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猪肉价格快速上涨的生产消费新均衡模型

2021-07-21 05:58曾绍龙王欣然丁天琪钟嫣然
家畜生态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供需猪肉生猪

曾绍龙,王欣然,丁天琪,杨 婷,陈 丹,钟嫣然

(杭州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2019年3月以来,国内猪肉交易价格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7月后涨幅更加明显,给老百姓的直觉是“菜篮子”沉了。据商务部监测,2019年8月份猪肉平均批发价格为29.58元/kg,同比上涨47.8%[1]。猪肉价格上涨,既有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也有“猪周期”的推动,既关系到消费者的“小账”,也关系着国家经济运行的“大账”。如何确保猪肉市场平稳运行,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在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全面落实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2]。本文通过现状分析、理论分析和传导效应的分析,从消费者、企业和政府3个主体提出应对措施,以期实现猪肉供需曲线的根本性变化,使得进入新的生产-消费模式,从而降低价格和产量的波动幅度,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1 现状分析

1.1 价格与销量

1.1.1 猪肉零售价格翻番 2019年3月以来,国内市场猪肉交易价格呈现上升趋势(见图1);7-9月,猪肉价格上涨幅度扩大。到2019年9月中旬,国内瘦肉型猪出栏均价达到20元/kg;而部分省市价格更高,比如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份的瘦肉型猪出栏价高达28元/kg,创国内历史最高价。猪肉交易均价由1月的18.66元/kg上涨到9月的35.92元/kg,涨幅高达92.5%,给消费者的直觉就是猪肉价翻番了。

1.1.2 猪肉交易量大幅下降 与猪肉价格的攀升相对比的是猪肉交易量呈下降趋势。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统计数据,受春节影响,2月份猪肉交易量出现一次明显的下降(见图1)。此后至7月,猪肉月平均交易量平稳波动,均在正常幅度内。而7-9月份,猪肉月平均交易量呈快速下降态势,9月平均交易量降至1 594.61 t,相比1月2 693.44 t减少了1 098.83 t,降幅达40.8%。由此可见,与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相对应的是猪肉交易量大幅下降。

1.1.3 猪肉批发价挤压零售价 事实上,猪肉批发价格在快速上涨(见图2),使得猪肉零售价格的上涨并没有给零售商带来更大的获利空间,甚至是挤压了零售利润。从猪肉批发价格同比上涨幅度看,呈现出快速上扬的态势。2019年,在1、2两月同比下降11.89%和11.66%后,国内猪肉批发价格开启了同比快速上涨通道,3至9月,同比依次上涨7.82%、22.82%、29.5%、30.11%、36.6%、49.86%、78.01%,至9月,猪肉批发价格高达35.51元/kg。

图1 2019年全国猪肉平均价格和平均交易量变化趋势[3]Fig.1 Trends of national pork average prices andaverage transaction volume in 2019[3]

图2 2019年国内猪肉批发价格波动情况[4]Fig.2 The domestic pork wholesaleprice fluctuations in 2019[4]

1.2 相关替代品价格波动

在国内市场上,替代品价格波动的联动性在猪肉价格上涨后表现得较明显。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牛羊肉、鸡肉、鸡蛋批发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见图3)。截至2019年10月,牛肉和羊肉批发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5.41%和18.33%,白条鸡和鸡蛋批发价格同比上涨25.10%和18.35%。

图3 猪肉及其替代品批发价格变化图[4]Fig.3 Wholesale price changes of porkand its substitutes[4]

1.3 国际市场变化

事实上,价格波动的联动性在国际市场上也所表现。据海关统计,2019年1-8月份中国累计进口猪肉116.39×104t,累计增长40.4%,进口金额157.925×104元,累计增长66.1%,中间25.6%的增长差即是国际市场上猪肉价格的上涨幅度。而1~9月份中国猪肉进口量扩大到132.6×104t,同期增加43.6%[5],可见国内市场猪肉价格的快速上涨对国际市场猪肉的价格及供需影响较显著。

