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村振兴为背景探究高素质农民学历培养模式创新

2021-07-22 14:15曹红梅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高素质农民院校

曹红梅,叶 克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208)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这就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乡村人才瓶颈制约。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要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重点面向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分层分类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加强培训后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支持创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教育资源,加强农民在线教育培训;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着力培养一支能打硬仗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一、高素质农民将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

从历史长河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的流动,世界各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土地弃耕化、乡村产业空心化现象。1960—2016年的几十年间,经合组织、欧盟、北美等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农村人口占当地总人口比重均出现了大幅下降[1],见表1。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不强则国不稳”。当前,一方面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务工,背井离乡,但却因为学历层次低、没有一技之长而滞留在城乡结合部,出现一些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乡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农业劳动力短缺。

表1 世界各地区农村人口比重的变化(1960-2016年) %

如何在新的时代让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让农村人口享受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红利,提升农村人口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包括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但最为关键的是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即需要培养优秀的农业农村干部队伍以及合格的现代职业农民队伍。

为了提升村级基层组织的整体素质和攻坚力量,自2006年起,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组织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和选派第一书记挂职等项目。十多年来,共选派了3万余名大学生到基层任职[2]。新鲜血液的补充对农村的发展,尤其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社会现代化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水土不服”的问题。有些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缺乏了解,农业专业知识不足,工作中急于求成,对于如何带动农民的积极性缺乏经验,工作中也遇到不少阻力。大学生村官能扎下根、留得住的很少。要想彻底解决农村的现实问题,还得从本土的农民中培养一批靠得住、留得下、干得动的高素质农民人才,即“职业农民”。

“职业农民”一词,我们并不陌生。2011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培养一代新型农民”;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对于农业农村人才培育,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连续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农村职业教育都作出了详细部署。2019年,国务院决定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农业农村部、教育部联合发文启动实施“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学历提升计划”)。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至此,对农民的教育培养已经由“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阶段”进入到“高素质农民培养阶段”,并赋予农民教育许多新理念、新内涵和新要求,着力培养一批接受学历教育、具备市场开拓意识、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高素质农民队伍,让他们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挑起乡村振兴的“大梁”[4]。

二、高素质农民学历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地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开展农民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涉农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技推广机构等成为培养高素质农民的重要力量。对于高素质农民,从数量上看,目前全国已超过1 700万人[5];但从质量上看,专业水平、领域宽度等都还远远不够,适应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高素质农民的培养虽然在数量上成效显著,但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各级各类人才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各省市涉农高职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为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的主要阵地,在高素质农民的培养方面开展了大量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普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生源情况复杂,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农民学历教育主要面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负责人、带头人与管理骨干,报名条件宽泛,年龄在16~55周岁之间,学历为高中或同等学力水平。部分学生虽有中专毕业证书,但离开学校多年。生源中存在文化程度偏低、职业背景复杂、工学矛盾、学习时间没有保障等问题。

1.从事行业不同学习需求多样。由于生源的职业背景不同,他们对于学历教育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比如: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希望更多地学习经营管理知识,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学生希望多掌握专业技能,而农村两委干部则更需要行政管理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如果再从产业结构的构成细分,则类型更多、职业需求的差别更大。如何满足高素质农民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2.学习目的不同,学习态度存在差别。通过对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班的学生进行调研,发现参与到学历教育中的农民,学习的目的也不同(此题为多选题),见图1。不同的目的决定了不同的学习态度。目的明确的学生会主动学习,而且常常表现为带着问题学,并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交流;而目的模糊的学生则抱着混日子的态度,任何困难都能成为影响上课的因素。对教师留下的课后作业和问题探讨,有些学生会不打折扣地完成,并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一些学生则得过且过,随便糊弄。这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在结课考核中,有的学生高分通过,有的学生压线通过,还有个别学生无法通过。

图1 学历教育中农民参与学习的目的占比

3.学习背景差异大,教学实施有难度。经对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班调研,参加学习的农民工和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学历构成如图2所示。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对于新知识、新设备的掌握水平各不相同,甚至对智能手机某些功能的使用能力也存在差异。如某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班2020年上半年的线上教学,一部分学生家里没有电脑,对智能手机的操作也不熟练,不具备上直播课的条件;另有一部分学生的家里有电脑但不会操作,或者在电脑上完成作业存在较大难度。对于一些需要通过录视频或者制作PPT等形式来提交的作业,学生之间的差距就更明显了。年轻的、学历较高的学生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提交高质量的作业,有些学生只能随便对付一下,距离规范要求差距很大。

