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丽,李艳芳,陈 新,王 超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0093)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与实践起步最早的是美国。20世纪初期,美国的心理学家们就开始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开始积极实践工作。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认知、心理疾病的理解、心理咨询的积极作用、自我认同和种族认同、迷信行为、社交焦虑、主观孤独感、依恋、自杀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研究工具和方法也比较丰富,研究实现定量化,量表也逐渐多样化,研究范式采用实证化方式[1]。最早开始在学校进行心理辅导实践的美国学者是戴维斯(Tene.B.Davis),其1907年就开始在美国的一些公立学校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目前,最受美国大学生欢迎的学者坎布斯认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备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够妥善处理周围关系;二是具有宽广的胸怀,善于接受不同的观点和事物;三是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
英国也是开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和实践较早的国家。由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英国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工厂,他们对大学培养的人才越来越重视,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职业具有积极作用。因此,逐步开始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和实践工作,形成了一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模式。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牛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同学互助训练计划,训练形式是让参与训练的学生能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因为个人困难带来的心理问题。具体的训练内容包括:帮助同学怎样成为一个优秀的聆听者,怎样更好地适应社会,如何应对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中遇到的问题等[3]。英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和实践工作有效地推动了英国工业化职业人才的培养。
日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借鉴美国的经验迅速发展起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经过深刻反思,为了在废墟上迅速恢复和崛起,展开了新教育运动,其中强调将学生心理指导作为重要问题来对待。1952—1953年,相继在京都大学、九州大学、东京大学举办了为期数月的学生福利保健指导研究集会, 邀请美国著名咨询心理学家进行理论辅导和咨询指导交流活动。1953年,日本第一个学生心理咨询室在东京大学诞生。其后,日本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不断普及, 心理咨询成为日本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日本大学生心理咨询内容主要从四方面展开: 一是学习发展方面;二是学生生活方面;三是具体心理问题方面;四是精神健康方面[4]。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和实践相对以上国家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以后,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在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作为独立的系统进行研究。恢复高考之后,特别是恢复和重新发展心理学专业以后,才开始研究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大学生在校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教育管理者逐渐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并不完全是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而应该是属于心理范畴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才逐渐被重视。曾有一段时间在大学里掀起了西方心理学热,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和实践模式[5]。如:按照学科背景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心理学模式、医学模式和社会学模式(爱心模式)等四种模式;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层次分为“分类辅导”模式、“三级预防”模式和“生态环境”模式。各大学都在实践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模式,如:北京大学构建了“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江西师范大学形成了“建设三级工作网络,抓住重点环节,建立干预机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每年都要对入学的新生开展新生心理状况普查,目的是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根据普查结果,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服务水平。虽然各院校使用的量表不同,有的是用国外引进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也有的是用完全本土化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但具体路径基本都是通过网上问卷测试的形式收集调查结果。表1为北京市某职业院校近三年《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普查统计数据。UPI是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的简称,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卫生、人格健康调查表,是我国高校应用最早也最为广泛的心理普查量表之一,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入学时作为心理健康调查而使用。该表有利于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早期发现,并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必要的治疗,同时起到心理卫生的宣传作用,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增强心理保健的意识。
表1 北京某职业院校近三年《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普查统计表
从表1数据看,该校近三年新生心理异常学生平均比例是8.58%,总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人数平均比例是7.49%,“想轻生”做肯定选择人数平均比例是3.33%。心理异常学生逐年增加,2018—2020年,心理异常学生比例从8.02%上升到9.84%,总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人数比例从7.11%上升到8.34%,“想轻生”做肯定选择人数比例为2.84%~3.99%。就2020年情况看,这三方面比例都较2019年有明显增加,尤其是“想轻生”做肯定选择人数比例增加较大。
1.对学习没有积极性
子程序上电初始化把程序全部复位,其作用在于使系统做好工作准备,降低程序死循环的可能性,增加系统可靠性[4-5]。
通过与任课教师及学生座谈,绝大多数心理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相当部分学生对学习完全没有兴趣。主要表现为: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做到认真听讲,更不愿意与教师互动;课堂小组活动不愿意参加讨论和操作;课后不能认真完成作业,有的同学甚至不能按时交作业。据统计,存在心理问题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门数较多,严重的学生有留级甚至连续留级的现象,还有的学生多次留级之后失去继续学习资格,只能退学。