2 理论分析

猪肉作为正常消费品,其价格和消费量的波动符合经典的经济学供需理论,即供求决定价格,同时价格也会影响供需。

2.1 供求与价格决定理论

2.1.1 供需决定价格 调节供求关系的方式有数量调节和价格调节,两种调节机制促使厂商向社会提供适用、适量的各类产品,并使供求关系最终趋向平衡[6]。商品的价格决定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某种商品的需求总量与其供给总量相一致时的价格,被称为市场均衡价格(见图4,其中P0为均衡价格,Q0为均衡产量,即均衡的供求量,A为市场均衡点)。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即产品过剩,价格必然会下降;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供不应求,即产品短缺,价格必然会上升。因此,只有在均衡价格的位置,市场供求才是平衡的。

2.1.2 供需变动会导致均衡价格的变动 供给和需求都会发生变化,因此均衡价格因供求的变动而变动。具体而言,有3种情况:(1)供给不变,需求发生变动。若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右移,则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增加;若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左移,则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减少。(2)需求不变,供给发生变动。若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右移,则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增加;若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左移,则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减少。(3)需求和供给同时发生变动。这时的情况比较复杂,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变化要视两者变动的方向和变动的程度而定。

总的来说,可得出如下供求规律:第一,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与需求呈同方向变动;第二,均衡价格与供给呈反方向变动,而均衡产量与供给呈同方向变动。

在市场经济中,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供求决定价格,供求的变化又引起价格的涨落,刺激生产和消费,供求和价格的相互作用又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竞争过程中存在风险。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风险机制体现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在2019年猪肉价格上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2 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此轮猪肉价格上涨,主要是猪肉供给减少造成,影响猪肉供给的减少的因素主要是3方面。

2.2.1 疫情的影响 非洲猪瘟(ASF) 使得受灾区大量生猪被扑杀,并使得生猪限制区域交易。2018年8月3日,中国确诊首例非洲猪瘟疫情。截至2019年7月3日,全国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43起,扑杀生猪116×104头[7],这使得生猪供给急剧下降。另外,2015-2017年国家农业农村部为实现“南猪北养”出台了多个文件,旨在把南方水网区域的猪调至北方养。2018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农业农村部发布通知,“要求发生疫情的省份暂停生猪调出,关闭省内所有生猪交易市场”;之后又陆续发布文件,要求疫情邻省也暂停跨省调运和省内交易。受此影响,生猪供给源被切断,使得生猪价格高涨。

2.2.2 养殖周期的影响 2018年,生猪价格周期性低位徘徊,养殖户利润低使得养猪积极性不高并减少存栏数量。2018年3月,养猪业陷入亏损,养猪场户为止损,通过放缓补栏并采取压栏措施以减少存栏数,从而实现去产能。事实上,养猪周期一般在半年以上,从母猪怀孕到仔猪出生并育肥猪出栏大致需要10个月 。在去产能的作用下猪价逐渐回弹,可恰遇猪瘟,在母猪被大量扑杀的情况下存栏量进一步大幅下降,此时猪肉供给严重满足不了平常需求。

2.2.3 环境治理影响 在生态环保的严格要求下,有些地方并未完全领会政策精神,采取“以禁代治”来提升环境指标,这事实上是将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对立起来了。据农业农村部市场信息化司的调查:一些地方养猪积极性不高,甚至禁止饲养猪,在养殖环保工作中以禁代治;对新建的农场地基本不批,只拆不建,鼓励清栏,不让补栏;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不包括畜禽养殖场,许多养殖场地为临时用地,很难取得法定手续。这一系列应对措施极大地打击了养猪的积极性,使得这些地方生猪存栏数只降不增,甚至使得部分农场的粪便处理设施、清洁消毒设施宁可闲置也不使用。

2.3 供需动态失衡分析

供需动态失衡突出表现为供需降幅失衡。近年来,国内猪肉消费量呈递减趋势:2014年猪肉消费达到顶峰为5 719×104t;2018年猪肉消费量为5 595×104t,较2014年下降2.17%;而在2014年之前,猪肉需求每年的平均增长可达到5.7%[8]。与此同时,居民对肉类总体的消费量基本平衡,即在高质量生活水平的引导下,居民肉类消费结构在变化,猪肉的消费占比呈下降趋势。在猪肉供给方面,虽然2019年国家扩大了猪肉进口量,但进口猪肉占猪肉消费量不到5%。因此,2019年猪肉供给下降的幅度远大于需求下降的幅度。

2.4 供需曲线移动下的新平衡

根据非完全竞争产品供需均衡理论,产品需求和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在(0,∞)。由于猪肉是非完全竞争产品,因此可以构造出猪肉的供需均衡图及其动态变化过程。