图2 北京市农民工和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学历构成

4.学生居住地分散,集中面授难度更大。农民学生大都在京郊边远地区,居住分散,且大部分都有工作岗位,工作的忙闲时间大都不一样。“学历提升计划”明确规定,平均每学年集中面授的学时不得低于360学时。实际上,要想将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人员组织起来进行集中面授教学,极为困难。这就出现了部分课堂到课率持续走低的情况[6]。部分缺课较多的学生会被取消考试资格,这些学生有些课程无法顺利通过,如果补考仍然不通过,将会影响正常毕业。

(二)现有教学模式与农民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匹配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实习实训为辅,再配以校外实习基地的现场学习。这种模式对农民学生并不合适。农民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相对偏低,再加上集中学习的时间短、任务重,要在短短几周内消化掉普通高职学生一个学期内完成的教学任务,是相当困难的。受面授时间、往返距离等影响,留给农民学生的动手实践课时也不充分。一个学期下来,这些农民学生或许能艰难通过考试,但实际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三)师资队伍不能很好地适应高素质农民学历培养的要求

高职院校的师资主要是面向普通高职学生,教师形成的知识体系也是按照普通高职学生三年面授期来构建的,农民学生“半农半读”的模式决定了他们无法长时间脱产学习。另外,高职院校的部分教师缺乏生产实际的实战经验。而农民学生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大多来自生产一线,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学习,突破现有的工作瓶颈,让工作业绩有较大的提升。如果任课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者说理论知识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课堂势必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的到课率就不会高。因此,面对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新的生源特点,对师资队伍建设要适时作出调整,让承担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的教师的专业素养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民学生的新要求。

三、对高素质农民学历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与建议

(一)教学方面

1.根据农民学生特点重构人才培养方案。高素质农民培养对象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其文化基础、专业背景、学习需求以及“学历提升计划”的宗旨与培养目标,均与普通高职学生有较大区别。高职院校应谨慎对待,从培养农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的角度出发,以教会学生掌握先进知识、先进技术,能从事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为目标,在加强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需求。可参考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在共同学习文化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分领域、分方向、分层级、分模块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将方向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由一个导师重点培养,力争培养出基本素质过硬、专业技能优秀,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建设骨干人才。

高职院校在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充分调研培养对象的来源及学习需求。高素质农民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调研人员应深入其中,与培养对象的供职单位进行交流,充分了解他们的人才需求,在设置课程时予以考虑;也可以与他们进行合作,商讨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模式,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2.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资源库。高素质农民培养受面授时间的限制,许多知识不能在有限的面授课堂上讲透彻,许多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教材中也找不到解决方案。高职院校应结合专业特点,根据生产需求,开发部分微课,构建教学内容资源库,一方面作为面授课堂的补充,把课堂上没有讲透彻的问题继续拓宽挖深;另一方面收集农民学生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组织教师提供解决方案。此外,还有一些虽不足以支撑一门课程,但对生产实际格外重要的内容,也可以做成小的模块,放入教学资源库中。有了这个教学资源库,就相当于给农民学生和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一个“百宝箱”,真正做到教学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还为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遇到突发事件,比如当前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可通过教学资源库远程指导学生结合实践学习。

3.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农村人才的需求打造师资队伍。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农民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多年来专注普通高职学生的培养,教师的专长大多是理论研究和实验实训室的操作,真正与生产实际的衔接还不十分顺畅。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送教下乡、个性培养、理实一体、产教融合、科技服务的“五位一体”育人模式,充分利用职教集团、农业企业的技术资源,聘请行业专家和技术推广人员,对现有师资队伍进行培养并引导转型;也可以聘请合作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为兼职教师[7],并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促进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互取长补短,实施教学改革,努力打造一支上得了讲台也下得了田间的特色化、专业化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弥补校内实训场所的不足,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在课堂上如同在田间,在线上如同在现场,打造一批能够“点石成金”“妙笔生花”的现代化教师队伍。事实上,只有教师的能力水平与高素质农民培养需求相匹配,课堂才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农民。