2.人际关系紧张
从系部专职辅导员处了解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基本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紧张情况。首先表现在宿舍同学关系紧张,原因主要是生活小事上的沟通不畅、不理解和不包容。比如,大多数心理问题学生有睡眠障碍,与宿舍其他同学的睡眠规律会有很大差别,大家睡了他睡不着,大家起床了他需要继续睡觉。这样会互相干扰,如果不能相互理解和照顾,就很容易产生矛盾。再比如,宿舍同学之间的正常谈话常常会被心理问题学生误以为是在说自己坏话,甚至总认为别人在有意针对他,这样就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心理问题学生的人际关系紧张也会表现在与班级其他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上。由于大部分心理问题学生对各方面事情的积极性都不高,不愿参加小组学习和课余集体活动,团队意识不强,人际关系敏感、易激惹。这样会影响班级集体荣誉,如果不能及时介入指导,得到同学的理解,就很容易导致其与班级其他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
3.自我认知有偏差
部分心理问题学生自我认知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多数同学是自我否定型,主要表现为自卑。他们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甚至一无是处,于是把自己隐藏起来,尽量不与外界接触,经常独来独往。也有部分学生过高地估计自己,认为谁都不如自己,错误都在他人,不把同学和教师放在眼里,遇事固执己见,强词夺理,在自己的愿望不能实现或强制其承担自己的过错责任时,甚至会以生命来威胁别人。
4.不能综合计划自己的未来
由于存在心理问题,很多学生不能客观、正确地认知自己,不能与外界正常地接触与交流,因此大多数心理问题学生很难综合地计划自己的未来。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发现,心理问题学生大多数对自己的前途比较迷茫。也有因为原生家庭原因导致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主要目标是逃离原生家庭,但是没有更长远的、具体的、明确的规划。
5.身体出现疾病
心理问题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一般情况下,心理问题学生由于心情不好,睡眠和食欲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睡眠不规律或睡眠不足就会导致食欲不振,甚至出现肠胃问题,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学生不但精神不振,身体也会消瘦,免疫力下降。个别较为严重的学生甚至会出现精神恍惚、心脏不适或肢体行动障碍等情况。
医学界认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临床上并不是特别的明确,其受心理、生物、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心理疾病可能与遗传密切相关,比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疾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而且通过对学生及家族中近亲属的调查发现,患有上述疾病的患者,其家族中也有类似的患者出现。某职业院校重点关注的心理问题学生中,就有个别学生存在近亲属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情况。
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与家庭环境有关系。心理问题学生中,有很大比例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或者被寄养(多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孩子,这些孩子会认为父母对他们关心不够,或长期不在一起生活而导致生活理念、思维方式或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因此相处不和谐,长期有矛盾会导致孩子心理问题。也有父母关系不和睦、家长脾气暴躁、家暴行为和对孩子关心不够等情况,这些也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伤害。可以肯定,以上家庭因素均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是伤害。这些因素长期影响着孩子,如不能及时有效地疏解或解决,就会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6]。
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都不是短期内形成的,有的在初中或高中就有所表现,只是当时还处在潜伏阶段。学生们在初高中阶段正赶上青春期,可能会有一些冲动或不理智行为,如打架、情绪、情感问题,有的会因此被教师或同学排挤和不公正对待。如果教师或学校对这些行为处理不好,就会对学生心理造成伤害。尤其是校园霸凌现象,如果被霸凌方不能得到及时保护和心理疏导,很可能对其造成永久性伤害,这样的案例较多。另外,中国应试教育的压力,经常的成绩排名会对学习成绩不好且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有些成绩好的学生,也会因为长期绷紧的神经或偶尔成绩不理想被家长斥责给其造成不良影响,如果时间久了不能得到有效指导或缓解就会形成心理问题,有的到高职阶段就会逐渐显现出来。
社会心理因素在心理问题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突发性或者持续存在的各种生活事件,给个体带来心理压力,特别是早年的负性生活经历和严重的创伤经历等,对于孩子的心理均会造成严重影响。在其成人以后,处理相应的问题时,就会出现负面的想法。比如家庭重男轻女、贫困、受到不良侵害,这些都会造成学生的自卑心理,易自我否定。这些方面的认知会导致情绪障碍,最终出现心理问题,所以社会心理因素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上了高职之后,学生们会考虑未来的工作和生活规划。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人力资源需求不断提高,求职者的工作岗位选择、薪酬收入和生活状态都存在不确定性。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如果不能从思想上和心理上接纳专业培养目标,端正学习态度,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经常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摇摆,甚至坚持不切实际、无法实现的目标,就会产生压力,进而形成心理问题。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有一定数量的专职心理辅导咨询教师,主要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等工作。但是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及职能尚需完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和专业化水平尚需充实和提高,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机制尚需健全。
首先,要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要求:“各高校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补充,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000配备,每校至少配备2名。”目前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专职教师数量一般都能够达标。但在心理异常学生较多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艰巨,心理健康教师力量明显不足,影响心理健康服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因此,聘请校内外兼职心理咨询师补充到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设置足够的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的同时,由辅导员、班主任组成一支心理健康教育辅助队伍。每个班级要设置一名心理健康委员。这样,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师生合作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在关注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干预;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和宿舍长随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尤其是重点关注班级心理异常学生情况,在心理健康教师指导下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营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有效发挥学校、系部、班级、宿舍四级预警体系作用。
