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区农民合作社人力资源继续教育开发研究

2021-07-22 14:15关雪梅林永馥张春立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密云理事长社员

关雪梅,林永馥,崔 坤,张春立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重要文章指出,要着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202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推进民富乡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北京市登记数量已达7 044家。密云区乘势而上,农民合作社由2008年的407家增至2019年的1 494家,实现销售收入112 851.91万元、盈余19 716.15万元,为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密云区农民合作社的入社成员总数、总收入、总盈余均列北京市各区首位。人力资源作为农民合作社最活跃的要素资源,在合作社发展壮大过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因此,应研究农民合作社人力资源开发现状,探索开发策略,通过持续开发培育,进一步发挥人力资源潜能,提高合作社经营绩效,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乡村振兴。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源理论

《辞海》将资源解释为财富的来源。在经济学上,资源是指为了创造物质财富而投入生产活动中的一切生产要素。在这些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被经济学家称为第一资源。1954年,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著作《管理实践》中引入了人力资源的概念,并认为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特殊资产”的资源。在现实中,对于人力资源诸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界定。总体来说,人力资源是指过去、现在,或者在未来一定时间能够为某个组织利用,并为该组织带来收益的人的总和,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1]。

(二)继续教育理论

1974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继续教育是学校教育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后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因素。继续教育的内容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历继续教育涉及函授、业余、脱产、网络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教育形式。非学历继续教育一般指各类培训,如以职业培训、岗位培训、技术技能培训为主的专业技能型培训,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为主的高层次培训等。

(三)成人学习理论

二、密云区农民合作社人力资源继续教育开发经验

北京市密云区高度重视农民合作社发展,专门成立了密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农合中心),为农民合作社经营发展保驾护航。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农合中心设立了人力培训部,专司合作社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开发。每年投入财政资金近50万元,创新开展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为农民合作社的良好运行提供人才支撑。

(一)创新思路,合作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2013年12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3〕 1号)精神,加大农民合作社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北京市农民合作社管理人员素质,经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在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教育考试院的支持下,在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设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与密云区农合中心开展合作办学,共同开启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代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合作社方向,专科)。这是专为农民合作社成员量身定制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也是全国首创,率先在密云区试点,由农合中心具体负责。密云区迈出了合作社人才精准学历培养提升的新步伐,开启了人才智库战略储备的新模式。

(二)精心服务,大幅提升学历层次

近年来,农合中心积极为社员提供自学考试报名、组织助学、实践考核等服务。自2014年启动农民合作社成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集体报名以来,先后帮助54人取得了大专学历证书。同时,农合中心还提供其它高校成人学历咨询、宣传服务,鼓励学员报考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密云区合作社成员的高等教育人数远高于普通农民,大专学历占比达37%以上,而据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对全市农民受教育程度的调查统计,北京市普通农民的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只有19%,农民合作社成员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高出普通农民18个百分点。

(三)立足实际,加强人才培养

为了提升合作社发展能力,密云农合中心始终高度关注合作社的人才培养,尤其是理事长的继续教育。研究表明,经济组织负责人对组织经营绩效具有决定作用。因此,农合中心每年根据经济发展态势和合作社的运行实际需要,举办以合作社理事长为主体的多层次业务骨干学习培训班。2017年以来,先后开展理事长、财务会计、销售人员、监事长等培训1 164人次,每次培训5天以上。同时,根据生产实际,与有关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及时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共开展蔬菜果树栽培、病虫害防治、越冬管理等技术培训近4 200人次,有效地提升了人员素质,促进了合作社良好运行和持续发展。

三、密云区农民合作社人力资源现状

(一)农民合作社基本情况

截至2019年底,密云区注册合作社1 494家,实际运行490家,拥有工作人员1 507人。合作社主要以蔬菜果品种植、养殖、民俗民宿、农产品产销为主,分别占总量的49.26%、25.63%、11.71%、10.58%。合作社总资产达154 370.52万元、合作社经营收入112 851.91万元、实现盈余19 716.15万元、盈余率17.6%、净资产收益率达19.95%,当年盈余全部按比例返还农户。登记入社61 677户,带动非合作社成员18 589户,入社率83.6%。农户入社成员比非入社成员增收20%以上。