4.以乡村振兴为指南做好课程思政。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首先要从思想上统一认识。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三农”的论述和思想,并将其落实到教学中去。总书记强调:农业是“基本盘”,是“压舱石”,“三农”是战略后院,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涉农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三农”人才的重任。因此,涉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武装人,从方向上引领人,把他们带到推进乡村振兴的正确轨道上来。广大教师应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特别是将专业课程与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及社会责任等有机结合,以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自豪感,打造一批“一懂两爱三过硬”的乡村振兴带头人。

高职院校还可利用学生参加面授的课余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开设专家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等;组织棋牌、拔河等文体活动,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强健体魄;组织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对学院教学管理、后勤服务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开设选修课、开放图书馆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农民学生平时忙于生产经营,没空参与这些活动,这些安排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校园的魅力与活力,让他们的心态更加年轻。

(二)教学管理方面

1.充分调研农民学习需求,开设实用性强的专业,为乡村振兴储备更为丰富的人才。高职院校应深入领会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开办贴近乡村发展的实用性强的专业,为乡村振兴培养一批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深入推进家庭农场经营者培养和农民合作社骨干的培训,建立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加强对农村电商人才的培育,加快电子商务进农村的进程;开展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教育,在传统技艺人才聚集地设立工作站,开展品牌培育,鼓励传统技艺人才创新创业,带动发展乡村特色手工业;加强农村法律人才的培养,加快农村综合行政执法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乡镇干部的培养,提升乡镇党政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以高职院校现有专业为依托,培养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人才。

2.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引入农民学历教育管理中。当前,农民参加学历教育最大的障碍就是工学兼顾带来的学习时间不足。当面授遇上生产大忙季节,或者村两委工作比较集中的时间,面授常常就没有了保障。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相关规定,缺课达1/3以上就不能参加考试。学生正常学制三年,三年内不能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就不能毕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应对农民学生探索实行学分制管理,并将弹性学制引入农民学历教育之中。在实践中,学校可将所有专业的课程公布在校园网上,对于因工作原因无法跟原班级同步学习并参与考核的课程,可以在合适的时间跟随下一届或者其他专业学生一起上课并参与考核。对于部分专业课程,学生可用相关工作经历或工作业绩、技能证书替代课程学习,具备一定条件的,可免修相关课程。如果学生中途想创业,也可以办理休学,学制可以延长至5年。

3.根据高素质农民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特点,可将核心课程整合,实施模块化教学,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考核合格,即可获得一部分成绩,直到学完全部模块,获得该门课的成绩或者学分;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科学设计集中学习时间和内容;按照“农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原则,探索创新农闲季节开展专业理论教学、农忙季节开展生产实践教学的教学运行方案[8],按照季节循环的规律和特点,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探索教学环节与现代农业生产环节的协同、错峰和紧密衔接;坚持以高素质农民学生为中心,积极探索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坚持教学在田间、在乡村、在一线,教学重心下基层、下现场,探索“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农时特点与教学环节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分阶段完成学业与学分制及弹性学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优化设计核心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免修课程的教学体系。

4.结合高素质农民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考核形式。高素质农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先进知识、先进技术,能从事专业化、职业化、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高职院校可探索实践多种形式考核,如用相关专业成果替代考试,获取的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行业内认可的表彰奖励等可免考相关课程;专业相关学习培训经历、职业技术技能等级和从业经历等可折合课程学分;建立考教分离、行业为主的外部考试评价认证方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素质考评模式,加大职业技能考核的比重等多种方式对高素质农民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9]。

(三)对毕业学生进行跟踪并提供技术服务

农民学生的工作领域、专长各不相同,高职院校可根据学生的需要,将方向相同或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由一个导师带领学习。毕业后,导师继续对学生的工作发展进行跟踪,对学生在工作和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供服务,为学生创业提供指导,定期组织师生交流,对生产实践中的新发现、新收获、新问题进行分享,互通有无,既互相帮助,也为教师积累教学案例和素材。

培养高素质农民,担当起美丽乡村建设者的大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承担着教育者、传播者和引路人的重要角色,将科学技术知识传授给农民,将先进理念传导给农民,引导农民走上致富之路,这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也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职责所在。在这场“千帆过江、百舸争流”的乡村振兴热潮中,高素质农民培养必将为农业农村发展造就一支不容忽视的领军力量,高职院校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高素质农民院校
2022年山西将培训高素质农民6.6万人
耕牛和农民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乡村如何培育高素质的农民
陕西2021年将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余人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