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师指令性语言的实践研究

2021-07-22 10:43段苏华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78期
关键词:实践研究小学生

段苏华

【摘要】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精神,以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教育强国为背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本文采用实践研究法,研究分析小学生执行指令性语言的行为结果,提炼出易于被小学生接受的教师指令性语言的特点,总结并设计出教师指令性语言的模板。使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发出指令性语言后,学生高效执行指令的同时,在行为上有据可依,标准上明确可查,情感上产生自我认同感,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的高效,并形成师生间的默契,使教育氛围正向积极。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功感和教师的教育幸福感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小学生;指令性语言;易接受;实践研究

教育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语言是引导的主要媒介,教师语言的艺术成为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引导中的指令性语言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行为和情感,浸染着学生接受教育教导的过程,从而影响教育效果的优劣。本文从教育实用性语言的角度出发,结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现象,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学生执行效果显著的教师指令性语言的特点,归纳总结出共性特点,形成指令性语言的模板,力求让教育教学更加高效,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成功,让教师在教育人生中享受到幸福。

一、教师指令性语言的现状分析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往往通过语言进行引导和组织。在教师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学生因为存在个体理解、反应差异等原因,对教师语言指引执行的结果往往各不相同。当班级学生们没有统一达到教师的要求,两级分化就出现了。究其原因,从教师指令性语言的角度进行分析,原因如下:

(一)语言随意

由于每个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式、个体性格等存在差异,所以,每个教师都用自己认为合适的语言方式组织教育教学,无规范统一的指令性语言,学生面对形色各异的指令,凭借自身理解执行,造成执行方式五花八门,执行结果参差不齐,使教育目标在班级化教学中无法达到高效和统一。

(二)对象不清

教师在发出指令性语言时没有明确哪些学生是需要遵从指令的执行人,如,“你们把卫生打扫好。”“你们”指谁?是全班?是教师当时面对的学生?还是值日生?学生不知道指令是向谁发出的,甚至缺失指令的具体执行人。指向对象的不明,学生就无法行动起来。

(三)标准模糊

教师的指令性语言缺乏参照的达成标准,如,“你们把卫生打扫好。”做到什么程度算好呢?教师的语言中没有说清楚,学生以自己认为的“好的标准”去执行,结果却与教师期待的结果存在差异。

(四)步骤缺失

教师的指令性语言中往往缺失可以引导学生具体执行的步骤,所以,学生对于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没有认知,各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结果差强人意。

(五)认同不易

在执行了教师的指令性语言后,学生对于自己的执行结果是否合格,自己无法作出合理的评判,因为教师的语言中没有说明。当教师无法及时对所有的学生一一进行点评的时候,学生就无法及时获得针对自己的肯定和认同,学生在执行教师指令性语言时会产生消极作用。

鉴于以上现象,如果能够在众多的教师指令性语言中找出易于被小学生接受,且高效的案例,找出这些案例的成功因素,并形成教师指令性语言的标准模板。那么,教师的组织教学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都会成效斐然。

二、教师指令性语言的概念

教师指令性语言,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个体或群体发出的,指引学生在行为、思想等方面做出相应行动,以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引导性语言。

易接受,是指学生在倾听到教师的指令性语言后乐于接受、积极执行,并在情感体验上产生认同感、自我成功感的心理倾向性。

三、教师指令性语言的包含要素

(一)教师指令性语言的行动者

教师指令性语言的行动者,即教师指令性语言的实际执行者,指教师在面向学生发出指令时,针对的学生个体或群体。学生通过倾听指令性语言,能够明确是什么人或哪些人需要作出回应。

在班主任的日常管理中,尤其是后疫情时期,班级里要保持开窗通风,确保室内外空气的流通。当教师进入班级发现门窗紧闭时,往往会提醒学生立刻开窗通风。教师如果这样说:“同学们,快把窗子打开通风。”学生们往往面面相觑,有时谁也不行动,让教师产生错觉:自己怎么叫不动学生,从而产生负面郁闷情绪;有时,好几个学生跑向窗边都去开窗,一堆人挤在一起,既影响效率又不安全。究其原因,教師的这一句指令性语言中没有明确告知由谁来执行开窗的动作,即:缺乏教师指令性语言的行动者。如果在指令性语言中直接点名最靠近窗子的学生姓名,或者点名班级中专门负责开窗的学生姓名,就不会出现上文中出现的场景。

(二)教师指令性语言的事件

教师指令性语言的事件,指教师在发出指令性语言时,明确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事情。例如,每当学生在进行阳光体育锻炼之前,为了展示班级良好的班风和学生的精神风貌,往往要求学生把运动校服的拉链拉起来,衣领整理平整。教师在指引学生衣着整洁时,发出的指令性语言,可以是:全体同学,请整理自己的着装。整理着装,就是教师指令性语言当中的事件。

(三)教师指令性语言的动作引导

教师指令性语言的动作引导,指教师在说出指令性语言时,包含可以引导学生具体操作执行的动作,让学生可依据明确的操作步骤、动作规范、肢体的位置来执行出正确的行为。

以“立正”为例,教师组织小学生排队,当教师发出“立正”的指令,对特别认真卖力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往往会挺胸收腹抬头,不仅下巴抬得高高的,后脑勺向后靠,甚至整个人的胸腔呈现弯弓一样的后弯状态。这样的立正一看就是态度认真却用力过猛,动作明显变形,身体的姿势非常紧绷僵硬,既不标准又不利于身姿训练。如果教师的指令性语言中具体说出了动作的要领:立正站好,脚跟并拢,脚尖打开,肩背挺直,掌贴裤缝,眼看前方。动作的具体细节有:站、并拢、打开、挺、贴、看,当一年级学生听到这样的教师指令性语言后,学生就能够跟随教师的指令性语言做出相应的动作。

猜你喜欢
实践研究小学生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导向”的税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