(二)调查问卷设计

为了全面深入掌握第一手资料,实事求是把握合作社人力资源教育开发及其发挥作用情况,调研问卷设计了36个问题(其中单选题24个、多选题12个),涵盖合作社的继续教育、产品营销、经营绩效三个方面。对合作社理事长、中层管理者、一线工作人员通过问卷星、现场座谈、实地查看、电话访谈等多种线上线下方式进行调研。对正常运行的农民合作社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为359份。按照理事长、中层管理者、一线工作人员三个层次调研,各层次分别占33.15%、37.60%、29.25%。

(三)调研结果分析

1.学历情况

(1)学历分布现状。通过问卷及现场调研,合作社理事长学历略呈两级分化状态,高等学历主要集中于大专,占比为26.97%,本科占12.61%,小学以下学历占1.68%,在读研究生有3人;中层管理者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最多,高于理事长的39.58%达到40.74%,且没有小学以下的学历;一线工作人员大专以上学历占32%。以上三类社员均没有研究生学历,但有在读研究生的社员、理事长、中层管理者合计占1.7%。

我的第三个男朋友,叫罗思平。其实,我和他之间,也没有发生什么,但我依然坚称他是我男朋友。我喜欢将那些与我有过千丝万屡联系的男孩或者男人,统称为男朋友,无论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微妙抑或明朗。罗思平是我所在打工小食店的常客,三十岁左右,喜欢刁着烟,隔一阵子用食指轻轻地将燃过的烟灰弹去。他总是一脸的忧郁。

(2)学历需求类型。调研设置了全日制、自学考试、成人和网络高等教育四种类型,大专、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其中理事长最期待获得的学历为成人大专,占比50.38%,自学考试、网络教育也占有一定比重均为9.30%,有4.65%理事长选择研究生学历;中层管理者首选也是成人大专占39.10%,中层管理者选择成人本科的比率高于理事长13.23%;一线工作人员选择成人大专占46.15%、全日制大专占16.23%、网络高等教育占15.38%,研究生学历则无人问津。由此看出,合作社成员对成人大专学历依然是首选,但不同岗位的社员略有差异,对本科和研究生学历需求冷淡,这与学历供给、社员教育背景和实际需求有关。

(3)学历提升目的(多选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日新月异,要求社员不断更新知识、拓展视野、提升自我、挖掘潜能、增强竞争力。当前,社员提高学历的需求更加强烈。从调研了解,理事长、中层管理者及一线工作人员获取学历的理由均是为了提升技能,其次才是工作需求推动,也可以理解为社员提升学历源于内生动力,兼顾岗位要求,见表1。

表1 合作社社员获取学历的目的 %

2.培训情况

(1)已参加的培训(多选题)。理事长参加的培训,以合作社管理、种养技术、乡村旅游为主;中层管理者及一线工作人员参加的培训内容与理事长参加的培训内容基本相同,说明培训缺乏针对性。人力资源、电子商务等专业性培训供给较少。具体见表2。

表2 合作社成员参加培训情况 人/%

(2)培训时长。合作社社员参加的培训中5天居多,其次是6~10天。而多于15天的培训虽然较少,但在理事长、中层管理者、一线工作人员中都有存在,甚至20天以上的培训也占有一定比率。这主要源于社员参加了不同机构举办的培训班,如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科委、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或者参加同一个机构不同内容的培训班,具体见表3。

表3 合作社成员年均培训天数比例 %

(3)培训形式(多选题)。尽管当今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网络教育为培训带来了便利,但是传统的面授方式依然是所有社员的最爱,尤其中层管理者更喜欢这种方式。体验式、参与式的培训也比较受欢迎;中层管理者对网上授课也比较喜欢,理事长和一线工作人员对于田间地头式和混合式培训也有一定的需求,具体见表4。因此,组织者在策划培训时,要按照社员意愿综合采取适当的培训方式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表4 合作社成员培训形式需求比例 人/%

