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谢赫是南朝齐梁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编著的《古画品录》对后世的绘画以及绘画评论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所提出的“六法”被视为中国绘画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六法”被视为中国画六法,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特征所在,而“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则被谢赫视为绘画的最高审美标准,对后代的影响极大。本文通过解读与分析《古画品录》,探讨谢赫绘画美学思想对当代美术发展的影响与意义。
关键词:谢赫 《古画品录》 气韵生动 六法
一、谢赫《古画品录》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全书一卷,收录了从三国吴至南朝齐代的27位画家,分为6个品级,评其优劣。书中提出的绘画“六法”之说,对后世影响很大,为历代画家、鉴赏家们所遵循,有较大的理论价值。
关于《古画品录》的创作意图,谢赫在序文部分就已经提出来了。其中写到:“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 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批图可鉴。 ”这句话的就已经把谢赫写这本书的意图进行来说明:《古画品录》的创作目的就是通过品评画家的见出作品优劣,而画家的创作在谢赫看来是带有教育和劝戒的意图的。 所谓“明劝戒、著升沉”就是说绘画者(画家)创作是怀有一定价值标准的,他们以作品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同时画家创作也有抒发自身情感的审美表达诉求。这其实也阐明了其美术社会功能中的教育功能,这对于当代美术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强调了作品的审美价值,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评价,字字珠玑,直击重点,谢赫就此提出了绘画遵循的“六法”。
二、“气韵生动”对当代美术发展影响与意义
1、“气韵生动”总领六法的原因
在魏晋时期,常用“韵”来形容审美感觉,最早多用于人物品藻,如《世说新语》中就用“拔俗之韵”、“天韵”、“风韵”、“雅正之韵”等形容当时的名士。“气韵”最初是用于形容一个人的精神气质,随着大众的审美由人物审美向山水审美转移,“气韵”便开始用来形容山水所蕴含的内在气质韵味。也正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论·论画六法》中说的:“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当画论借用这一词汇来形容艺术创作时,就是要求艺术家能够把握住所描绘对象的精神风貌、内在气质、独特个性等,在形与神、意与象的结合中,传达出生命的律动。这也是目前对“气韵生动”最为官方与和谐的一个解释了。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谈到:“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所谓的气韵生动,就是画家通过形体表现出蕴藏在天地万物中的生机和动感,这种生机既体现在单一形象的刻画中,也隐藏于全部物象的组合里;而动感既包括运动形象中存在的内在张力,也包括静止形象中蘊含的生命活力。这也是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强调“传神”的重要灿在这一,对于我们目前的美术教育领域来说,大量复杂、精细的画在市场流动,其“形似”而“神不似”,画面缺乏作者的情感体验,这也是我国应试教育的产物之一,将年轻一代的学子逐渐培养成一个“没有感情的绘画机器”。
2、“气韵生动”与画家的主观气质与素养
“气韵生动”不仅是对绘画与画面的品评要求,同时也是对画家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它指的是画家在气质、素养和情思方面的品质。与此同时,“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并非全然是后天学习和勤奋练习的结果,这也与画家的个人天赋相联系,需要将后天培养的绘画意识与能力和画家与生俱来的才情禀性有机结合起来。总而言之,一位画家在个性、气质、才情方面的特征将影响到其艺术创作的高度,对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形成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这对于当代美术教育领域中对于新一代画家培养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指标。
3、“气韵生动”对当代美术创作与品评的影响价值
谢赫的 “气韵生动”和顾恺之的“传神”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神”多指画家借助于画中形象的面部、眼睛传递出的内在性情,而“气韵生动”则是内在性情的整体传达,整个绘画作品都是人物性情的外化。“气韵生动”最初产生于对人物画的品评,但它具有更为广阔的适用性, 包括许多其他类型绘画的创作。因此,“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品评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影响了画家的创作,丰富了绘画欣赏与批评,推动了中国绘画与创作的完善与发展。
总之,“气韵生动”强调绘画作品的外在内容要体现其内在精神气韵,以“形”传“神”,从而实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绘画的精髓,为后世绘画创作积累了有益的艺术经验,影响了中国绘画史的发展轨迹。其对于绘画以及绘画者本身的要求与标准,也是“气韵生动”能够总领“六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结语
《古画品录》为中国古代绘画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至今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古画品录》 在序言部分提出了作者的审美标准,在其品评部分,则通过对具体画家的分类和点评见出作者的审美意图,也为后世许多人所推崇,而作为“六法之首”的“气韵生动”是“六法”的总原则,其特色体现于画作人物风姿神貌、画家艺术修养、画家艺术技巧等多个方面。因此,要在绘画创作中加强对“气韵生动”的认识理解,体味其内在旨趣,努力在创作中实现作品的形神兼备,这是当代创作者提升绘画理念的切入点,是其提高美学品味、追求绘画创新高度的关键途径。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艺境》第 117、107 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2]侗(广娄).气·韵·气韵·气韵生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01):100-110.
[3]王海鹏.论《古画品录》六法之“气韵生动”[J].大众文艺(理论),2008(10):41-42.
[4]徐博.《古画品录》与“气韵生动”——谢赫绘画美学思想简析[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05):9-16.
作者简介:丁阅斌(2000.2—),男,汉族,籍贯:湖南长沙人,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8级在读本科生,专业:美术学(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