2.4.1 曲线移动与新均衡 此轮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其内在逻辑是猪肉供给下降幅度大于居民对猪肉消费需求的下降幅度,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动态过程见图4。一方面,受疫情、“南猪北养”、环境治理和养殖周期的影响下,猪肉供给大幅下降,供给曲线从S0S0向左移动到S1S1;另一方面,受消费结构升级和猪肉价格上涨的影响,对猪肉需求小幅下降,需求曲线从D0D0向左移动到D1D1。此时,市场猪肉供需均衡点从原来的A点移动到B点,对应的价格和数量组合分别为(P0,Q0)、(P1,Q1),新的均衡价格P1大于初始均衡价格P0,而新的均衡数量Q1小于初始均衡数量Q0。

图4 猪肉供需移动动态均衡图Fig.4 Pork supply and demand movementdynamic equilibrium map

2.4.2 均衡变化与价格效应 猪肉价格上涨会通过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一是收入效应导致猪肉消费需求下降:猪肉价格大幅上升,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能买到的猪肉变少了,即收入相对减少了,从而使得消费者减少对猪肉的消费,此时收入效应导致猪肉需求和价格反方向变化。二是替代效应导致猪肉消费需求进一步下降。对于消费者而言,猪肉是一种正常商品,当猪肉的价格大幅上升而其替代品例如鸡肉、牛羊肉价格没有同比上涨的情况下,消费者觉得替代品的价格相对降低了,从而减少猪肉消费而购买更多替代品,此时替代效应也导致猪肉需求和价格反方向变化。在两种效应的作用下,猪肉均衡价格上升,而实际消费量下降。

3 市场传导效应

猪肉价格的上涨不仅影响居民的日常消费支出,对养猪业也有一定的影响,事实上这些影响已在CPI的变化中得到验证。

3.1 对消费者的影响

猪肉价格上涨对民生的影响是最为直观的体现,表现为居民生活成本增加,猪肉价格从2019年初的每500 g不到10元上涨到20多元,高达1倍多的涨幅直接增加居民的生活成本。猪肉价格高短期内会使得部分居民选择消费牛羊肉等替代品。2019上半年, 中国进口牛肉69.75×104t,同比增长52.8%;进口羊肉21.54×104t,同比增长22.6%[9]。可见消费者在肉类消费结构上已经发生调整。但长期看,若牛羊肉的价格也跟着大幅上涨的话,肉类消费结构有可能再次回调。

3.2 对养殖户的影响

目前,国家开放禁养令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养殖户以应对猪肉价格上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鼓励养殖户增加产量。但从实际出栏量看,养殖户的积极性并未有效调动起来。表1列出了部分上市公司生猪出栏量及增速。自2019年第1季度以来,表中所列大部分企业猪的出栏量增速均有较大幅地的降低。尽管有国家政策的扶持,但由于市场风险的不可控性及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降低了养殖户养猪的积极性。

表1 部分上市公司生猪出栏状况[10]Table 1 Status of pig slaughter in some joint stock companies[10]

3.3 对总体经济的影响

猪肉在中国居民消费中占据较大比重,其价格波动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也是比较明显,尤其是CPI同向共振。表2显示猪肉在CPI中的权重持续在2.3%~3%左右来回波动,虽然和同期粮食、鲜菜、水产品、鲜果的权重相当,但粮食、鲜菜、鲜果类目下还包含许多品类,使得它们的价格同比、环比波幅相对平缓。因此,猪肉价格波动会在CPI的波动中得到体现。事实上,猪肉价格的上涨已经带动了CPI指数的上升。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8月猪肉价格上涨23.1%,推动CPI上涨约0.62个百分点;并预测2019年猪肉价格上涨将带动CPI同比涨幅中枢升至2.3%~2.6%,可见猪肉对CPI和整体经济的影响较大。

同时,也应辩证地对待猪肉涨价,价格波动会带来资源配置的改进,即要素会流向利润空间大的行业或产业。事实上,此轮猪肉价格上涨,金融市场上资本已经有较显著的表现。2019年2月以来,猪肉价格的上涨带动了国内股市猪肉板块指数快速上升。至9月,该指数较2月份翻了2倍左右,给苦苦支撑3年的养猪业带来了实质性的利好,该行业有望迎来全面经营好转的难得机会,也意味着整个宏观经济走势开始出现弱复苏,促进中国经济进入新的上升通道。

