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共鸣”是主旋律影视的核心

2021-07-20 19:54鱼洁
上海采风月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情感共鸣大江大河

鱼洁

作为传播力度最为广泛的艺术形式之一,影视艺术具有社会沟通和情感沟通的功能,对于观众具有教育和引导的传播效果。因此,这对影视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关注创作的价值取向,创作出更为契合时代脉搏的作品。

国产影视剧的主旨是讲好中国故事,运用影视艺术语言体系描述情节,用细节铺陈人物的成长变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献礼剧,《大江大河》主题鲜明,它脱离了以往主旋律影视剧的惯性思维,充分兼具了剧作应该拥有的思想性和娱乐性,以此来触发观众的回味和思考。

《大江大河》单从剧名就给人一种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感觉,但从剧作的呈现上,它却是从呈现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入手。因此,这部电视剧既有历史的整体表达,又有个人、家庭的细节叙述;既有严肃、重大的政治议题,又有普通人的情感联结。

从剧作本身出发,故事采用三条故事线并述的方式,代表国有经济的宋运辉、集体经济的雷东宝和个体经济的杨巡,各自的命運朝着不同方向发展。三个角色拼搏奋斗,在历史的推进中引领一代浪潮,不断揭露了历史衍进期普通人物的不同命运,传达时代变革中的思想深度。通过对这三个人物的刻画,把工农商三个领域的发展呈现出来,同时反映了家庭和国家的衍进概念。宋运辉、雷东宝、杨巡走过的荆棘路,正是当时无数投身于改革开放中的奋斗者们所历经的。

影视剧中的角色经历,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历史经历,高度吻合,宛如再现,就必然激发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的产生,往往比读原著更为强烈。理论上说,文学所能呈现的角度和深度,似乎胜于影视;但是作为大众传媒,视觉艺术的冲击力反而更大更强烈。

放眼于影视市场,互联网的普及加速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泛”时代的到来令人们碎片化的时间增多,当受众无法集中精力利用较长的时间去品读传统文学的时候,在影视与文学的联动和交融下,出现了小说“影视化”的现象。《大江大河》的诞生不仅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和特征,更抓住了小说“影视化”现象中的精华,从而衍生出更为精彩的视听作品。

当然,从故事创编来看,相较于原版小说,由于电视剧传播与文学传播的差异性,剧版的《大江大河》在主要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了角色身上的正能量,弱化甚至删除了人物更为复杂的人性。这种必要的删繁就简,是视觉艺术的特性所决定的,因为过多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有时反而会削弱人物形象的魅力和感染力。在艺术创作中,非要赋予光明的人物些许小阴暗,或非要赋予恶棍偶尔闪现的悲悯,用以展现所谓的复杂人性,这未必是“高级”的手法,运用不当,反而会割裂人物的形象塑造。关键是,角色要符合艺术真实并且令人信服,赞美崇高、弘扬真善美,相信并认同人类精神世界存在着纯粹的温暖与光明,应当是艺术创作者笃定的追求。

就传播介质而言,媒介融合大势所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姻成了目前影视剧传播的最好形式之一。对于主旋律题材剧而言,如果剧集本身内容质量不到位,会导致受众对国情、政策的理解偏差,影视引导的传播效果会适得其反;如果创制主体忽略受众需求而进行主旋律的宏大叙事,会造成网生一代与引导效果的脱节。因此,若要打造系列主旋律题材剧作,除了要保持对价值导向、意识形态的正确把控,还要在内容有效传播的基础上,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核心价值观。

主旋律影视题材的收视人群中除了经历过动荡、生长于变革年代的“过来人”,另外相当一部分就是脱胎于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原住民”。对于“过来人”而言,强烈的情感共鸣会奠定主旋律影视剧的收视基础;但对于“网络原住民”而言,我们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新生代与“过来人”究竟有何不同,我们如何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新生代在历史变革面前或许会有这样的心态:①对历史有无尽的求知欲,但不愿拘泥于单调、刻板的三观灌注;②在互联网中有多种多样的查询手段,但遗失了对于历史细节的深入推敲的方式;③不愿关注上帝视角般的宏大叙事,更容易被细腻的戏剧情节打动而反衬出主旋律的光辉。所以,《大江大河》(第一、二部)之所以成功占据了流量的中心,正是因为基于这些因素而进行了一系列符合大多数受众口味的创制,逐渐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创作“范式”:即共同参与式的身份认同,共享共融的情感共鸣,群像人物的精准定位与演绎,个性多样的故事内核,主流价值观的复合营造。在这种“范式”的诠释下,让富含思想深度的主旋律题材影视剧走进观众内心。