其次,要完善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职能。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要对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内的教师和学生开展常规化培训,推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规范化、专业化;要面向全校开展心理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做好测前辅导,以便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真实情况;要深入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对心理异常等级高、特别是有自杀倾向的学生要重点关注,防范风险;要建立与专业医院的联系,确保重症学生就医期间的必要沟通合作。
最后,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机制。通过多年学生管理和工作实践经验总结出,学生心理问题服务必须建立“以校为主、家校联合、重在辅导、依靠医院”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机制。高职院校学生基本是住校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学习和生活,学生管理必须以学校为主,心理问题学生更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投入专门人力,通过专业方法实施全方位管理。同时,由于亲情和情感因素,必须发挥家校联合的力量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对于心理问题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要客观、准确地做好等级划分,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工作。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必须重点关注,在加强辅导的同时,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相关规定,对确诊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必须依靠专业医院的治疗,学校和医院相互配合,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通过开展心理专家讲座、团体辅导、发放宣传资料、开学第一课等活动,引导学生客观、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问题。降低学生的思想负担,使他们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正确地理解心理问题也属于健康问题,而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问题。这是能够让他们积极面对自己、接受辅导和咨询的基础。让他们认识到,在人们生活和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问题、甚至伤害,对心情或情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会产生焦虑或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科学家认为神经递质五羟色胺的缺乏是导致抑郁症的原因,五羟色胺也经常被喻为是“感觉良好”的化学激素。从身体层面,让学生了解出现某些心理健康问题或情绪问题,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神经递质五羟色胺分泌减少,因此处于“感觉不好”状态,严重了就发展成焦虑状态或抑郁症。当抑郁症患者服用增加五羟色胺的药物时,就能帮助缓解抑郁症状。这就像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糖尿病人通过注射胰岛素或服用降糖药就可以使血糖达到正常状态;扁桃体化脓是炎症引起的,病人通过注射抗生素或服用抗生素就可以消除炎症,恢复健康。要让学生理解和坚信,心理健康问题也是生病了,没有什么特殊的。
积极开展学生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心理问题学生回到正常健康轨道。通过新生心理状况普查、在校生筛查,能够发现心理问题学生。同时系部在日常工作中,也能够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还有学生自己预约心理咨询的,这些都可能是心理辅导的对象。心理教师要有专业胜任力,能够进行专业评估,区分岀轻重缓急,并针对每一等级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法。在个体辅导形式基础上,可增加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团体辅导也是心理辅导的一种有效形式,它与个体辅导相辅相成,虽形式和效能不同,但根本目标都是帮助大学生成长适应和发展。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校园中被广泛应用,特别在学生这个年龄段,建立同伴友谊,探索自我,完善自我,团体辅导能发挥独特优势。
强化家校育人合力,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以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学生,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大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原因与原生家庭有关,所以家校联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非常重要。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家长,忽视、轻视或不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般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性格内向、不开朗、没有上进心。有的学生已经被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确诊患有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建议服药或住院治疗时,仍然无法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拒不配合治疗。在学校建议学生休学配合医院积极治疗,康复后再重返校园时,家长还在坚持让孩子继续上学。这时,学校学生管理人员和心理咨询教师要加强合作,共同做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学生家长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心理疾病无法得到有效治疗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家校达成一致,联合做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建立心理问题学生健康档案。对于心理问题学生,要准确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心理问题和心理问题等级制定工作方案。教师们要运用了解和掌握的心理学知识,以及高职学生心理特点,针对不同学生运用不同的教育策略。对害怕或抗拒教师的学生,要默默地关注,过度关注会使其更加害怕或抗拒;对懦弱或依赖型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鼓励他们勇敢、自信和自立。对于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要家校联合,重点关注,通过医生的心理治疗、心理辅导教师的咨询、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深度辅导,协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通过建立“以校为主、家校联合、重在辅导、依靠医院”的工作机制,采取多项积极有效的办法和措施,积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