(4)培训内容需求。问卷调查显示,合作社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对培训内容需求呈一定程度的分化态势。理事长倾向于合作社管理、产品营销、品牌建设,分别占比为18.65%、14.97%、13.88%,对国家相关政策培训的需求占10.85%;中层管理者及一线工作人员除了对合作社管理有需求之外,前者还喜欢产品营销、现代农业技术、品牌建设,后者则看重乡村旅游,其次是现代农业技术(产品营销)。这种需要状况比较匹配社员的工作岗位,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由此也看出,培训需求与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

(5)培训满意度。89.7%以上的理事长、中层管理者及一线工作人员对已参加的培训表示满意,认为培训内容基本切合实际,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拓展个人视野,增加交流契机,提升个人素质能力。但也有少部分人员认为有的培训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有的缺乏针对性,有的缺乏时效性,多次重复培训与培训机会偏少并存,尤其一线工作人员获得学习机会更少。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培训费投入不足

调查显示,密云区农民合作社每年内部培训费用支出主要集中在5 000元以下,比例高达78%,其中32.87%的合作社没有开展内部培训。培训费超过10 000元的合作社仅占5.01%。究其原因,一是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更注重生产销售环节的投入,对人力资源开发不够重视,因而不愿意开展内部培训。二是社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合作社成员基本上都是本地农民,日常生产较忙,尤其在农忙时节无暇接受培训。三是有的农民合作社看重短期效益,忽视了长久发展,对培训产生的未来潜在收益不确定,就放弃了长期培训投入。四是合作社的经营能力较弱,盈利较少,导致教育培训投入受限。

(二)核心社员高学历偏少

核心社员包括理事长、监事长、财务、销售、宣传等工作人员。虽然与普通农民相比,合作社核心成员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人数较高,但基本以大专为主,本科较少,没有研究生学历,一线工作人员的本科学历仅占7%。一方面,高校供给的适合农民合作社的本科专业较少;另一方面,社员面临诸多学习障碍。调查表明,35.78%的合作社社员认为课程内容难度较大,自身基础差,考试难通过,这成为社员提升学历的主要障碍。22.86%的人认为培训时间与农忙冲突,工学矛盾无法解决。还有26.24%的社员认为成人学历教育收费较高,感觉压力较大。

(三)培训体系尚未形成

从调研结果看,密云区对农民合作社社员开展教育培训的机构以农合中心为主,占比高达49.26%,而高等学校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仅占4.72和3.90%。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高等学校应该是农民培训的主阵地,很明显,他们开展针对农民合作社成员的培训偏少。同时也说明,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民合作社成员的教育培训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应该为农民合作社提供更多教育培训机会,共同推进乡村农民合作社人才培养。从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密云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设计农民培训对象时,对农民合作社这一经济群体关注不够。近年来,北京各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着力提升农民培训质量和覆盖面,涵盖了农村实用人才、创业人才、职业经理人等,合作社理事长虽有涉及,但相对偏少。

(四)培育机制不科学

一是学历课程缺乏职业性。合作社成人学历教育课程架构仿照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课程内容理论性强,难度较大,没有结合成人教育特点探索独特的培养模式,对拥有实践经验的合作社成员不具吸引力,同时也影响了教育效果。二是师资队伍缺乏实战经验。授课老师主要由高等院校教师、政府相关人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师构成,企业管理者及乡土专家较少,尚未形成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三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内容与当下合作社需求存在一定差异,培训内容重复,课程设置大众化,缺少个性化、多元化,无效供给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4],不能满足合作社不同社员的实际学习需要。

五、农民合作社人力资源继续教育开发对策

(一)建立培育体系,构建继续教育平台

健全的培育体系是开展人力资源教育的根基,必须做好夯基垒台工作,推动人力资源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应充分发挥政府、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高等院校、社会组织等合力作用。作为北京市“三农”主管和统筹部门,农业农村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保障培训的组织协调和资金支持。在实际操作层面,整合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资源,加快构建教育培训网络。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是面向乡村经济组织和农民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体系优势,要淋漓尽致地发挥其应有作用。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领导和指导下,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正在健全由市区到镇村的四级培育体系。目前,各区已设立14个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分校、142所乡镇成人学校、93个村级教学点。但这与北京市7 000多个农民合作社相比,村级教学点还远远不足,要加快布局镇村两级教学网点,为农民合作社提供人力资源教育开发服务。

