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玮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摘 要:刘道醇所著的《宋朝名画评》 为中国北宋绘画史论著作,是一部以五代末至北宋初为范围的评传体绘画史。在该书中,刘道醇提出了绘画的“六要”与“六长”之说。刘道醇的“六要”与谢赫的“六法”有许多相对应之处,也有其区别,详尽分析“六要论”的深刻含义,并与历史纵横兼顾,追溯“六法论”对“六要论”的影响及“六要论”对之后绘画理论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刘道醇;六要论;谢赫;六法论
中图分类号: 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8-0083-01
一、“六要论”之理解
“六要论”之首为气韵兼力,气韵是整个绘画作品的灵魂所在,作品是否有生命力,全看气韵是否存在,“兼”意味着加倍,但这四个字的着重点在最后的“力”上,气韵变成了必要条件,而“力”的体现才是最高标准。
“六要”第二则为格制俱老,意为笔画形体老到。格制,是指画面的格调与体制。“老”则是指体裁、样式的成熟、完整、老练。唐五代宋是中国绘画古代绘画成长、成熟并逐渐走向繁荣的一个时期,所谓“格制俱老”,刘道醇是从画家角度谈的,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建立起一套属于自身的绘画体系,有自己的思想体会,最后能形成与他人所不同的“风格”。
第三则为变异合理,属于绘画对象“形”的范畴。“合理”即指一定的变化能使形象更加传神精妙,但不得违背画理,否则会让观画者难以接受。我认为与宗教的影响有关,如宋以前的佛教壁画的形象往往是从现实中经过适度地加工变化而成,又能反映出现实的姿态,这种审美心理即可称之为变异合理。
第四則为彩绘有泽。刘道醇的“彩绘有泽”对人物画和山水画有不同的要求,宋及之前的人物画一般追求工写与精细,罩染对于颜色的把握是递进的,过少无法突出颜色的效果,过多则显僵硬、死板,“泽”就是对于程度的掌控要刚刚好,那怕是经过多次覆盖,也能体现其润泽灵秀的生动之感。“泽”字意味即在于不同的景物有着不同的皴法,赋色亦是,色彩若是使用不当,景物失去润泽感,那么“可游”、“可居”的优美意境是无法体现出来的。
第五则为去来自然,我理解为这是刘道醇对画面构图以及画面虚实的审美标准,与“六法”中的经营位置相似,但更有追求虚实结合体现自然的一面。中国古代绘画透视法多数为散点透视,追求平远、高远、深远三大原则。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往往是体现画家的格制美、构图美,刘道醇更讲究一个“自然美”,在经营位置方面,切不可矫揉造作,故弄玄虚。
第六则为师学舍短,刘道醇在评当时学吴道子的画家王瓘时作了这样的评价:王瓘能“废古人之短,成后世之长,不拘一守”。可以看出刘道醇提倡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前人作品,要有师学舍短和批判的精神,不能一味照搬。
二、“六要论”与“六法论”的联系和区别
刘道醇“六要论”继承了“六法论”的诸多方面,但是又有所发展,侧重的角度略有不同,有些则是根据自己的见解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标准。气韵兼力与气韵生动相比,气势才是刘道醇评画的重要标准。格制俱老与骨法用笔相比,前者在用笔上不仅要体现出骨力,协调好画面的格调与体制,更要经过历练达到相对成熟的境界。变异合理与应物象形区别不大,不同的物象做出合理的变化,“合理”“应”都是限制词,说明对于形象的处理都得以现实为基础。彩绘有泽与随类赋彩都是对色彩的要求,“六法”倾向于色彩运用的合理性,而“六要”又是对前者提出了更加详尽的标准,即合理要升为润泽、生动。来去自然与经营位置,刘道醇强调了构图与格制的自然性,即合理性,谢赫的范围更宽泛,画面的构图可有更多丰富的变化。最后一则是师学舍短与传移模写,摹写是学习中国画的必经之路,临摹作品精密准确,形神一致,这是对“传移”的要求,也是对“模写”的要求。①师学舍短要求取其所长,弃其所短,而不是追求百分比的一致,要用鉴别的眼光去看待前人作品。
总的来说,“六要”是“六法”的传承,但是是有选择性的传承,正如刘道醇的“师学舍短”说,形成了新的绘画品评理论——“六要论”。在画家的基本素养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新的要求,某些方面虽有些片面,但依然可见刘道醇对鉴识画作形成了一套自己新的标准。
三、结语
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画理论开始源源不绝地出现,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优劣的标准之一。刘道醇的“六要论”丰富了这一学说,如“格制俱老”丰富了“骨法用笔”,也在有些方面更细化,如“彩绘有泽”、“来去自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刘道醇的这套理论在五代至宋的画作评析标准中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师学舍短”这一概念可谓是对中国习画传统的临摹进行了挑战,但这点的提出是很有必要的,前人的文化始终还需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是前进的,刘道醇的“六要论”虽然没能够动摇谢赫“六法论”在中国古代画论中的地位,但《宋朝名画评》仍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十分重要的典籍,而其中的“六要论”为中国古代画论的延续与发展作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
注释:
①谢赫.画品[M].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评论画家艺术的论著.
参考文献:
[1]王元元.论宋代绘画艺术[J].美与时代,2006(06).
[2]刘益之.六法论与中国绘画[J].艺术探索,1989(02).