受众如何通过观看影视剧增强身份认同?毫无疑问是“百姓之事”。社会热点、热门话题等,将传播者和接收者相互关联后,形成了一种媒介文化形态。《大江大河》展示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不同阶层人物命运的转变,一些影响当时个人命运的事件亦被娓娓道来。这些剧情真实再现了处在变革时代的历史境遇:重视个人出身、1977年高考恢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于是,是否能够让受众通过观看影视剧而产生对于时代特色的回忆与议论,便成为主旋律影视剧打破内卷的关键所在。在对于《大江大河》的讨论中,“改革开放”“高考恢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个体户”等成了受众热议的关键词,而反观这些关键词,将它们连接起来便会重现那个年代的故事。受众正是在具有集体记忆的历史话题中,增强了自身的身份认同,同时也奠定了剧作的情感基调,引发受众强烈的共鸣。正如原作者阿耐所言:“我有幸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在这国运蒸腾的伟大变革中,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一颗时代的甘露,汇入大江大河,奔涌向前。”

当然,人物角色的真实、个性是剧作的灵魂所在。在群像人物的描绘中,除了要有主角的细节呈现,配角的精心打磨同样不可忽视。在《大江大河》中 ,不同人物的性格、特色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此外,强有力的故事内核,是贯穿剧作的线索与载体。在故事内核的驱动下,主流价值观在潜移默化的情况下,赋予受众精神的洗礼。《大江大河》(第一、二部)通过还原并升华改革开放以来的欣欣向荣,以诚挚的艺术态度书写时代,这是有价值的艺术创作的共同追求。基于这种追求,《大江大河》让我们知道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变化,建立了相应的创造焦点,实现了主旋律影视剧对于观众共情共振的传播。从故事内核所想传达的价值观来看,《大江大河》不单是对岁月变迁的致敬,同样也是对当下人们的激励。它启示奋斗者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为实现梦想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沉浸在剧中的同时,似乎我们自己也处在那个年代,见证着他们勇立潮头,在变革的时代里熠熠生辉。剧情中上到政策主张下到一砖一瓦,都是人民群众在回忆或课本中出现过的美好画面。剧中主人公所面临的家庭问题、职场困境,同样也是当下“打工人”的共鸣。宋运辉头脑灵活,不守旧、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坚持不懈、踏实肯干、奋力拼搏的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强大的激励价值,对于心怀梦想、脚踏实地的当代追梦人,在赤子之心与处世态度的选择与权衡中,给予鼓舞和启迪。

综上所述,在主旋律题材的框定下,《大江大河》主创人员找到了一种符合时代特征的创作范式。然而,“范式”与“套路”并不挂钩,“范式”需要在不断的转换、解构、重塑中,来达到影视创作的最终目的,不应执着于某种“范式”一时的效果而“一以贯之”、不求突破。尤其在大众媒体时代,当影视剧创作的技术水准已经能够达到世界级时,那么此刻关注的更应是故事的逻辑主线、戏剧冲突的动因、故事人物设置的合理以及风格化。同时,处在这个时代的受众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他们独立选择信息的能力在不断加强,所以受众会针对戏剧外在张力表达和内在情感充实的体会,来评判一部影视剧的好坏。

影视创制者必须适应媒介融合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以人民为中心,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前提下,找准主旋律题材的创制“范式”,以此来全方位思考主题影视呈现的有效传播。而任何成功的“范式”,都围绕一个“重中之重”,即激发受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人物的设定、故事的编排、细节的演进、主题的揭示、镜头的创新……一切的一切,都要围绕这个核心。一旦不能让受众获得或增强身份认同,以及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任何所谓的形式创新和探索都会功亏一篑。

猜你喜欢
情感共鸣大江大河
吃货女友的套路
情理和谐 成长相伴
如何通过朗读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大江和堤岸
消费热潮下新都市电影的审思
大河中的摇篮(下)
大河中的摇篮(上)
团年饭
文明礼仪的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