(二)完善专业设置,畅通学历晋升渠道

党的十九大提出“办好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始终承担着重要使命。学历教育是国民素质的基础,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应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学历继续教育专业和层次覆盖面,适应继续教育个性化、多样化、实用性的发展趋势。首先,要改革专业设置,针对农村需求,设立本科至研究生合作社方向的专业,提高专业供给度。其次,加强融合发展,将成人高等教育、网络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创新融合,为农民合作社成员提供更加开放灵活便利的学习方式。三是制定个性化方案。据吴兆明研究,50岁以下农民,年龄越大参加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意愿越强烈[5]。针对已具有大专学历,比较年轻的理事长,鼓励其参加成人相关专业本科、研究生的学习;对于工作比较繁忙的中层管理人员,鼓励其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高等教育,利用农闲时间提升学历层次。如密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134名社员报考了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开办的现代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合作社方向),截至2020年12月,已有54人取得大专毕业证书。

(三)发挥基地作用,引领产业提升

人力资源继续教育方式多种多样,对扎根农村的农民合作社来说,他们更需要获得生产、经营、管理、财务等方面的实战经验。他们期望通过培训或学习获得合作社运行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案,甚至与自身经营相近或相似的典型成功案例,用可复制、可效仿的经验帮助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农民教育实训基地正好可以发挥“桥头堡”和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合作社做大做强。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于2018年启动了农民实训基地评选活动,从全市运行良好的近千家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遴选了73家实训基地并挂牌使用。这些基地都是经营收益较好、具备学习条件、拥有专业培训师资的标杆经济实体。此前,基地主要作为各类农民培训的教学参观场所,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航标作用并未充分彰显。因此,依托现有实训基地,按照蔬菜种植、果品销售、水产养殖、民俗民宿、农机服务等分类,农民合作社分别对接同类基地开展跟踪学习,如门头沟区的北京益农缘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昌平区的鑫城缘品专业合作社、怀柔区的向往自由精品民宿、顺义区的天力农机合作社等各具特色,通过贴身取经加快自身提质增效。

(四)关注经营绩效,跟踪教育效果

经营能力是衡量农民合作社能否永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反映合作社经营能力的财务指标较多,通常使用的指标有总收入盈余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在开展合作社人力资源继续教育过程中,要高度关注年度经营绩效各项指标。虽然经营能力受控于多种因素,但是在其它制约要素恒定时,人力资源的教育开发表现出正向效果。课题组通过对近三年密云区农民合作社经营绩效调研分析,发现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会提升收入报酬率,大幅提升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而学历继续教育会增加个人收入。这充分体现了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对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开发有益于提升农民合作社的经营绩效。如果跟踪教育培训效果发现经营成果未有变化或下跌,应该分析原因,减少无效培训。应针对农民合作社发展需求和存在问题,对症下药,按需开方,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效果。

(五)优化培养策略,提升开发质量

人力资源继续教育开发非一蹴而就,需久久为功。在培养策略选择上,应内外结合,统筹兼顾。一方面,农民合作社应建立内部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加大内部资金投入。从每年盈余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继续教育经费,组织开展人员培训,或者为学历提升人员提供资金支持,保证工作人员继续教育常态化。另一方面,有关单位要科学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在对象选择上,按照理事长、中层管理者、一线工作人员三个层次分别设计培训方案,精选培训课程;在培养形式上,以农民合作社成员最喜欢的面授为主,辅以线上方式,充分利用融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内容设置上,结合生产经营和现实需求,要紧贴实际,靶向供给,开发规范化的动态课程更新体系,提升人力资源开发质量。此外,在政策、财政层面,政府要配套支持农民合作社人力资源继续教育。同时,政府要推动人才下乡,畅通各类人才下乡渠道,支持大学生、企业家进驻农民合作社,充实乡村农民合作社的人才队伍,为农民合作社提质增效提供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密云理事长社员
矮个子也精彩
大棚开直播 密云“新农活”
相建强理事长莅临好易康公司调研指导
人民公社女社员
密去360网络春晚 引近万名网友观看
“华南女院比我的生命更重要”——纪念陈钟英理事长
王华主任会见韩国知识文化财团理事长辛圣恩一行
Comparison of plasma microRNA-1 and cardiac troponin T in early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
同劳动 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