表2 2016-2019.6猪肉在CPI中的权重表[11]Table 2 Weight of pork in CPI from 2016 to June 2019[11]

4 对策与建议

消费者、企业和政府都应理性看待此轮猪肉价格快速上涨,并做出积极的应对,形成猪肉生产与消费新均衡模型(见图5)。在短期内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均衡点由B到B',价格下降到P1'。

图5 猪肉生产消费新均衡模型图Fig.5 New equilibrium model of pork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4.1 政府加强食品质量监督和防范预警措施,并做好储备以应对异常波动

非洲猪瘟的爆发和猪肉价格的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失灵的表现。由于市场调节存在滞后性,生产者调整资源配置,以及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需要一定时间,滞后性和时间差异会导致在生猪养殖企业做出调整均需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完全依靠市场自由调节会导致严重问题,这时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可发挥宏观积极效应。在此次维持猪肉价格稳定方面,政府部门积极作为,短期内投放中央储备冻猪肉共3×104t,以稳定市场供需和价格平稳。从长期看,要进一步加强市场供求变化的研判,确保猪肉市场总体供需平衡,有效抑制价格大起大落。做好猪肉保供稳价工作,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加快恢复生猪生产[12]。一是要建立重大农产品战略机制,保证饲料供应充足,尤其要严格控制生物燃料乙醇项目的盲目开发,以防止对养殖业饲料的过度冲击。积极开拓新的饲料来源,开发和利用饲用植物以应对饲料粮短缺[13]。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母猪保险和饲养补贴相结合的风险补偿制度,并加强预警分析和信息发布,提高养殖户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支持养殖企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满足条件的实行产业化经营并延伸猪产业链,拓展增值空间以确实提高养殖收益。三是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控,对畜禽生产和流通各环节严把检验检疫关。四是完善市场流通体系,严厉打击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的行为,引导市场供需总体平衡。最后,要重视宏观经济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14],“三农”根基牢固才有二、三产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因此,在进一步做好猪产业链的研究和实践的同时,也要及时加强其他农产品的市场研究。要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维持生猪市场正常流通秩序[15]。

4.2 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增强消费需求价格弹性

此轮猪肉异常波动,在一定程度上消费者自身的认识上的片面性加速了价格的上涨。不少消费者听闻猪瘟不敢购买猪肉或者过度消费某些打着噱头的高端猪肉,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哄抬物价的投机者可乘之机。理性地应对疫情和猪肉价格的上升,在生活水平上台阶对生活质量有更高要求的新时代,消费者在消费结构升级上要及时跟上,适当降低猪肉的消费,增加其他替代肉类的消费,以增强猪肉消费需求价格弹性,即在图5中表现为需求曲线DD变得更为平缓的D'D',使得市场机制在价格决定和调节中能充分发挥作用。

4.3 经营者要积极应对市场价格和需求变化,增强波动韧性

市场波动难以避免,作为供给方,在提供优质产品的同时,自身也要保证一定的盈利才能持续经营。但面对较大的市场价格波动,以固有的经营策略必然会面临较大的压力;价格上涨投资过大会带来融资压力,价格下跌库存增加会带来成本上升和资金周转不灵;生猪养殖周期的影响会放大这些压力。因此,化解各个环节能够顺畅流通不能仅仅依靠规模的扩张或收缩,而应从生猪品种改良、养殖条件改善、猪肉产品加工和猪肉替代产品等环节拓展,实现增产提质更增值,有效促进养殖业的升级,增强养殖业对市场波动的韧性,即在图5中表现为供给曲线SS变得更为陡峭的S'S'。

通过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在各个环节和领域的努力,改变供需价格弹性可实现猪肉供需曲线的根本性变化,进入新的生产-消费模式,使得价格和产量的波幅下降到新的均衡点,减少对整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供需猪肉生猪
猪肉将降到白菜价
猪肉价格连续回落 肉价仍将震荡下行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消费低迷供需博弈 全国猪价大致稳定
下半年猪肉进口速度或将放缓
猪肉价格“落地”后怎么走?
2020年3月 27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供需情况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2017年12月30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供需情况
2016年2月生猪市场行情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