化渗透和教育功能,形成良好班风,打造文化名片,塑造班级灵魂,成为全体师生所面对的首要问题。班主任要巧妙地抓住机会,适时地将班级文化墙的教育功能动态化,让静态的墙面文化灵动活化为一种“遇物则诲,相机而教”的媒介。
教室文化墙上已经张贴了关于爱国情怀的标语或名人故事,但这绝对不意味着学生对于“英雄”的内涵有了深刻的认识,爱国情怀已经根植于他们内心并能践行。因为,此时文化墙上的内容还只是一种静态地呈现。如果班主任在课堂上谈及“抗疫”英雄的时候,就可以将他们的言行举止与文化墙所展示的名人故事和爱国情怀巧妙地进行勾连,告知学生英雄精神与爱国情怀贵在一脉相承,从而让学生从中接受一次教育,收获一份感动,将教室文化墙的情感教育功能发挥到最大。
(四)线上线下,共创多样载体
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文化墙,更多指的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着的“墙”,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对于文化“墙”的理解以及其育人功能的发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5G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人们对于文化墙的理解不能只限于其物质形态。班主任所建立的班级微博、微信群、QQ群、电子信息等都可以成为一种虚拟的“文化墙”。这种“文化墙”视听效果逼真,呈现形式多样,素材更新及时,浏览访问便捷。只有“线上和线下的时空互联,才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墙”,才能有效地与教室内外的实体文化墙形成互补。因此,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跟学生共建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墙。
(五)更新保鲜,共思优化改进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指出:真正的文化是具有内在生命力的。班级文化更是如此。那么,班级文化墙的“文化”该如何保持其内在的生命力呢?就是定期去反思和總结之前得与失,不断更新创建的理念,保鲜所选用的时事素材,让学生在文化主题聚焦明确而又独特新颖的氛围中,去不断感受文化墙所散发出来的文化气息与潜移默化的育人力量。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涌现出许多让人们感动的人和事:运筹帷幄的专家院士、主动请愿的医护人员、驰援武汉的建设工人、风雨无阻的快递小哥、坚守岗位的村镇干部、闭门居家的普通百姓……这些人的做法是“爱国主义”最好的、最新的、最感人的诠释。如果把这些素材及时更新到班级的文化墙上,学生会更加感觉亲切,更加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班级文化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功能。
班级文化墙,来源于学生,也服务于学生。只有师生共建,才能将有限的班级墙体空间生发为无限的教育资源。通过班级文化墙的打造,将班级的文化建设做大、做强、做优,做特,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努力去完成好“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使命。
参考文献:
[1]懂瑶,徐青.基于共建理念的班级文化墙建设[J].江苏教育,2019(31).
[2]齐学红,黄正平.班主任专业基本功[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