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菊
[摘 要] 劳动可以立德,劳动可以启智,劳动可以育美,劳动可以健体,劳育是其他四育的枢纽。劳动是最好的德育,以劳育德胜过空洞的思想说教,劳动提供学生道德实践的机会,促使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实现德育内化。教师应当将德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通过劳育促进德育发展,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关键词] 劳动教育;德育;融合
“德智体美劳”并重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方针,德育排在五育之首,彰顯了德育的重要地位。人无德不立,道德是做人的根基,立德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是其他四育的先导。劳育虽排在五育之末,但并非是轻视劳动教育,也不是说劳动教育不重要。恰恰相反,劳育与其他四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五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当前,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风气依然严重,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只重视智育,毫无劳动教育观念。在家中,家长不让学生劳动;在学校,教师忽视劳动教育,整天把学生关在教室埋头读书。现在的学生与劳动越走越远,不仅劳动技能缺乏,而且思想严重滑坡,导致拈轻怕重,嫌脏怕累,鄙视劳动,铺张浪费。
马卡连柯认为:“劳动教育最大的益处在于人的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发展。”劳动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劳动知识,习得劳动技能,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端正他们的思想品德,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锤炼他们的毅力,磨炼他们的意志,丰盈他们的人生。其实,劳动是最好的德育,劳动教育是德育的有效抓手,以劳育德胜过空洞的思想说教,劳动提供学生道德实践的机会,促使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实现德育内化。我们应积极建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开辟劳动教育阵地,为德育搭建桥梁,将德育和劳育完美对接,通过劳育撬动德育发展,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以劳育德是德育的有效手段,依托劳动教育,实施德育浸润。现结合德育工作实践,谈谈如何架劳动桥梁,育大德之人。
一、在劳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的目的、价值、理想等观点,人生观影响着人的选择,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当今,部分小学生的人生观存在各种问题。有少数学生属于享乐自私型、不劳而获型,他们只懂享受,不愿吃苦,只会索取,不愿奉献,只会空想,缺少行动。
“积极向上,乐于奉献,勇于创造”,这才是正确的人生观,是每个小学生应有的模样。我们要教育学生“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能坐享其成,要靠自己的劳动去获取财富,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幸福生活。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劳动锻炼了学生身体,培养了学生技能,磨炼了学生意志,劳动让学生累并快乐着,让他们体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使他们更加懂得珍惜劳动的果实。笔者在每次接手一个新班级时,都会对学生进行劳动思想教育,要求他们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班级卫生人人负责,每人都有不同的劳动任务。给学生提供各种劳动机会,家务劳动、学校劳动、社会劳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使学生认清角色,知道自己不仅是学习者,还是劳动者,懂得“幸福是奋斗得来的”,从而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
二、在劳动中磨炼吃苦耐劳的品质
如今,许多学生如同温室里的幼苗,家长把学生当成掌上明珠,对他们呵护备至,从不让他们做家务,甚至还替学生穿衣服系鞋带。笔者就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他是一个二年级的男生,在跑步时鞋带掉了,笔者提醒他把鞋带系紧,他竟然说不会,还告诉笔者平时都是爸爸妈妈帮他系鞋带。小学生普遍不会劳动,没有劳动意识,基本的劳动技能都没有,更不要说吃苦耐劳的品质了。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到美丽的彩虹。吃苦耐劳的品质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是学生迈向成功的资本。吃苦耐劳品质需要在劳动中培养,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劳动机会,引领学生亲历劳动实践,体验劳动的艰辛,通过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挫折中磨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优良习惯。例如,笔者在重阳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给老人们送温暖,不仅给他们送上礼物,表演节目,还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擦窗户、除杂草、清垃圾,没想到平日的“大少爷”“小公主”,竟然一个个都不甘落后,做起事来相当卖力。此次实践活动意义非凡,不仅培养了学生尊老美德,而且提升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磨炼了他们的坚强意志。
三、在劳动中养成节约资源的意识
节约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如今,这一美德在小学生身上几乎找不到,他们毫无节约意识。究其原因,是他们的生活条件过于优越,是家长没有让他们挨过饿、吃过苦、受过难,“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已经成为当今家长的共同意识,他们把孩子当成掌中宝,不愿意让他们去吃苦,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在孩子身上花费毫不心疼,导致孩子的思想也受到同化,养成大方阔绰的气派,不懂珍惜,不会节约,用起东西大手大脚,不爱惜粮食、水等各种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倡导全社会行动起来,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承担起培养学生节约美德的重任。节约美德培养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要让学生亲身实践,在体验中感悟,我们可以借助劳动载体,在劳动中培养学生节约资源意识。例如,笔者在元宵节组织学生“做元宵”,让学生节约粮食,不要铺张浪费。在六一儿童节组织开展游艺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购买,在布置活动场地时,教育学生科学合理使用材料,节约成本。劳动给学生亲身体验感悟,让学生有了深刻的认识,懂得资源的有限,形成节约资源的意识。
四、在劳动中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一个班级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集体,团结友爱最为重要,只有凝心才能聚力,只有团结才能成为集体。同学之间若不互相团结,人人事不关己,各自特立独行,班级则像一盘散沙,难以聚成高塔。团结有力量,团结是美德。团结协作不仅是一种力量的源泉,而且是一种美德的标志。团结协作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关系,彰显了人合作互助的精神。如,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正是因为全国上下团结一致,相互帮助,共同抵抗疫情,才会取得抗疫的伟大胜利。现在的小学生多以个人为中心,团结协作意识薄弱,不搞团结,不愿合作,不乐于助人。团结协作的美德应从小培养,我们应在小学生的心中播撒这颗金种子,并给予阳光雨露,催生其萌芽,催长其茁壮。
劳动是美德的源泉,集体劳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开展集体劳动,或劳技教学,或社会劳动,在丰富的劳动活动中孕育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例如,在中秋节组织开展的“包饺子”活动中,笔者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让他们进行比赛,在相同时间内哪个组包的饺子数量多造型美。比赛激发了学生合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人人动手,亲密合作。再如,在敬老院的劳动中,笔者也让学生小组合作,相互比拼,较好地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精神。学生在付出辛勤汗水的集体性劳动过程中,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交往与沟通,深刻体验到团结协作的意义。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效推动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提高学生人生观念与价值取向,提升学生的人生品质。让我们利用劳动教育载体,有机渗透德育,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完善健康人格,培育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王晓燕.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政策演变、价值诉求与未来建构[J].中小学管理,2019(5).
[2]汪慧琴.核心素养培育下的小学生劳动教育之我见[J].求知导刊,2020(32).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